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6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2569篇
安全科学   526篇
废物处理   352篇
环保管理   644篇
综合类   4816篇
基础理论   1333篇
污染及防治   1806篇
评价与监测   460篇
社会与环境   411篇
灾害及防治   30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391篇
  2016年   400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728篇
  2012年   669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625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444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1.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基于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17年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及上游开展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力得当,移民及工矿搬迁环境压力降低,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地质灾害防控得当,库区及上游生态恢复加速,库底清理清漂彻底,媒介生物密度下降,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鉴于库区“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滞后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特从管理、技术与经济三方面对三峡水库运行管理期内的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12.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期库区干流水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前后(1998~2009年)干流水质的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同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库区干流水质变好,库区干流断面月度达标率均值由蓄水前的623%变为蓄水后的783%,库区干流超标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等。蓄水后水质时空分布出现新的特点,近坝水体悬浮物、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等可吸附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蓄水后年内悬浮物及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铅浓度仍然是丰水期>平、枯水期,但近坝水体不同水期间浓度差别比蓄水前明显减小。蓄水后,库区干流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浓度整体上表现为从库尾至库首沿程下降,尤以丰水期沿程下降最为突出。浑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铅浓度以上变化特征主要缘于库区水位抬高后,流速减小导致的澄清作用,即高锰酸盐指数所代表污染物、磷、铅等随泥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降。蓄水前后清样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未发生明显变化,156 m蓄水后至今,清样铅浓度明显低于蓄水前。  相似文献   
813.
基于GIS与RUSLE的武陵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数据观测积累及实地调查采样等方法,计算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等因子,运用GIS与RUSLE评价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并分析了其与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78844 t/(km2·a),属微度侵蚀,流域面积9518%的范围发生轻度以下的侵蚀,强烈以上侵蚀仅占1.19%。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果园侵蚀强度较大,均达到中度侵蚀,有林地除竹林地为轻度侵蚀外均属微度侵蚀,耕地、果园、竹林地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地类。不同海拔高度中,低海拔(200~400 m)区域侵蚀量占到流域侵蚀总量的6442%,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地带。研究为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武陵山区进行土壤侵蚀评价提供范例,为研究区防治土壤侵蚀和流域管理规划决策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814.
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P)在环境介质及生物样本中被广泛检出,为探究TDCPP的潜在神经毒性以及作用机制,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经300 mg·kg-1·d-1的TDCPP持续染毒35 d后,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在TDCPP染毒35 d后,大...  相似文献   
815.
目的 提高压气机叶片有机涂层的耐冲刷和防腐性能.方法 以氨基改性环氧树脂为粘接剂,通过加入高硬度Al2O3填料以及其他着色、防锈颜料,并充分分散,制备一种具有耐冲刷防腐功能的有机涂层.通过摆杆硬度测试、磨耗测试、冲刷测试、腐蚀测试及其他力学性能测试,对耐冲刷防腐有机涂层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对比高硬度Al2O3填料含量对...  相似文献   
816.
混凝-气浮-加压曝气工艺处理屠宰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浓度生猪屠宰废水属难治理工业废水.采用混凝-气浮-加压曝气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经生产实践证明,出水水质可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817.
建筑抗震设计地震作用折减系数的取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作用折减系数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是政策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综合指标。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从技术上介绍了地震作用折减系数的确定原则。在简要介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地震作用—延性等级组合运用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论述了地震作用折减系数三个分量的基本特点,并分四个步骤介绍了其计算取值方法。推荐方法可为建筑抗震设计确定合理的地震作用折减系数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18.
杨静 《中国环境监测》2021,37(1):156-164
为测定污染土壤中的6种低残留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恶喹酸),全面优化了一种联合加速溶剂萃取(ASE)、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3种检测技术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和0.1 mol/L EDTA-McIlvaine缓冲液(1∶1)进...  相似文献   
819.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of biostimulation by nitrate (KNO3) and methyl-β-cyclodextrin (MCD) addition on an age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OCP)-contaminated paddy soil. After 180 days of incubation, total OCP biodegradation was highest in soil receiving the addition of nitrate and MCD simultaneously and then followed by nitrate addition, MCD addition, and control. The highest biodegradation of chlordanes, hexachlorocyclohexanes, endosulfans, and total OCPs was 74.3, 63.5, 51.2, and 65.1 %, respectively. Meanwhile, MCD addi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CP bioaccessibility (p?<?0.05) evaluated by Tenax TA extraction and a three-compartment model method. Moreover, the addition of nitrate and MCD also obtained the highest values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includ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ATP production, denitrifying bacteria count, and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Such similar trend between OCP biodegradation and soil-denitrifying activities sugges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P biodegradation and N cycling and the indirect/direct involvement of soil microorganisms, especially de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in the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OCPs.  相似文献   
820.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Based on 1625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e geochemistry of tin (Sn) in Chinese coals, including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modes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