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96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河套灌区土壤水和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水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期等情况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水平衡特征,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选取4块2亩的试验田,于2009年4-11月采集田间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地块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别主要集中在5-9月的作物生长期.夏灌灌水量不足,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田间土壤水分变化属于“蒸腾蒸发消耗型”;秋浇期内水量充足,各地块各土层含水率均明显增加,田间土壤水分呈“入渗补给型”.各地块地下水埋深月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优先流的存在,地下水对灌溉降水响应快.本文定量研究了区域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灌区水平衡要素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可为灌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tic detection of vanillin in vanilla perfume and air. An UV-absorbance detector was used in a home-made capillary electrophoretic instrument. A fused silica capillary (outer diameter: 364μm, inner diameter: 50 m) was used as a separation capillary, and a high electric voltage (20 kV) was applied across the two ends of the capillary. Total length of the capillary was 70 cm, and the effective length was 55 c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nillin peak was detected at about 600, 450, and 500 seconds when pH of running buffers in CE were 7.2, 9.3, and 11.5, respectively. The peak area of vanillin was proportional to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0-10-2 mol/L.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about 10-5 mol/L. Vanillin concentration in a 1% vanilla perfume sample was determined to be about 3×10-4 mol/L, agreed well with that obtained by a HPLC method. Furthermore, determination of vanillin in air by combination of CE and active carbon adsorption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23.
2种生物反硝化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柱装置,在实验室研究了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2种生物反硝化方法对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自养反硝化反应在以硫作为电子供体的硫/石灰石/细沙反应柱中进行,异养反硝化反应在石灰石/细沙反应柱中进行,进水增加乙醇作为外加碳源。实验结果用以比较2种反硝化方法在硝酸盐去除率、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和反应产物三者的异同。结果表明,自养反硝化反应中NO3--N去除率达95.4%,异养反硝化反应去除率可达99.3%;分别与Monod微生物0级、1/2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2种反硝化反应均符合1/2级微生物反应动力学,适合用1/2级微生物反应方程描述;在反应结束阶段,自养反硝化主要反应产物SO42-出水浓度低于250mg/L,异养反硝化副产物CH3OO-易成为二次污染源,异养反硝化的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自养反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24.
对上海市不同区域疏浚泥的颗粒粒径、化学成分、毒性、养分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继而对其资源化可利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疏浚泥可定性为粘质粉土和粉质粘土;3个采样区的样品均没有达到清洁疏浚泥的标准。内河航道疏浚泥养分充足但镉污染稍显严重,采取重金属预防措施后适宜作为农作地和湿地矿山修复用地;黄浦江码头前沿和长江码头前沿疏浚泥有机质严重不足,仅适于在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等处使用;3处疏浚泥均可制陶粒和制砖,亦可用于围内吹填工程,但需事先对疏浚泥里的重金属成分进行固化。  相似文献   
25.
针对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存在的直线式管理、缺乏弹性等问题,将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环境管理领域,提出适应性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管理模式,通过构建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适应性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在环境管理中对各项任务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反馈于阶段性目标的制定,从而灵活调整工作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保证环境管理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6.
文章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为例,开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至"十二五"末期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支柱产业分别将清洁生产水平提高至一级或二级,可减少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3 451.8吨/年和1 094.3吨/年,氮氧化物排放量是5 333.5吨/年和1 962.5吨/年。  相似文献   
27.
文章通过对当前天津市农业源污染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天津市农业污染防治地方环境标准制定的意义与必要性。在研究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及地方关于农业源水环境污染防治标准制定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天津市农业源污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天津市农业污染防治地方环境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的具体建议,以及对标准实施方面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8.
Fe(EDTA)络合协同RDB去除NO废气效能及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一氧化氮(NO)的去除效率,在新型生物转鼓反应器(rotating drum biofilter,RDB)中,以FeⅡ(EDTA)络合协同RDB生物转鼓的耦合技术强化难水溶性NO的气液传质速率,提高生物还原效能为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FeⅡ(EDTA)被添加到RDB底部营养液后,能迅速吸收气相中的NO并生成FeⅡ(EDTA)-NO络合物,进而可通过反硝化实现同步脱氮和络合剂再生.在转速0.5 r.min-1、空床停留时间(EBRT)57.7 s、温度30℃、pH 7~8的实验条件下,RDB的净化效能随络合剂的投加而显著改善;FeⅡ(EDTA)质量浓度从0增至500 mg.L-1后,NO去除率从61.1%提高到97.6%,去除负荷从16.2 g.(m3.h)-1上升到26.7 g.(m3.h)-1.分析了FeⅡ(EDTA)络合协同净化NO的反应过程,建立了NO净化效率与FeⅡ(EDTA)添加浓度的关联方程,可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9.
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烟台海域柄海鞘中Mg,Fe,Ca,Mn,Zn,Co,Cu,Ni,Pb,Cr,Cd共11种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7%~2.85%,回收率95%~103%。柄海鞘的外背囊和内囊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Cu,Zn,Fe,Mn,Co,Ni,Cr,Ca,Mg和少量的有害元素Cd和Pb,它们的含量顺序依次为:Mg>Mn>Fe>Ni>Ca>Zn>Cu>Cr>Pb>Co>Cd。大规格的海鞘中的各种矿物元素含量均高于中、小规格的海鞘。各种元素在外被囊中的含量要高于内囊。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研究森林衰退的原因,于2000,2001和2002年的8月,分别选择出现森林衰退的日本奥日光白根山落叶树森林和未出现森林衰退的长野县大芝高原红松森林设立监测点,对光化学氧化剂臭氧(O3)和过氧化物的浓度进行监测,同时利用人工气候室对森林植物山毛榉和白桦进行了50′10-9O3、100′10-9O3和50′10-9O3+2′10-9~3′10-9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及甲基过氧化氢(MHP))的暴露实验.野外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奥日光和长野的O3平均浓度相同,奥日光的H2O2及MHP平均浓度均高于长野;大气中的H2O2和MHP总是与O3共存,并且其浓度随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暴露实验结果表明,暴露于50′10-9O3+2′10-9~3′10-9过氧化物的山毛榉和白桦出现了不同于O3暴露的叶片伤害症状;与100′10-9O3相比,50′10-9O3+2′10-9~3′10-9过氧化物导致植物出现了严重的叶片伤害和显著的光合速率下降.研究结果表明,除O3外,大气中的过氧化物也是导致森林衰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