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64篇 |
免费 | 1801篇 |
国内免费 | 65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91篇 |
废物处理 | 1012篇 |
环保管理 | 1382篇 |
综合类 | 10122篇 |
基础理论 | 3485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6151篇 |
评价与监测 | 704篇 |
社会与环境 | 682篇 |
灾害及防治 | 6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1篇 |
2023年 | 453篇 |
2022年 | 912篇 |
2021年 | 726篇 |
2020年 | 615篇 |
2019年 | 559篇 |
2018年 | 677篇 |
2017年 | 848篇 |
2016年 | 1001篇 |
2015年 | 1218篇 |
2014年 | 1323篇 |
2013年 | 1847篇 |
2012年 | 1505篇 |
2011年 | 1591篇 |
2010年 | 1130篇 |
2009年 | 1144篇 |
2008年 | 1194篇 |
2007年 | 1132篇 |
2006年 | 1002篇 |
2005年 | 706篇 |
2004年 | 518篇 |
2003年 | 629篇 |
2002年 | 554篇 |
2001年 | 455篇 |
2000年 | 479篇 |
1999年 | 498篇 |
1998年 | 440篇 |
1997年 | 372篇 |
1996年 | 348篇 |
1995年 | 292篇 |
1994年 | 247篇 |
1993年 | 196篇 |
1992年 | 154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72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警员执法过程中,来自刀具、钝器等器材的暴力伤害无处不在。防暴装备作为一种重要的警用防护器材是保护警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各类防暴装备的相关标准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比较了各类防暴装备的防暴机理及防暴性能,阐述了各类防暴装备的应用范围,最后对防暴装备的应用和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2.
应用安全检查表、事故树、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等方法对露天小型采石场爆破作业进行了分析评价,找出了导致爆破作业事故发生的可能因素及可采用的预防途径,为小型露天爆破作业事故的预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3.
54.
55.
本文针对金属拱顶原油储罐的结构和使用特点,分析论述了运行中风险,并从设计制造和运行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56.
57.
58.
茶园土壤酸化对氟的影响及茶叶氟安全限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分析国内外茶园土壤酸化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关于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pH值关系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培养实验研究了茶园土壤酸化对土壤水溶性氟的影响.实地调研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值无显著相关性.培养实验中,当pH>4.00时,模拟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土壤pH值的下降变化不显著;而当pH<4.00时,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着pH值的下降迅速增加,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描述了世界各国制订的每人每天最大摄氟量标准,对我国现行茶叶标准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同类标准之间的差异做了评析.茶叶溶出实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茶叶氟安全限量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9.
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研究Ⅱ——金鱼藻对水中PFOS的生物富集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选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为受试生物,设定5、100、1 000、10 000、50 000、100 000μg·L-1以及对照共7个PFOS浓度梯度进行水培,分析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在内的抗氧化系统酶和细胞色素含量等生理响应特征,并研究金鱼藻对PFOS的生物有效性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金鱼藻对PFOS的富集量最高可达3 180 mg·kg-1dw,最大富集系数高达40.7倍,可作为PFOS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遴选物种。随PFOS浓度升高,SOD活力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但POD活力表现为双重效用,即低浓度促进酶活力积累,而高浓度抑制酶活力积累。CAT活力在低浓度组(0、5、100、1 000μg·L-1),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在高浓度组(10 000、50 000、100 000μg·L-1),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色素含量也反应较为敏感,低浓度处理后色素含量升高,高浓度处理则导致色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高浓度处理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评价PFOS污染水体的生理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60.
The identiti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 acids (LMWOAs) were determined by ion chromatography throughout a 20-m water column in Hongfeng Lake, China.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LMWOA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a research period of 24 hr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ive LMWOAs (lactic, acetic, pyruvic, sorbic, oxalic acid)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total concentration and proportion in DOC were 6.55 μmol/L and 7.47%. Their average levels were 2.50, 0.65, 2.35, 0.96 and 0.09 μmol/L, respectively. LMWOAs were higher during daytime (10:00-18:00 on Jun 13, 2008) than nighttime (21:00-6:00 the next morning), in particular 4.99 μmol/L high in the epilimnion ( 1 m water depth),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direct import from terrigenous sources and photochemical production from humic materials were dominant during LMWOAs’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The same factors caused LMWOAs to be 0.63 μmol/L in the epilimnion higher than in the hypolimnion. The rapid decrease of total organic acid (TOA) up until 18:00 mainly resulted from bio-uptake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hypolimnion (>1 m water depth). Pyruvic acid increased with time in the epilimnion and decreased in the hypolimnion, largely related to the two contrary processes of continuous degrad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cromolecular organic matter during life materials’ cycle mediated by organisms. Simultaneously, plankton behavior and thermal stratification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LMWOAs’ behavior in the water column, causing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profiles. The distribution of LMWOAs represents an interesting resource for biogeochemical research of DOM in aquatic ecosyste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