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350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相结合,借鉴食品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点控制原理,提出了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的关键点控制方法。针对人类有意引种、随人类活动无意引入以及自然传入3类外来生物入侵的传入途径,在入侵途径上确定若干个风险控制关键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小外来生物的入侵风险,提高我国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效率。  相似文献   
62.
综述了车辆事故紧急呼救技术的原理,从车辆事故检测识别技术、移动车辆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几方面概述车辆事故紧急呼救技术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介绍车辆事故紧急呼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并从车辆事故识别技术、地图匹配及组合导航、集群通信及通信网络几方面总结并指出车辆事故紧急呼救技术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展望了车辆事故紧急呼救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就我国发展车辆事故呼救技术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3.
引发事件的失误原因或者作为行为趋向的一部分统称为人的行为问题.总结出了核电站中处理人的行为问题的系统方法,即从问题的识别与描述、事件调研、原因分析到开发纠正行动这样一个过程.结合核电站实际,着重介绍了人误原因的识别,如根原因分析技术和起因树.  相似文献   
64.
根据青海湖流域刚察气象站1958—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Hargreaves公式对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进行了计算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Hargreaves公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引入平均相对湿度因子对Hargreaves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利用刚察气象站2007—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Hargreaves公式修正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对Hargreaves公式的修正结果非常好,在青海湖流域可以作为计算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的一种计算方法而使用。  相似文献   
65.
北京10个常绿树种颗粒物吸附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王兵  张维康  牛香  王晓燕 《环境科学》2015,36(2):408-414
大气中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城市绿色植物作为大气过滤器,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因此了解不同树种对空气颗粒物的吸附滞纳作用是必要的.以北京植物园10种常绿植被为研究对象,应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测定了北京市常见6种乔木和4种灌木叶片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0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表面附着颗粒物的能力差异明显,最高的是雪松(Cedrus deodar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吸附量分别是(18.95±0.71)μg·cm-2和(14.61±0.78)μg·cm-2,冷杉(Abies fabri)最小,为(8.02±0.4)μg·cm-2;2不同树种叶片单位面积对不同颗粒物的附着能力也存在差异,附着PM10能力最强的是油松和雪松,附着PM2.5能力最强的是雪松、铺地柏(Juniperus procumbens)、龙柏(Juniperus chinensis cv.kaizuka)和油松,附着PM1.0能力最强的是雪松、铺地柏、冷杉和油松;3不同月份叶片上附着的各粒级颗粒物(PM10、PM2.5)占TSP的比例不同.其中PM10在4~6月之间主要表现两种变化趋势,一是先上升后下降,主要为灌木树种;二是逐渐上升,主要的树种是乔木树种.而PM2.5则没有这种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6.
精准识别返贫脆弱性,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是“后扶贫时代”的工作重点。基于区域与个体尺度融合的新视角,运用BP神经网络法、熵值法和偏相关分析法对六盘山、秦巴山和大别山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返贫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返贫脆弱度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格局;(2)三个典型县区域和个体返贫脆弱性评价结果均显示古浪县>新县>栾川县;(3)高返贫风险县域中,高生态暴露度特征最为显著,而高返贫风险家庭中,生计动力不足特征最为明显;(4)区域返贫脆弱性主导因子为自然环境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个体返贫脆弱性主导因子则为家庭劳动力综合素质、家庭收入、生计来源多样性、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婚姻成本等。  相似文献   
67.
对污泥基生物炭提升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性能进行探讨,将活性炭和污泥基生物炭分别投入A2O工艺厌氧池活性污泥,发现其对COD削减率最高分别为72.9%和41.1%,均能有效削减,生物炭对TN削减率最高为74.1%,优于活性炭.表征显示污泥基生物炭上更易附着活性污泥且比表面积更大.在A2O小试厌氧池中以"1次/污泥龄"为频率投加活性炭、污泥基生物炭和脱脂污泥基生物炭,结果发现:投加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TP的削减均优于活性炭,投加脱脂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的削减与投加活性炭相当,对TP平均削减率高达85.6%,优于活性炭,表明生物炭处理(BT)工艺比粉末活性炭处理(PA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能力更强,脱脂污泥基生物炭作为污泥脂质提取后的副产品更经济.  相似文献   
68.
张忠兴  樊晓燕  李星  高玉玺  赵君如 《环境科学》2022,43(10):4536-4544
抗生素共暴露对污水处理厂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及微生物群落聚集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历史抗生素接触胁迫差异(遗留效应)是否能决定微生物和ARGs对抗生素复合污染的响应尚不清楚.通过选择高浓度(30 mg ·L-1)磺胺甲唑(SMX)和甲氧苄啶(TMP)作为历史接触胁迫条件,探究SMX和TMP复合污染对ARGs、细菌群落及其交互作用的短期影响.基于高通量荧光定量PCR,共检测出13种ARGs,它们的绝对丰度介于2.21~5.42 copies ·μL-1(对数值,以DNA计,下同),其中sul2ermBmefAtetM-01是样品中最主要的亚型,绝对丰度在2.95~5.40 copies ·μL-1之间;SMX和TMP复合污染会引起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GEs)的富集,但其对各亚型的影响不同,且SMX的历史遗留效应高于TMP;不同接触史的复合污染下,ARGs间的共现与互斥模式均存在;MGEs (尤其是intI-1)与磺胺类(sul1sul2)、四环素类[tet (32)]和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霉菌素类抗性基因(ermB)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基于微生物全尺度分类发现各类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复合污染的响应不同,且条件丰富菌属(CAT)得到了显著富集;陶厄氏菌属(Thauera)、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是优势的抗性菌属;网络分析共发现31个ARGs的潜在宿主,以条件稀有菌属(CRT)为主,尤其是Candidatus_Alysiosphaera和纺锤状菌属(Fusibacter)与多种ARGs呈现正相关,是多种ARGs的潜在公共细菌宿主;部分稀有菌属[RT,变异杆菌属(Variibacter)、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管道杆菌属(Cloacibacterium)等]是转座子IS 613的潜在宿主,在ARGs的增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研究揭示了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历史胁迫对ARGs赋存特征和及其宿主细胞的遗留效应,可为削减抗生素复合污染引起的ARGs污染提供新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纳米零价铁对多种污染物质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污染的水体、土壤及底泥中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前人对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在污染治理各方面的应用、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针对纳米零价铁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虽有提及,但少有人集中进行整理。本文主要针对纳米零价铁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提高其反应活性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纳米零价铁实际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并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高温条件、低温条件、温湿条件的试验机理进行分析,对气候交变试验标准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一种对比验证的方法进行验证,以期规范和有机统一不同的气候交变试验标准。另外还探讨了气候交变试验在验证产品生命周期上的意义以及气候交变试验与功能试验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