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04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611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251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1IntroductionIndustrialwastewaters,particularlythosedischargedfrommanufacturingofprintedcircuitboard(PCB)andelectroplatingcon...  相似文献   
282.
江湾自然绿地的生态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1年考察的基础上,2002年2月和5月,对江湾机场旧址次生性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调查发现,目前该区域有高等植物31科61种、土壤动物30种,鸟类43种,特别是湿地景观得到了较好的发育,同时,该区域的部分地段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多种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鉴于该区域地处上海市区,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价值,对上海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建议在职能部门确定发展规划之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管理。  相似文献   
283.
用1-(2-吡啶偶氮)—2-萘酚改性硅胶富集天然水中痕量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螯合剂改性硅胶富集和分离痕量金属铜离子已有报道。本文报道了用吸附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的改性硅胶(PAN-SG)富集并测定天然水中痕量Cu~(2+)的工作。 实验部分 1.试剂和仪器 Cu~(2+)标准溶液(1.018mg/ml,0.500mg/ml);PAN的乙醇溶液(3.407×10~-_3mol/L,2.5×10~(-3)mol/L);Britton-Robison(B.R.)缓冲液(0.02mol/L,pH1.8  相似文献   
284.
佟庆远  陈吉宁  孙傅 《环境工程》2005,23(2):67-68,66
作为构建国家饮用水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一部分 ,开发了一种用于风险评估的水厂快滤过程动态模型。该模型通过对扩散、生物降解、吸附、脱附和反冲洗等过程的概化 ,建立了可模拟不同污染物的普适性水厂快滤动态模型。本模型以实际水厂的现场监测数据为依托 ,以CODMn、氨氮、浊度和微生物为例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吻合了实际快滤过程。该模型将可有效地应用于评估不同过滤过程去除各种污染物的风险 ,以及识别饮用水安全风险关键控制点的工作。  相似文献   
285.
研究表明,新型淡水发光菌(Vibrioqinghaiensissp.———Q67)作为环境样品毒性检验的指标生物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对重金属污染物毒性检验比以往T3发光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对鱼体进行的感染实验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86.
碳源循环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了一种列管式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被混合固定于中空的PVA凝胶管的管壁之中,PVA凝胶管平行置于圆柱形筒体内,构成一个类似于列管式换热器的生物脱氮反应器。需要处理的氨氮废水在固定化细胞管的外侧与圆柱形壳体的内侧间流动,而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乙醇水溶液)则在PVA凝胶管内循环。研究了列管式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进行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连续运行的效果,并证明了在非纯菌种的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过程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进行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连续运行的效果,并证明了在非纯菌种的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过程中,存在着NH^ 4→NO^-2→N2的短积生物脱氮。  相似文献   
287.
白腐菌处理造纸黑液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白腐菌变异前后对木质素降解效果及脱色率的影响,探索了水解酸化结合白腐菌挂膜工艺处理造纸黑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8.
H.Y. Tong  F.W. Karasek 《Chemosphere》1986,15(9-12):1219-1224
Flya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of seven municipal refuse incinerators of four different countries. Analytical results of PCDD and PCDF in these samples shows a very similar iosmer distribution pattern for all PCDD/PCDF although concentrations of PCDD and PCDF var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PCDD/PCDF were formed through the same mechanism in those incinerators regardless of garbage composition or incinerator design.  相似文献   
289.
Chemical coupling between ammonia, acid gases, and fine particl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aerosol components in th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fine)< or =2.5 microm) consisted of primarily ammonium, sodium, sulfate, nitrate, and chloride are related to the transfer time scale between gas to particle phase, which is a function of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ir gas phase constitu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This study involved understanding the magnitude of major ammonia sources; and an up-wind and down-wind (receptor) ammonia, acid gases, and fine particulate measurements; with a view to accretion gas-to-particle conversion (GTPS) process in an agricultural/rural environment. The observational based analysis of ammonia, acid gases, and fine particles by annular denuder system (ADS) coupled with a Gaussian dispersion model provided the mean pseudo-first-order k(S-1) between NH(3) and H(2)SO(4) aerosol approximately 5.00 (+/-3.77)x10(-3) s(-1). The rate constant was found to increase as ambient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solar radiation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humidity. The observed [NH(3)][HNO(3)] products exceeded values predicted by theoretical equilibrium constants, due to a local excess of ammonia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290.
臭氧与TiO2/UV协同降解对氯苯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O3/UV、TiO2/UV和O3/TiO2/UV降解对氯苯酚表明,臭氧与TiO2/UV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如在本实验条件下降解5min后,上述3者对对氯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55%、10%和77%。O3/TiO2/UV协同作用的本质是由于臭氧能带走二氧化钛光致电子空穴对中的电子,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羟基自由基,加速了有机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