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79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464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290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中低温厌氧处理城市污水污泥颗粒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径比为3:1的UASB反应器分别在35℃和室温条件下处理模拟城市污水,研究了污泥的颗粒化过程.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浓度下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特征.水温为9~25℃,进水浓度为100~200 mg COD/L,水力上流速度(Vup)在0.013~0.11 m/h的4^#UASB反应器在60 d内在形成了成熟的颗粒污泥.研究表明,进水中低的有机物浓度,低的Ca^2+、Mg^2+浓度和低的Vup没有抑制颗粒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2.
采用微电解—催化氧化—A/O工艺处理苯硫酚生产废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cr、石油类、挥发酚、苯、甲苯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整个工艺运行稳定。只要控制好各个处理环节,出水水质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3.
根据染料废水的特点 ,研究了自制产品新型氧化 混凝剂处理染料废水的情况 ,探索了药剂用量、pH值等因素对COD、色度去除率的影响。试验表明 ,当pH >10、“染清”氧化 混凝剂的加入量万分之三左右、絮凝时间 6min、静置沉淀3 5min时 ,该药剂对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 97%和 86% ,从而证明该方法对于染料废水的处理是可行的。该处理工艺设备简单 ,系统运行稳定 ,操作方便 ,成本低  相似文献   
154.
利用填埋层内生物代谢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目前国内卫生填埋场运行中存在的渗滤液问题 ,分析了不同填埋结构中生物代谢环境和主要污染物的代谢途径 ,探讨了不同填埋结构中利用渗滤液回灌来控制渗滤液污染的“生物反应器型”填埋技术。  相似文献   
155.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废水生物脱氮中 ,利用载体固定、形成颗粒污泥等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在增加生物脱氮速度、节省碳源、减少后曝气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方法 ,并实现单级生物脱氮  相似文献   
156.
大气气溶胶含碳物质基本特征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确界定了气溶胶含碳物质,特别是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基本概念,指出了元素碳与黑碳的异同,总结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排放源,以及二次有机碳的经验公式.阐述了有机碳、元素碳对全球气候、大气化学过程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及机理.归纳了气溶胶中有机碳、元素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概述了国内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的研究状况,指出国内相关研究重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7.
高级氧化法脱除PVA浆料的清洁生产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高级氧化法脱除聚乙烯醇(PVA)浆料清洁生产新工艺的可行性,研究了3种高级氧化法UV/H2O2、UV/TiO2、Nation-Fe^2+/H2O2对含PVA溶液的氧化降解,其降解效果依次为iUV/H2O2〉Nation-Fe^2+/H2O2〉UV/TiO2。对于UV/H2O2法,PVA降解速率与H2O2的初始浓度成正相关,且H2O2浓度为2.95mmol/L时14min内就能使PVA的去除率达到98%;pH和温度对PVA的氧化降解效果影响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在高级氧化法基础上的退浆新工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65℃和75℃下,高级氧化法条件下的纯棉织物PVA退浆率分别达到70.16%和95.65%;该法不仅可以促进PVA从纯棉织物上的脱附,而且可以达到对PVA的较高降解效果,使得所排退浆废水的生化处理难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8.
倒置A2/O污水处理工艺的特点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A2/O工艺在保证脱氮效果的同时除磷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分析传统A2/O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缺氧池置于厌氧池前面,厌氧池后设置好氧池的分点进水倒置A2/O工艺。某污水厂的现场试验表明,在COD去除能力与常规A2/O工艺相当的情况下,倒置A2/O工艺的脱氮除磷功能明显优于常规A2/O工艺。  相似文献   
159.
河流水质的动态马尔柯夫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马尔柯夫过程的原理,在水质级别评价结果的基础之上,构造水质变化的概率转移矩阵,并对转移概率赋权计算绝对进步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对进步度的概念,用相对进步度来评价河流水质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程度.运用该方法计算了中国四大河流2005年的水质相对进步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0.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recent decades,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worsening of ambient air quality. For better air quality management to protect human health, Chinese government revised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NAAQS) for particulate matter(PM) in 2012(GB3095-2012).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NAAQS for PM on public health in Chinese population,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n published studies examining the mortality risk of short-term exposure to PM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s less than 10 and 2.5 μm(PM_(10) and PM_(2.5)) in China. The reported24-hour concentrations of PM_(10) and PM_(2.5) in studies ranged from 43.5 to 150.1 μg/m~3 and 37.5 to 176.7 μg/m~3. In the pooled excess, mortality risk estimates of short-term exposure to PM.In specific, per 10 μg/m~3 increase in PM_(10), we observed increases of 0.40%(95%CI: 0.33%,0.47%), 0.57%(95%CI: 0.44%, 0.70%) and 0.49%(95%CI: 0.40%, 0.58%) in total,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per 10 μg/m~3 increase in PM_(2.5), we observed increases of 0.51%(95%CI: 0.38%, 0.63%), 0.62%(95%CI: 0.52%, 0.73%) and 0.75%(95%CI: 0.54%, 0.95%) in total,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Finally, we derived 125 μg/m~3 for PM_(10) and 62.5 μg/m~3 for PM_(2.5) as 24-hour recommendation values based on the pooled estimate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urrent Chinese NAAQS for PM could be sufficient in mitigating the excess mortality risk from short-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PM. However, future research on longterm exposure cohort studies in Chinese population is also essential in revising annual averages for PM in Chinese NAAQ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