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24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填料筛选与表面改性提高生物滴滤塔除含H_2S废气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滴滤塔的填料筛选及其表面性质改性优化可增加生物处理能力和系统抗冲击能力,通气比较了常用填料陶粒、鲍尔环、阶梯环,因去除效率较高,化学性质稳定筛选出陶粒为改性的基质,对表面进行FeCl3·6H2O理化高温改性,发现使用改性填料的生物滴滤塔系统H2S去除能力有较大提高,250mm填料高度实验中,在进气浓度1182~4396mg/m3范围内,去除率能稳定在95%以上,随机改变进气浓度153~4184mg/m3,系统均未失效表明其抗冲击能力较好。因而改性填料用于生物滴滤塔去除H2S可行。  相似文献   
252.
张敏  苏康宇  李成涛  陈倩茹  闫珊珊  李蓉 《生态环境》2010,19(10):2425-2429
采用滤纸接触法和自然土壤法,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分别研究了20℃时不同分子量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基聚合物及其模拟降解产物二元酸、二元醇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8 h内二元酸、二元醇质量浓度在低于3 400 mg.L-1时对蚯蚓的存活没有影响,滤纸接触法测得丁二酸、己二酸、1,4-丁二醇、1,6-己二醇对蚯蚓的LC50分别为:3 523、3 402、74 907、18 160 mg.L-1;在自然土壤实验中,相比空白实验,蚯蚓在含有不同分子量、不同质量分数的PBS及PBS-co-HS、PBS-co-BA土壤中经过14 d的培养,体质量明显增加,且所有的蚯蚓没有任何病状或伤口出现。以上结果表明PBS基聚合物对该物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53.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对MFC的产电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从稳定运行了210d,以200mg·mL-1喹啉为燃料的MFC阳极室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命名为Q1,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DSM50332T的同源性为96.9%,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循环伏安法及构建纯菌MFC方法的测定结果均表明Q1具电化学活性.菌株Q1能利用单一喹啉或喹啉和葡萄糖混合燃料产电.在本试验所用浓度范围内,增加葡萄糖浓度,菌株Q1对应的最高输出电压增加,增加喹啉浓度菌株Q1的产电性能则降低,研究表明,菌株Q1库仑量和库仑效率达到最高时(分别为18.65C和36.56%),存在一个最佳喹啉与葡萄糖浓度比1∶3.在MFC中喹啉的降解效果优于普通厌氧培养,葡萄糖对菌株Q1降解喹啉有促进作用,以喹啉和葡萄糖为混合燃料24h对喹啉的去除率达99.53%,优于以单一喹啉为燃料的情况.循环伏安法和不同更换基质方式试验表明,附着在电极上的菌株Q1对产电起主要作用,Q1的溶解态代谢产物对产电过程起电子介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4.
氢氧化钙除河道水中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氢氧化钙去除河道水的总磷。结果表明:在先1分钟300r/min快速搅拌,后5分钟40r/min搅拌的条件下,直接投加1250mg·L^-1。氢氧化钙时,出水总磷为0.046mg·L^-1,可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中C类标准(11P≤0.05mg·L^-1)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类标准(TP≤0.1mg·L^-1);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预先调节水样pH至10,投加量达到3250mg·L^-1时,出水总磷达0.068mg·L^-1。该药剂对COD和浊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55.
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则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盐城海岸带是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的区域,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围垦,围垦后的土地不断被改变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选择盐城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GIS和RS技术对1999年和2009年卫片和航片进行了提取、分类和分析,并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基本没有变化,林地、养殖池、河流水体、农村居民点等不断增加,潮滩大大减少,城镇发展缓慢。盐城海岸带的景观基质是耕地,景观和类型尺度上的分维数都接近于1,表明盐城海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且有加剧趋势。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景观多样性稍有下降,均匀度上升。  相似文献   
256.
2013年我国正式开展了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细颗粒物等项目监测,目前已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了较好地将空气质量国控环境监测点(简称国控点)监测结果提升到区域和全球水平,须了解当前空气质量环境监测网络的空间代表性.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国控点空间分布信息,结合区域第二产业比重(POSI)、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POP)、风速(WDSP)、降水量(PRCP)、气温(TEMP)、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数字高程模型(DEM)8个影响细颗粒物(PM2.5)相关变量,在1 km×1 km空间分辨率下计算长三角地区129个国控点与研究区域中其他位置(像元)的多维欧氏距离,并结合K均值聚类方法开展区域国控点PM2.5监测的空间代表性评价及优化.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129个国控点代表区域面积差异明显,其中,上海市淀山湖站点的代表面积最大,为37933 km2,南京市迈皋桥站点的代表面积最小,仅为4 km2;②长三角地区国控点能较好地代表整个区域的PM2.5空间分布,现有国控点对PM2.5空间分布代表的有效范围(即像元与国控点多维欧氏距离低于全区平均值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3.23%;③难以被现有国控点代表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太湖、洪泽湖等水域、上海市中心城区与崇明沿海地区及浙江西南部山地地区;④在浙江省绍兴市与衢州市新增2个国控点,中东部丘陵地区的区域代表性可得到明显改善,长三角地区国控点可代表区域面积占比整体提高16.4%.  相似文献   
257.
基于国家能源活动统计资料,使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长三角地区2000—2019年黑碳排放清单,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量化排放因子对黑碳排放核算的影响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近20 a长三角地区总黑碳排放量由10.72×107 kg(2000年)增加至12.54×107 kg(2019年),增长了16.98%;黑碳排放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0年居民生活是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黑碳排放源(占42.2%);自2006年开始工业逐渐成为研究区最主要的黑碳排放源,2019年工业排放占长三角地区黑碳排放总量的63.2%。(2)长三角地区黑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总体而言,江苏省黑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黑碳排放强度居长三角地区首位,安徽省单位GDP黑碳排放最高,上海市单位面积黑碳排放强度最高,而浙江省人均和单位面积黑碳排放强度最低。(3)考虑黑碳排放核算过程中排放因子的取值差异,2019年长三角地区黑碳排放总量为7.13×107—14.49×107 kg(95%置信区间),相对不确定性为?33.50%—35.11%。工业排放因子是长三角黑碳排放核算不确定性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258.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acute toxicity and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of Xinjunan in zebrafish under semi-static test method. The result of the 96-h LC(50) values (0.31 mg/L), at 95% confidence limit, revealed that Xinjunan was highly toxic.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after 8 days exposure, 451.0 and 273.2, respectively, at two concentrations, were at medium bioconcentration range. To determine Xinjunan residues in water and fish, a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using a liquid-liquid distribution and a cationic exchange solid-phase extraction method to extract and clean up Xinjunan in fish, and then using a weak cationic exchange column with gradient elution and second-order mass spectrometry with 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mode detection. This method foun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r > 0.99), the lowest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with a signal-to-noise ratio of 10:1 was 0.02 [Formula: see text]g/L in water and 5 [Formula: see text]g/kg in fish, the recovery ranged from 97% to 109% for water and fish at different levels with a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less than 5%. The accuracy, precision, and lowest limit of detection of the method used for residue analysis of Xinjunan in water and fish can meet environmental exposure monitoring requirements. The results of the acute toxicity and bioconcentration provide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of Xinjunan.  相似文献   
259.
利用2017年1月—2019年11月龙凤山大气本底站一氧化碳(CO)连续观测资料和NOAA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平原地区大气CO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排放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凤山站CO日变化规律具有季节性差异,春、秋和冬季CO浓度均在午后13:00—14:00出现最低值,秋和冬季19:00出现峰值,春季2:00出现最峰值,冬季CO浓度日平均最大,日振幅最大.夏季CO日变化不同于其他季节,在8:00—13:00维持较高值,在16:00—次日04:00维持较低,峰值出现在08:00,谷值出现在00:00.龙凤山站CO浓度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变化和波动下降趋势,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6月,月平均浓度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地区浓度水平,全年CO月均值振幅为134.8×10-9 ± 2.5×10-9(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在春、夏和秋季西南方向地面风能够明显抬升观测CO浓度,冬季西北方向地面风能够明显抬升观测CO浓度.后向轨迹聚类、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以及地面风结果分析表明:SSW-SW-WSW扇区内的城市交通及工业等人为排放是龙凤山站的CO潜在源区,此外,冬季的NW-NNW-N扇区的短距离输送也是龙凤山站的CO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260.
利用2006年-2009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海淀区香山站、万柳站和北部新区站的NO2资料和相对应的气象资料,对NO2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NO2浓度达到三级的日数平均为5 d,呈逐年减少的趋势。NO2超标日分布在1-4月和10-12月,浓度峰值在上午10:00和19:00-23:00,谷值在上午7:00时,且节假日NO2浓度略高于工作日。通过相关分析,NO2的浓度随温度、风速、气压、降水量的增高而降低,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偏南风易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