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534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780篇
基础理论   208篇
污染及防治   427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渗沥液排放、地下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景观变化和环境安全。根据工作经验,建立了包括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四大类调查监测指标为核心的环保验收调查指标体系,提出了文件资料核实、现场勘查、遥感调查、公众意见调查、环境监测和摄影法为主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发现,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虽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类型、管护能力和主要保护对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自然保护区多区交叉重叠、资源本底不清、管护压力大与能力不足等新问题。随着国家公园、主体功能区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应深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3.
钼是重要的稀有金属之一,主要通过氧化分解辉钼矿来提取。我国普遍使用反射炉、回转窑等焙烧设备生产氧化钼,造成了严重的SO2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改变辉钼矿焙烧分解工艺的污染状况,硝酸高压分解、碱性高压氧分解、次氯酸钠分解和电氧化分解等辉钼矿湿法工艺相继被开发出来。但是这工艺往往只关注在如何获取金属钼等资源,而忽视了辉钼矿中占40%的硫资源。从循环经济角度分析了不同辉钼矿分解工艺的物质流向,探讨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精神的工艺革新方向,提出了纯氧氧化焙烧和浓硫酸氧化两种新工艺。  相似文献   
124.
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是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多年生芒属C4植物(Miscanthus)由于具有巨大碳固定能力而成为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植物。中国是芒属植物芒草起源中心,但相对于欧洲国家应对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而采取的芒草研究与应用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草地利用模式,决定了在南方草地的研究显著少于北方,近年来芒草在华南地区的运用研究集中于生态修复,对草本植物群落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 CO2气体交换能力的研究仍然相当缺乏,在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长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生物质能植物及其碳汇功能的相关研究尤显重要。我国南方近6700万hm2退化丘陵草坡急待恢复或处于恢复中,草坡地芒属植物符合生物质能植物标准,施肥少,害虫少,农药输入少,能够有效地利用光、水等自然资源。考虑到C4植物具有比C3植物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高光能利用率C4芒属植物的碳固定能力及能源潜力值得重视,但缺乏科学的碳动态和碳收支评估。综述了国内外芒草生物量特征与生物质能潜力研究现状,重点论述芒属植物生态系统水平的碳动态和收支能力研究,探讨了系统水平更客观评估芒属碳源汇(Carbon sequestration)功能的方法,基于生物量过程的研究结果及华南地区草坡研究历史和现状,为草坡地生物质能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强调在我国南方开发和利用芒属植物资源具有重要能源价值和经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5.
选择有代表性的芳香类有机物,在含有腐殖酸的水溶液中进行氯化试验.测定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特性.并分析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对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受试物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活性和反应速率排序为间苯二酚>对苯二酚>邻苯二酚>苯酚>苯胺>苯甲酸>硝基苯;芳香类有机物苯环上官能团的性质、数量和位置等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间苯二酚的氯化反应可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慢速反应阶段.  相似文献   
126.
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本文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出发,用空间发展的相互作用理论分析了北京山区各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区域背景。  相似文献   
127.
128.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Pb, Zn, Cd and As)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was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displayed a decreasing pattern from the turbidity maxima to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estuary, which suggested that suspended sedim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ce metal distributio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n addition, metal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estuary which received most of the pollutants from the Pearl River. In the sediment cores, fluxes of heavy metals were consistent with a predominant anthropogenic input in the period 1970-1990. From the mid-1990s to the 2000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e observed decline has shown the result of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owev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most recent sediment still remained considerably high. Taken together, the enrich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was largely controlled by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29.
Nansi Lake is located on the east lin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in the lake from June 2008 to May 2011 based on monthly sample monitoring from five stations.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was also evaluated. The cyanobacterial community contained 15 genera and 23 species. The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ranged from 0 to 1.53× 107 cells/L with an average of 1.45×106 cells/L, which accounted for 11.66%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cyanobacteria were Pseudanabaena (32.94%) and Merismopedia (19.85%), not the bloom-forming algae such as Microcystis and Anabaena. In addition, the cyano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chang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survey period.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suggested that temperature and phosphorus we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ed cyanobacteria.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The effect of phosphorus on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was more notable in warm periods than in periods with low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30.
适冷微生物(包括嗜冷微生物、耐冷微生物)是在低温下仍具有生存和繁殖的能力的一类微生物,低温会对微生物产生如酶活性降低、膜流动性变差、蛋白质冷变性、不适当的蛋白质空间折叠和低温下细胞内部构造破坏等不利影响。适冷微生物能克服低温带来的消极影响,并能在极端环境下生长及代谢。随着宏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学以及其它分析手段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作者对低温微生物的一些适应性改变有了新的认识。酶活性中心结构的改变、膜中脂质成分含量的增加,冷适应蛋白的快速表达等都被证明在对低温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适冷微生物的适冷机理及其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为适冷微生物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为适冷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