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12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Biofilm formation, one of the primary causes of biofouling, results in reduced membrane flux or increased transmembrane pressure and thus represents a major impediment to the wider implementation of membrane bioreactor(MBR) technologie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role of bacteria in membrane fouling as they are the most dominant and best studied organisms present in the MBR. In contrast,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on the role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biofilm formation in MB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biofouling in an MBR. The archaeal community was observed to have lower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biofilm than the sludge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biofilms at low 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 Clustering of the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Bray–Curtis similarity matrix indicated that a subset of the sludge archaeal community formed the initial biofilms.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the biofilm was mainly composed of Thermoprotei, Thermoplasmata,Thermococci, Methanopyri, Methanomicrobia and Halobacteria. Among them, the Thermoprotei and Thermoplasmata were present at higher relative proportions in the biofilms than they were in the sludge. Additionally, the Thermoprotei, Thermoplasmata and Thermococci were the dominant organisms detected in the initial biofilms at low TMP, while as the TMP increased, the Methanopyri, Methanomicrobia, Aciduliprofundum and Halobacteria were present at higher abundances in the biofilms at high TMP.  相似文献   
22.
叙述了原油中氯化物的种类、来源和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氯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的转化、反应以及对设备产生的危害,归纳了目前主要的脱氯技术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3.
悬索桥桥基边坡由锚碇和桥墩构成复杂的的结构体系,其变形特点与天然边坡有很大区别。为深入研究水位下降对桥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某拟建悬索桥桥基边坡为例,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了锚碇与桥墩耦合作用下水位下降不同高度边坡的位移、塑性点和安全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河道水位逐渐下降,边坡发生主要水平位移的部位也随之下移,锚碇附近岩体位移受降水前期影响大;坡体内部塑性点主要分布在锚碇附近,分布范围随水位降低先增加后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边坡安全系数随水位的下降先减小后增加,水位下降40 m后安全系数稳定在1.28;通过分析桥基边坡潜在滑裂面,确定了锚碇受拉是桥基边坡稳定性大小的控制性因素。计算成果可为大桥修建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具有广泛的空间覆盖度和相对较高的时空分辨率. 基于AOD与PM2.5的相关关系来估算PM2.5浓度已成为监测近地面PM2.5的有效途径,其估算结果较可靠,能够为治理PM2.5污染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从反演AOD数据集和PM2.5浓度估算模型2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从卫星轨道运行类型角度分析各类传感器的产品特征,并对缺失AOD的插补方法进行分类评价;对PM2.5浓度的估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和适应性. 结果表明:①各类卫星传感器均具有特定功能及优缺点,其中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估算PM2.5浓度的应用上越来越广泛. ②插补后的AOD比AOD初始产品具有更连续的时空分布和更高的准确性,基于模型的多变量估算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全面覆盖,还可以获得更好的估算精度. ③组合模型成为估算PM2.5浓度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模型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PM2.5浓度的估算精度. 研究显示,利用AOD估算近地面PM2.5浓度不仅弥补了地面PM2.5监测的空间不连续性,更有助于解析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25.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大气污染特征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大气污染特征与来源构成出现结构性变化,十分有必要对这20年来大气污染的演变历程加以梳理总结. 本文选取北方特大工业城市——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年来连续监测数据与相关统计学方法,结合天津市历年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总结了该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在过去20年出现明显好转,大气污染类型由燃煤扬尘为主的一次混合型逐渐演变为O3与PM2.5为代表的二次复合型. 历年源解析结果表明,天津市2020年秋冬季二次硫酸盐贡献率比2011年同期减少了74.1%,燃煤贡献率则下降了31.6%;扬尘和机动车尾气尘贡献率分别从2011年的17.7%和19.9%降至2020年的15.8%和18.2%;而2020年二次硝酸盐贡献率比2011年增长了63.3%. 过去20年天津市重大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能源结构调整和“双散”替代使煤炭消耗量减少,PM2.5浓度下降与煤炭消耗量减少呈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R)=0.879,P<0.05〕;粗颗粒(PM2.5~10)浓度下降与绿化覆盖率增加呈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R)=?0.859,P<0.05〕;大规模取缔中小燃煤锅炉及脱硫除尘等重大举措的实施,使得SO2浓度显著下降〔秩相关系数(rs)=?0.958 6,P<0.05〕. 研究显示,近20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的实施使得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未来要紧密结合国家“双碳”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26.
城市生态化建设作为流域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是人地耦合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旨将宏观的生态城市建设转型为落地性更强的城市生态化建设,通过构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空间生态化五位一体的理论框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ESDA、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等研究方法,探究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多维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生态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多中心”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呈显著的“中心—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2)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高—高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其邻近地区,低—低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 ;(3)从不同城市规模、职能类型、空间载体、流域位置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特征来看,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成正比,职能综合城市、发育程度高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先开发地区的华北平原、黄河流域下游及右岸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相对更高;(4)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化建设障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黄河流域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障碍因子主要是人均水资源总量、单位GDP能源消费量、研发(R&D)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及土地利用效率等。未来城市生态化建设应立足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升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7.
植被作为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坡向、坡度、气温、降水和土壤类型5类自然因子,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GDP 3类人文因子,分析榆林地区植被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影响因子的最适宜特...  相似文献   
28.
汶川地震映秀镇地质条件与地表破裂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 8.0地震.根据地震部门测定,本次地震是从映秀开始破裂,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北纬31.015°,东经103.365°).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成果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映秀地质条件:主要发育的地层为二叠系的石英闪长岩,震旦系的砂岩;通过研究区的主要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主要的地貌类型为河流地貌.调查了研究区的地表破裂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地貌类型将其划分为A、B、C三段,A段为河床沉积地貌,垂直断距最大;B段为丘陵地貌,断距中等,但诱发崩塌地质灾害;C段为河流边滩地貌,断距较小,但震害严重.  相似文献   
29.
从影响长输管道安全的外部因素、事故定义、事故分类以及事故数据分析和事故报告等几个方面,对国际上主要长输管道事故数据库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我国长输管道事故数据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