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以浸渍法制备Pd—Cu/AC催化剂,以氢气为还原剂对催化还原硝酸盐进行研究,考察了制备条件及水中常见离子对催化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500℃、30—240min焙烧条件下,适宜的焙烧温度为300℃,时间为2h;在100~300W,1~5min的微波条件下,微波功率引起的催化剂活性变化比微波照射时间显著,微波处理综合效应不利于催化性能的提高。活性炭经0.01~0.1mol/LEDTA处理后催化剂的活性随EDTA浓度增加,氨氮生成率没有明显变化。反应过程中氨氮的生成受No;的浓度影响明显,较高N2-浓度有利于选择性的提高。在初始NO3^-浓度100mg/L的条件下,Pd—Cu/AC催化还原硝酸盐的反应为一级反应。水中共存离子影响研究表明,CO3^2-、HCO/的存在不仅会硝酸盐的去除效率明显降低,同时导致氨氮生成率明显增加,S^2-存在使催化剂中毒,催化效率极低,Cl^-、SO4^2-的存在对硝酸盐的去除影响较小;水中阳离子存在时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K+〈Na+〈Ca^2+〈Mg^2+〈Al^2+,氨氮的生成率大小顺序为K^+〉Na^+〉Ca^2+〉Mg^2+〉Al^2+。  相似文献   
102.
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锰渣是湿法电解金属锰工艺产生的废渣,环境危害性大、治理难度大。为消除锰渣的污染性,实验研究了锰渣浸出液中污染物种类,并分别采用生石灰和氢氧化钠作处理剂,从成本、处理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确定处理剂以及最佳运行条件。得出结论:锰渣中主要污染物为锰和氨氮(分别超过相关标准453倍和26倍),选取生石灰做处理剂,处理后的锰渣,浸出液中锰离子和氨氮的减排量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水溶性锰离子浓度低于5 mg/L、氨氮浓度低于25 mg/L,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排放标准;反应时间30 h以上、避免雨淋、不通风、无日照为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03.
为实现商务园区的安全生产及正常运行,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稳定好转,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北京恒通商务园安全生产监管的实际工作出发,提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并通过提炼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逐步完善了商务园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最终构建了适合商务园区的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04.
南京市蔬菜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南京市食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的健康影响,本研究在南京市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采集了当地居民普遍食用的8种蔬菜样品,使用微波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蔬菜中的8种多环芳烃。结果表明,多环芳烃(PAHs)总含量为53.2±7.54~290±6.80 ng/g,其中4环占总PAHs的50.0%;不同类型蔬菜中多环芳烃含量为叶菜类果菜类根茎类。运用特征比值法、等级聚类分析法源解析得到来源地蔬菜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煤、石油或者其他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南京市不同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摄食暴露量是193~328 ng/d,引起的终生增量致癌风险在4.12×10-6~2.39×10-5范围内,处于低致癌风险水平,但是其健康影响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5.
欧盟航空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始终备受争议的航空碳税计划终于在欧盟内外的双重压力之下面临流产,但是建立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终究是大势所趋,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有前瞻性.由于欧盟航空碳税同环保高度相关,本文通过资料调研及数据收集,对欧盟此举的主要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保护航空业竞争力、介入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和我国环保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06.
A promising microalgal strain isolated from fresh water, which can grow both autotrophically on inorganic carbon under lighting and heterotrophically on organic carbon without lighting, was identified as Chlorella sp. USTB-01 with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18S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 (rRNA) gene sequences. In the heterotrophic batch culture, more than 20.0 g·L?1 of cell dry weight concentration (DWC) of Chlorella sp. USTB-01 was obtained at day 5, and which was used directly to seed the autotrophic culture. A novel fermentor-helical combined photobioreactor was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cultivate Chlorella sp. USTB-01 for the fix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It showed that the autotrophic growth of Chlorella sp. USTB-01 in the combined photobioreactor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in the fermentor alone and the maximum DWC of 2.5 g·L?1 was obtained at day 6. The highest CO2 fixation of 95% appeared on day 1 in the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s of Chlorella sp. USTB-01 and 49.8% protein was found in the harvested microalgal cells.  相似文献   
107.
对新生态细粒子(粒径≤30 nm)的吸湿性测量是了解其物化特性,进而深入认识其生成机制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无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外场观测都缺乏相应的仪器设备.本文基于商用纳米差分迁移率分析仪(Nano-DMA),设计搭建了一套纳米吸湿性串联差分迁移率分析仪(Nano-HTDMA),开展了系列性能测试,并结合理论模型对该系统进行了评估.对于粒径小于30 nm的纳米气溶胶颗粒的初步测试表明,该装置在室温条件下,加湿范围在相对湿度(RH)20%~90%之间可控,波动范围为±0.5%;并测量了(20±2) nm聚苯乙烯乳胶(PSL)小球在85%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吸湿增长因子(g),获得该系统的校准因子为0.007.同时,针对20 nm的硫酸铵和氯化钠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进行了测量,与引入形状因子χ后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针对不同粒径(15、20、30 nm)的硫酸铵、氯化钠的吸湿增长开展了研究,讨论了粒径对纳米颗粒物g因子、潮解点(DRH)的影响.系列测试结果都表明,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模型值都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与适用性,有望用于新生态气溶胶粒子的实验室与场地物化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8.
以2019-2020年泰安城区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和氮氧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年1月份开始,泰安城区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从低点上升,6月份到达峰值后逐步下降,在9月份略有反弹.臭氧浓度与其前体物氮氧化物浓度及常规气象因...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介绍了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的应用现状,分析了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的动态热湿舒适性能,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经暂时阻燃整理后作为消防服舒适层与竹浆面料作为舒适层的综合热防护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具有优异的调温性能,热湿耦合作用下有效地加速了热湿的传递,将其作为消防服的舒适层具有应用可行性,并能有效地提高消防服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0.
通过计算石家庄西北郊大气环境监测站2014年的逐时浓度印痕,系统分析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潜在污染来源区域.使用实际气象观测资料和CALMET风场诊断模式获得当地区域边界层风场;使用反向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计算印痕,分析其平均分布和日变化,以及与主要污染物(PM_(10))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区山地-平原局地环流对风场有重要影响.(2)西北郊站监测结果代表的污染源区域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主要为偏南和东南方向的污染来源,夜间至次日上午主要为西北山前和山地区域的来源.(3)PM_(10)浓度与污染来源区域具有同步的日变化关系,午后浓度下降,夜间浓度升高并维持到次日早上和正午.从夜间至次日上午时段西北方向的污染来源决定了该站的空气质量.(4)监测结果代表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区域远超出其行政属地范围,外部来源的贡献率超过60%,当地影响不足40%.(5)造成西北郊站监测浓度整体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位置因素,及测站以西的实际污染排放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