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441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101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污水厂进水或厌氧单元出水中的硫化物会对污水处理工艺的硝化反应过程产生潜在抑制作用,认识和调控硫化物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对污水厂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硝化过程对于保障污水工艺氮的去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硫化物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关影响过程的特征和发生机制.同时,选择不同典型浓度范围的硫化物和不同存在状态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硫化物浓度由10 mg·L~(-1)提高到30 mg·L~(-1),氨氧化抑制率由16.3%提高到40%,但随着硫化物浓度进一步升高,氨氧化抑制率上升并不明显.进一步通过硫化物对羟胺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硫化物导致羟胺氧化速率下降要大于氨氧化阶段.同时系统内硫化物耗尽后,氨氧化反应和羟胺氧化反应均不能完全恢复.铁盐作为常见的硫化物去除剂,铁盐加入后并未能够有效消除硫化物对亚硝化过程的抑制.  相似文献   
72.
2种有机污染物对鲈鱼生化标志物系统的影响及作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生态条件下筛选了鲈鱼的一组生化标志物组成生化标志物系统,研究其对不同有机污染胁迫的响应差异.将鲈鱼分别暴露于2种有机污染物:0.1 mg/L、1 mg/L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2μg/L、20μg/L的苯并[a]芘(B[a]P),研究长时间(18 d)、亚致死污染胁迫下鲈鱼生化标志物系统各组分:肝脏组织抗氧化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酶(GST)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脑组织中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的变化,同期检测了热激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①与未受胁迫的对照组相比,B[a]P胁迫能够显著诱导鲈鱼体内的SOD、GST、Gpx活性以及GSH含量的变化(p0.05),但对其它几种酶的活性影响并不明显;SDBS胁迫对CAT、Gpx、iNOS和AChE活性的诱导作用明显,但对SOD、GST和GSH的影响较小.Gpx是对2种污染物胁迫响应最灵敏的一种生化标志物.②同时测定了不同胁迫条件下鲈鱼血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在SDBS胁迫组中的表达始终高于对照组,而B[a]P在胁迫前期能诱导Hsp70表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对照水平.③鲈鱼的生化标志物系统的不同组分对不同种类的污染胁迫响应有明显差异,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后发现,基于PCA和生化标志物系统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区分不同污染因子的作用,可能在海洋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性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黄孢原毛平革菌固态发酵产漆酶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丹  谢更新  曾光明  陈耀宁  陈芙蓉  胡霜  余震 《环境科学》2008,29(12):3568-3573
对黄孢原毛平革菌(BKMF-1767)利用香蕉皮和玉米棒为发酵底物产胞外漆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香蕉皮与玉米棒混合比例为1∶2、诱导剂CuSO4为0.4 mmol/L时,能获得最高漆酶酶活12.68 U/g.利用固态发酵所获得的粗漆酶液,进行了降解五氯酚的试验.在没有氧化还原介体时粗漆酶液能降解PCP,粗酶液中加入5 mmol/L氧化还原介体(ABTS)能获得更高的降解率,反应6 h分别为37.8%和97%.将粗漆酶液用(NH4)2SO4盐析纯化,用提纯后漆酶降解PCP,6 h后降解率为81.8%.  相似文献   
74.
类比法在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以其复杂性、需长期监测的特点成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难点。文章采用了类比法,以圆明园防渗铺膜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为例,选取了铺膜1年的圆明园26#湖,铺膜3年的北京植物园湖,铺膜10年的中央党校湖,清淤未铺膜的颐和园昆明湖和未清淤未铺膜的密云水库作为类比对象,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水生维管植物进行了类比,为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和预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实践证明,合理的类比法应用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5.
通过土壤柱实验,研究了土壤含水层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的处理效果。初步讨论了土壤含水层处理工艺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并评价了不同回用途径再生水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层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对大肠菌和粪大肠菌的去除率大于99.9%。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再生水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致癌物质,终生致癌风险在10-6数量级,而非致癌物质的健康危害风险在10-9数量级。  相似文献   
76.
通过2种单菌分离方式即直接分离和先富集再分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获得转化NO2-→NO3-的硝化细菌,根据化学法和离子色谱法检测不同分离方法得到的单菌的硝化速率,结果表明先富集再分离所得菌株的硝化速率显著高于直接分离的菌株.  相似文献   
77.
采用盆栽法,以小麦为受试作物,通过对其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研究小麦植株对重金属铅(Pb)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在Pb胁迫下,Pb主要富集在小麦根部,向地上部分迁移较少;Pb在小麦幼苗期的分布规律为根>叶片;拔节期为根>叶片>茎;抽穗期为根>茎(叶片)>颖壳;成熟期为根>茎>叶片>颖壳(籽实);小麦根部Pb含量分布规律为抽穗期>成熟期>拔节期>幼苗期(除质量分数为400mg/kg时);茎中为抽穗期>成熟期>拔节期;叶片中为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较大,幼苗期和成熟期相对较小,拔节期达最大值;颖壳中为成熟期>抽穗期.  相似文献   
78.
胞外酶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大量降解.醌指纹数据显示,胞外酶并未引起新的优势醌的出现,进入高温期后,以MK-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作为优势菌群,且这种优势一直存在;堆肥后期胞外酶对甲基萘醌影响较大,可促进长链甲基萘醌的出现.主成分分析表明,胞外酶对醌种类演替的影响主要作用在3d和40d,这与非相似性指数结果一致,并使真菌在整个体系中影响力加大.  相似文献   
79.
冯珺妍  蔡爽  吴弘飞  樊运晓 《安全》2021,42(8):57-64
岗位角色不清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明确轨道交通关键岗位角色的安全职责分布,本文以系统调度岗位为研究对象,基于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通过访谈及现场调研手段,应用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构建系统调度岗位角色安全职责功能分布网络图,呈现出系统调度岗位内多角色间的安全职责联系,结果表明:辨识出系统内10项失效功能连接;值班经理未接受岗前培训、系统调度应急处置教材中危险场景辨识部分内容不足、同值系统调度员未了解监督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调度通讯设备运营异常等4个失效功能连接的耦合结果易导致轨道交通运营异常.企业应就这4方面提升和优化关键岗位角色安全职责分布.  相似文献   
80.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varying levels of operational and tactical driving task demand differentially affect driver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and control drivers in their sign recall.

Methods: Study participants aged between 50 and 70 years included a group of drivers with PD (n = 10) and a group of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 drivers (n = 10). Their performance in a sign recall task was measured using a driving simulator.

Results: Driv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drivers with PD in a sign recall task, but this trend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43). In addition, regardless of group membership, subjects' performance differed according to varying levels of task demand. Performance in the sign recall task was more likely to drop with increasing task demand (P =.03).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hen the variation in task dem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cognitive task; that is, when drivers were required to apply the instructions from working memory.

Conclusions: Although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are tentative, the evidence presented here is encouraging with regard to the use of a driving simulator to examine isolated cognitive functions underlying driving performance in P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its limitations, such driving simu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functional assessment batteries measuring physical, vis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could comprise one component of a multitiered system to evaluate medical fitness to dr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