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55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120篇
综合类   767篇
基础理论   29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42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3篇
  1922年   3篇
  1921年   2篇
  1920年   2篇
  1919年   3篇
  1918年   2篇
  1914年   2篇
  19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Protected areas are a cornerstone for forest protection, but they are not always effective during times of socio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rises. The Carpathian Mountains in Eastern Europe are an ecologically outstanding region, with widespread seminatural and old‐growth forest. Since 1990, Carpathian countries (Czech Republic, Hungary, Poland, Romania, Slovakia, and Ukraine) have experienced economic hardship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cluding the breakdown of socialism, European Union accession, and a rapid expansion of protected areas. The question is how protected‐area effectiveness has varied during these times across the Carpathians given these changes. We analyzed a satellite‐based data set of forest disturbance (i.e., forest loss due to harvesting or natural disturbances) from 1985 to 2010 and used matching statistics and a fixed‐effects estimator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protection on forest disturbance. Protected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 Slovakia, and the Ukraine had significantly less deforestation inside protected areas than outside in some periods; the likelihood of disturbance was reduced by 1–5%.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ion increased over time in these countries, whereas the opposite was true in Romania. Older protected areas were most effective in Romania and Hungary, but newer protected area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Strict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protection category Ia‐II) was not more effective than landscape‐level protection (IUCN III‐VI). We suggest that the strength of institutions, the differences in forest privatization, forest management, prior distribution of protected areas, and when countries joined the European Union may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the strikingly heterogeneous effectiveness patterns among countries. Our results highlight how different the effects of protected areas can be at broad scales,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ed areas is transitory over time and space and suggesting that generalization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ed areas can be misleading.  相似文献   
3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ve imposed great impacts o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相似文献   
33.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Extensiv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dredged material, and there is a need to clarify the feasibility of recycling...  相似文献   
34.
信欣  管蕾  郭俊元  刘洁  冯梅  余婷婷 《环境科学》2017,38(11):4679-4686
在相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分别加载1.5 g·L~(-1)的80、140、200、和300目不同粒径的磁性活性炭(反应器编号依次为2、3、4、5号),同时以不投加磁性活性炭的SBR反应器(1号)作为对照组,研究各反应器污泥体积指数(SVI)、粒径分布特征、胞外聚合物(EPS)中胞外蛋白(PN)、胞外多糖(PS)的含量变化规律以及除污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磁性活性炭对污泥颗粒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粒径过大、过小对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强化作用不明显,当磁性活性炭的粒径为140目和200目时,活性污泥很容易以其作为"成核"载体快速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并且形成的颗粒污泥结构紧密,沉降速率快.采用高斯函数分析污泥粒径分布和标准偏差发现,反应器运行的第50 d,3号和4号反应器内污泥平均粒径均达到了780μm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反应器,标准偏差分别为318.9μm和362.3μm,两反应器内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较均匀,处理系统较稳定.与此同时,投加不同粒径的磁性活性炭均有利于促进污泥胞外蛋白质PN含量的增加,对胞外多糖PS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合适的磁性活性炭粒径(140目和200目)越有利于污泥PN的分泌,颗粒化程度明显的3号和4号反应器的PN/PS比值均高于其他3个反应器.磁性炭基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符合"惰性内核模型".此外,3号、4号反应器对废水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均高于其他反应器.  相似文献   
35.
李玫  余柄志  衡芮  周洋 《环境工程》2017,35(5):154-157
以郫县安德镇川菜产业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影响进行了标准化评价。结果发现:川菜产业园主要的工业污染行业为豆制品加工行业,排污量为2 919.94 t/a,占总排污量的96.46%,等标污染负荷为9.83,占总污染负荷的92.83%,其中有6家企业为主要控制对象。对比分析发现,环境污染受企业规模、末端处理方式、废水排放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所有污染因子中,BOD对环境的实质污染影响较大。该研究成果将为优化小城镇产业集群的规划、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6.
武汉市儿童多途径铅暴露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武汉市区设置70个采样点,采集土壤、灰尘、大气及食品样品.根据美国EPA推荐的儿童铅暴露参数,应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多途径铅暴露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市区儿童每天的铅暴露量为1.20×10-3mg.(kg.d)-1.经消化道途径是儿童摄入铅的主要途径,其暴露量为1.04×10-3mg.(kg.d)-1,其次为经呼吸道途径及皮肤吸收途径,其暴露量分别为0.153×10-3mg.(kg.d)-1和8.56×10-7mg.(kg.d)-1.在消化道途径中,摄入土壤或灰尘铅暴露量占占总暴露量的52.0%,通过消化道途径摄入土壤或灰尘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用Monte Carlo法进行模拟,在消化道途径中,通过摄取土壤铅暴露量为2.48×10-2mg.d-1.超过JECFA指定的PTDI的概率为2.1%.风险水平R计算结果表明,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这3个途径的铅暴露风险均小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其中经过皮肤吸收途径的铅暴露风险值小于可忽略风险水平1×10-8.应用Kriging插值法获得武汉市中心城区儿童铅日暴露量的空间分布,运用指示Kriging方法获得了武汉市儿童铅暴露危险指数图,显示武汉市青山区及江岸区儿童铅暴露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7.
江梅  张国宁  任春  邹兰  魏玉霞 《环境科学》2013,34(12):4747-4750
研究分析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中4个关键技术问题:污染因子选择、控制指标确定、限值的确定以及技术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应根据毒性和光化学反应性选择污染因子;确定控制指标应既考虑有组织控制指标,又考虑无组织的控制指标;确定排放限值应明确是基于控制技术还是基于健康风险;同时制定技术管理措施以通过源头和过程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38.
基于单颗粒质谱信息气溶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溶胶质谱仪在对气溶胶颗粒的监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单颗粒的化学成分和粒径信息,基于这些质谱数据能够推测颗粒的来源。而对气溶胶来源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是由颗粒的种类决定的,故对海量数据的分类就成为不可忽略的步骤。针对气溶胶质谱仪采集到的数据,概述了用于气溶胶分类的多种方法的理论核心、分类步骤及各自的优缺点等。据此可为今后气溶胶分类方法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遥感(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方法、技术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0.
生态市建设是探索区域生态文明的准备阶段,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阶段。成功的生态市创建策略是在充分认识本区域发展现状及创建差距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任务作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佛山市提出了在2015年建成国家生态市的奋斗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尽快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重点分析佛山市目前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等方面与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识别佛山市创建生态市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研究相应的配套政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