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7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1.
河西走廊古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走廊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该区域考古调查、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为研究局域地貌内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提供可能。通过整理河西走廊考古调查资料,应用文化分布界值、文化重心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古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遗址点现今的环境(高程、河流、植被和沙地)信息,结合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测该区古今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该区域古文化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3.5 ka BP前,古文化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散;3.5—3.0 ka BP古文化仅分布在河西东部地区;3.0—2.4 ka BP骟马文化和沙井文化重新分布在河西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约4.0 ka BP、3.6 ka BP和3.0 ka BP的极端气候使古遗址的高程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遗址点所在地的河流、植被、沙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是河西走廊古文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战争战乱和境外文化的传入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12.
建立了PT-GC-MS联用技术测定地下水中卤代烃、单环芳烃、氯代苯和萘等2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吹扫捕集条件、气相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等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VOCs的检测。结果表明:选用9#捕集阱、高纯氦气下吹扫11min,可将目标化合物捕集完全,解析时间为1.0min时可脱附完全;DB-624色谱柱(30m×0.25mm×1.4μm)对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色谱峰响应高;分流模式进样目标峰形良好且在分流比20∶1下可获得高的响应;利用全扫描方式进行检测,方法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9~0.34μg/L,利用选择离子扫描方式进行检测,方法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0.23μg/L;该方法精密度为0.68%~13.0%(n=6),准确度为79.6%~110%(n=6),各组分相关系数均在0.997以上,且方法操作简单、环境污染小,可满足大批量地下水体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213.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属于尼泊金酯类物质,是一种典型的新兴环境污染物.本研究通过制得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下的小麦秸秆生物炭(分别表示为BC300、BC500、BC700),对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进行间歇吸附.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升高会导致生物炭表面疏水性增强,且引起零电荷点从8.37升至9.42.溶液初始p H值由8升至12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去除率显著递减;此外,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强会导致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去除率的下降.生物炭吸附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其中,最大吸附容量排序为:BC700BC500BC300.同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为吸热自发过程.此外,经过4轮再生吸附,生物炭吸附容量仍可达到最初的90%,其中,BC700展示出最高的吸附效率(92.76%).  相似文献   
214.
随着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中,对地下水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研究纳米颗粒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TOUGH2/EOS9nT模块,基于多重相互作用连续体(MINC)概念和胶体过滤理论,数值分析示踪剂KNO_3和纳米氧化石墨烯在一维非均质砂柱中的运移.研究结果表明:1MINC方法能够有效模拟双重非均质介质,非均质介质渗透系数的差异是造成出流穿透曲线双峰和拖尾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随溶液离子强度增大,纳米氧化石墨烯在饱和非均质介质中的迁移能力下降;基于EOS9nT模块中的线性平衡过滤模型可有效模拟低离子强度下双重非均质介质中纳米颗粒运移,但即使采用动态过滤模型仍无法精确模拟高离子强度下纳米颗粒的运移;2通过双渗模型中渗透率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随渗透率比值增大,裂隙区穿透曲线峰值提前,基质区曲线峰值推后,穿透曲线双峰现象更明显;3比较三重介质和双重介质,发现总穿透曲线受三重区域各自曲线叠加时刻影响,也表现出峰值/拖尾的增强或削弱,在合适的渗透率比值下,可能出现三个峰值和拖尾.  相似文献   
215.
降流式厌氧悬浮填料床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厌氧反应器的发展理念角度分析了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降流式厌氧悬浮填料床(DASB)的工艺特性,并进行了在环境温度下用DASB对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HRT=3h时,COD、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64%。  相似文献   
216.
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模拟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多水源供水系统的特点,从优化利用水资源,改善与保护水环境质量出发,建立限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动态分析模型,该模型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需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时空矛盾,可为供水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较为精确的决策依据。模型已在台山市区环境规划中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17.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缺硒与摄入过量硒均能引起有关疾病。本文使用新极谱法对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城市环境的7个城镇205份母乳硒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母乳硒含量从南向北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城镇母乳硒含量平均值为14.4±5.8μg/L与国外有关文献值比较为低硒水平。  相似文献   
218.
氯元素对烟气中汞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采用化学热力平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煤燃烧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瀵气里痕量元素汞的形态及分布,在一个大气压下,400K-2000K温度范围里,研究了汞-煤系统和汞-煤-氯系统中汞在还原性气氛和氧化性气氛的烟气中的化学形态和分布,着重探讨了煤中的氯元素对汞在烟气中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化学热力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煤燃烧和气化的最高温度区域里,单质汞是示是主要形式,少量的氯元素可以大大地增强汞元素的蒸发;在气化的还原性气氛烟气中,汞的主要形式是单质汞,在氧化性气氛的燃煤烟气中随着在烟气中温度的降低,单质汞将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氯化汞;烟气中氯元素的含量越大,氯化汞作为稳定相的温度范围越宽。  相似文献   
219.
对青海北部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正处于第四个活跃期,下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在柴达木地震带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20.
In-situ bioremediation is a process by which contaminants in subsurface environments are biologically eliminated or mineralized; however,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implement. Microbes sparsely distributed in deep soils are incapable of degrading a chemical rapidly; furthermore, fine-pore structures of soils tend to retard the penet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se microbes and hinder oxygen transfer. The latter is particularly detrimental to the aerobic growth of microbes, which is often essential for bioremediation. Measures intended to promote bioremediation, such as the addition of surfactants for enhancing dis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bes for accelerating the biodegradation of contaminants,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adopt. This is attributable to the fact that various facets of the bioremediation process (e.g., the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contaminants, nutrients, and oxyge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bes) cannot be readily manipulated.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ovel technology, namely, bio-wall. This technology resorts to an in-situ constructed medium with porosity and organic content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soil for promoting the adsorption and retention of microbes and the biodegradation of contaminants. Moreover, oxygen and nutrients are supplied to the bio-wall to facilitate microbialgrowth. The results of conceptual design study and simulation have revealed that the technology is indeed feasible and, under 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st-effective.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is the fact that bio-wall can prevent contaminant migration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iodegradation rate and reduction of the plume-distance, both by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