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是煤炭消耗的第一大国,同时又是有机废物生物质贮存量第一大国。本文叙述了全球生物质能的历史定位,生物质能的主要评价指标,生物质的能源转换技术和生物质能可供给量模型分析与预测实例,以及我国有机废物类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途径,并探讨了有机废物的能源利用与废物污染防治相结合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2.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手段结合吸收光谱分析,研究了小球藻指数期和稳定期培养液中溶解有机物(DOM)在秋季天然太阳辐射作用下的光降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小球藻生长过程中除能产生短波激发类腐殖质组分C1(其荧光峰的激发/发射波长位置为240,335 nm /406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5,275 nm/334 nm)外,还会形成长波激发类腐殖质组分C2(260,395 nm /502 nm),表明C2组分并非仅有传统认为的陆源属性,同时也具有自生源属性.稳定期培养液的吸收光谱在250~300 nm范围内出现的肩峰,可用于指示水环境中现场自生源的贡献.不同生长时期培养液中DOM的吸收系数和荧光组分的降解动力学都符合一级反应方程.稳定期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和C2)的光降解程度略高于指数期,但指数期类色氨酸组分(C3)的光降解程度略高于稳定期.经太阳辐照6 d后,小球藻培养液的吸收系数a350及各荧光组分的平均损失率分别达到83.0%、84.0%、64.8%和80.0%,对应的半衰期只有1.6~5.0 d,揭示出藻类自生来源的DOM具有很强的光化学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23.
典型菜地土壤汞在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城市典型菜地土壤和蔬菜(小白菜和胡萝卜)对应采样,分析217个蔬菜可食部位中重金属汞(Hg)质量分数及对应土壤中Hg全量和有效态质量分数,研究大田条件下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富集Hg的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菜地土壤存在一定的Hg污染,约20%的土壤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中二级标准值,但小白菜和胡萝卜中Hg质量分数较低,均值分别为0.0012和0.0013mg·kg-1,仅2个小白菜样品Hg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的限值0.01mg·kg-1。TGA提取的土壤有效态Hg质量分数与土壤Hg全量显著正相关,TGA提取Hg量仅占土壤总Hg质量分数的3%-4%。小白菜和胡萝卜对H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90%和0.94%,表明土壤中绝大部分的Hg不易转化迁移、为蔬菜吸收。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Hg质量分数与土壤中Hg全量和有效态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蔬菜与土壤Hg有效态质量分数的关系优于其与土壤Hg全量的关系。依据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通过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出的保障小白菜和胡萝b质量安全的菜地土壤Hg有效态质量分数临界值分别为O.038和0.063mg·kg-1。计算出的土壤Hg全量临界值远大于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表明该标准值对于保障广东省小白菜和胡萝b质量安全来说可能过于严格。  相似文献   
24.
A plasmid transfer-mediated bioaugmentation method for the enhancement of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 degradation in soil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catabolic plasmid pDOD from Sphingobacterium sp. D-6. The pDOD plasmid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soil bacteria, such as members of Cellulomonas, to form DDT degraders and thus accelerate DDT degradation. The transfer efficiency of pDOD was affected by the donor,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soil type. Approximately 50.7% of the DDT in the contaminated field was removed 210 day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G I (pDOD-gfp).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eeding pDOD into soil is an effective bioaugmentation method for enhancing the degradation of DD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