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69篇
  免费   695篇
  国内免费   3985篇
安全科学   1157篇
废物处理   1312篇
环保管理   2612篇
综合类   8451篇
基础理论   6064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902篇
评价与监测   1576篇
社会与环境   1484篇
灾害及防治   587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709篇
  2021年   580篇
  2020年   495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620篇
  2017年   733篇
  2016年   892篇
  2015年   896篇
  2014年   1284篇
  2013年   2240篇
  2012年   1367篇
  2011年   1588篇
  2010年   1341篇
  2009年   1238篇
  2008年   1409篇
  2007年   1331篇
  2006年   1183篇
  2005年   920篇
  2004年   884篇
  2003年   915篇
  2002年   901篇
  2001年   983篇
  2000年   823篇
  1999年   600篇
  1998年   438篇
  1997年   452篇
  1996年   422篇
  1995年   410篇
  1994年   366篇
  1993年   305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270篇
  1990年   239篇
  1989年   225篇
  1988年   177篇
  1987年   179篇
  1986年   168篇
  1985年   166篇
  1984年   153篇
  1983年   143篇
  1982年   135篇
  1981年   126篇
  1980年   115篇
  1979年   126篇
  1978年   101篇
  1977年   114篇
  1974年   89篇
  1973年   99篇
  1972年   8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71.
利用长光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LP-FTIR),用相对速率方法研究大气中氯氟烃替代物HFC152a(CHF2CH3)和HCFC22(CHClF2)与OH自由基反应速率常数,用紫外光照射O3和H2O的方法产生OH自由基。实验测定了700Tor大气压力和常温(298±2k)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值:k(HFCl52a+OH)=(2.90±0.09)×10-14cm3·molecule-1.S-1,k(HCFC22+OH)=(3.80±0.24)×10-15cm3.Molecule-1.S-1,统计误差为2σ  相似文献   
272.
中国黄土元素背景值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中国黄土中40个元素的背景值,并以F、Cr、Mn、Co、Ni、V、Cu、Zn、As、Se、Cd、Pb、Hg等13个元素为例,讨论了其在黄土高原的分布与含量。利用趋势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揭示了黄土中元素的某些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背景值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元素背景值具有三维的分异特征,黄土的质地及沉积的生物气候环境黄土是影响背景值分异的主要因素。为中国黄土的风成学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73.
针对悬吊质量摆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过大而导致的大摆角频率失调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弧形支座的被动式自适应悬吊质量摆,以保证其在振动过程中周期保持恒定并应用于大跨空间结构的振动控制。首先推导出在大摆角振动中能使悬吊摆的周期保持恒定的弧形支座的数学方程,接着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原理建立了自适应悬摆— 大跨空间结构耦合体系的运动方程。针对悬吊质量摆仅能控制结构水平振动的缺点进行改进,使其可以同时控制大跨空间结构水平和竖向的动力响应。以一单层网壳结构为例,研究了其在不同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减振效果,并与传统的悬吊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自适应摆对大跨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响应的峰值和均值都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减振率最高可达 65%,尤其是大摆角时减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悬吊质量摆。  相似文献   
274.
以离子液体1-丁基磺酸-3-甲基咪唑三氟甲烷磺酸盐([BSO_3HMIm]OTf)为浸出剂,初步研究了WPCBs浸铜过程中锌和铅浸出率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铜、锌的浸出率随着WPCBs粒径的减小、H_2O_2溶液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铜的浸出率随浸出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锌的浸出率受浸出温度影响不大;铅的浸出率受5种因素影响不大,且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WPCBs粒径为0.100~0.250 mm、离子液体加入量为60.0%(φ)、H_2O_2溶液加入量为7.5%(φ)、固液比为1∶15、浸出温度为50℃的条件下,铜、锌、铅的浸出率分别为99.84%,93.25%,22.46%。  相似文献   
275.
为研究植物活性物质对PM2.5致细胞损伤的抗性作用,研究了北京城区PM2.5对CHO(Chinese hamster ovary,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选择植物活性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和荭草素探讨其对CHO细胞的保护作用.以CCK-8法确定PM2.5的试验剂量和3种活性物质的最佳保护剂量,然后通过彗星试验、微核试验、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PM2.5的损伤作用及植物活性物质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由CHO细胞存活率可知,PM2.5的有效试验剂量为15μg/m L,绿原酸、阿魏酸和荭草素的最佳保护剂量分别为50、20、10μmol/L.2PM2.5可引起CHO细胞明显的DNA损伤、微核形成增加、细胞周期阻滞所致的细胞增殖指数降低,而经阿魏酸、绿原酸和荭草素预处理后,均可减轻PM2.5对细胞的损伤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3PM2.5能引起CHO细胞中p53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加,而阿魏酸、绿原酸和荭草素均可使其表达量有所降低.由PM2.5引起的细胞损伤经绿原酸、阿魏酸、荭草素作用后表达量降低.在3种植物活性物质中,以阿魏酸拮抗PM2.5损伤的效果最佳,绿原酸次之,荭草素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76.
探究了超声前处理活性艳红X-3B染料废水强化活性炭吸附降解性能及不同超声参数的影响规律,包括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前处理活性艳红X-3B染料废水可通过空化效应使有机大分子裂解为小分子易于被活性炭吸附,同时可强化其到活性炭微孔中传输,提高了活性炭吸附降解性能,最佳超声功率为320 W。浓度越高,所需超声时间越长,当超声达到一定时间后,继续超声不会影响染料分子的吸附。超声前处理虽然不会改变吸附平衡时间,但可有效增加活性炭处理活性艳红X-3B染料废水的饱和吸附量。  相似文献   
277.
根据"两型"社会发展要求,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对比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13个地级城市在湖南省成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前后,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市经济方面,13个城市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情况明显快于其他地级城市;在城市社会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变化差距最小,其中长沙市提升最快,张家界市变化最慢;在城市资源方面,整体水平相对于其他部分变化较大,其中长沙、邵阳等市的资源消耗较少,老工业基地娄底、岳阳等市资源消耗相对较多;在城市环境方面,大部分城市环境都有所提升。总体上,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的"两型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水平、"三废"利用率以及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方面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278.
文章在介绍油田含酸油来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影响含酸油脱水因素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含酸油pH值在6~8范围外,原油脱水率均小于85%;不同酸对原油脱水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一般为残酸土酸盐酸;原油中酸化淤渣越多,油水界面膜稳定性越高,酸化油脱水难度越大;酸化油中亲水固体颗粒趋向于水包油型乳状液,亲油固体颗粒趋向于油包水型乳状液,固体颗粒的粒径越小,形成乳状液越稳定;酸化油中胶质、沥青质越高,油水乳状液相对越稳定。最后综述了中和预处理法、水洗法、化学破乳法、超声波辅助法以及联合破乳法对含酸油有效的破乳方法,介绍了这几种破乳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建议处理含酸油时,应先弄清影响含酸油脱水的主要因素,采用合适的脱水方法,提高含酸油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279.
Excessive livestock grazing degrades grasslands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by reducing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plant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soil cellulolytic fungi,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for soil organic matter, remain less well understood. Using T-RFLP and sequencing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cellulolytic fungal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ry steppe soils during the growing months from May to Septemb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T-RFLP and sequencing method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bundance of soil cellulolytic fungi under grazing treatment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month to month,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soil temperatur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Contrastingly, cellulolytic fungal abundance did not change within the fencing treatment (ungrazed conditions). Cellulolytic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growing months in grazed soils, but did not change in fenced soils. Grazing played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cellulolytic fungi by explaining 8.1% of the variation, while pH and DOC explained 4.1% and 4.0%, respectively. Phylogenetically, the cellulolytic fungi were primarily affiliated with Ascomycota (69.65% in relative abundance) and Basidiomycota (30.35%). Therefore, grazing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stability of soil cellulolytic fungal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s compared with the fencing treatment. Our finding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responses of organic matter-decomposing microbes for grassland managements.  相似文献   
2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