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Bisphenol A (BPA) has been found in plastic food containers, paper currencies and toys. BPA has been reported for various adverse health concerns including re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carcinogenesis. These potential health implications have led to increasing use of alternative bisphenols such as bisphenol F and bisphenol S among many.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oxicity of alternative bisphenols and most of the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is limited to endocrine disrupting potential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cytotoxicity and the genotoxic potentials of several bisphenol compounds, and identified the mechanism of genotoxicity using a panel of mutant chicken DT40 cell lines deficient in DNA repair pathways. Several bisphenols including bisphenol AP, bisphenol M, or bisphenol P exerted genotoxic potentials that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BPA. Generally RAD54−/− mutant cells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to all bisphenols except for bisphenol F, suggesting the induction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that could be rescu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Genotoxic potential of bisphenols was confirmed by chromosomal aberration assay and γ-H2AX foci forming assay between wild-type and RAD54−/− mutant. Among the tested bisphenols, BPP at 12.5 μM showed the greatest genotoxic potency, inducing chromosomal aberration and γ-H2AX foci in RAD54−/− mutant by 2.6 and 4.8 folds greater than those in wild-type,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clearly show several alternative bisphenols can cause genotoxicity that could be rescu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pathway, and some bisphenols induced even greater genotoxic potentials than that of BPA.  相似文献   
72.
采用“预处理(酸化沉降+铁炭微电解+石灰中和)-生化(水解酸化+两级好氧生化)-深度处理(Fenton试剂催化氧化+石灰中和)”组合工艺对提铜选矿药剂生产废水进行现场中试实验研究,主要考察其COD去除、脱色、除味效果,重点考察生化单元运行特性及其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该生产废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出水清澈透明、无气味,主要出水水质指标pH、色度、COD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6-1996)》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73.
一种厌氧同时脱氮除磷的新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多次尝试和重现性验证,首次证明了以葡萄糖为碳源的EBPR(A/O工艺)中的厌氧池可以实现"同时脱氮除磷"的功能,对磷和氨氮的去除效率甚至可以达到35%和40%左右.本文通过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较好地解决了A/O反应器中厌氧同时脱氮除磷优势微生物的鉴定难题.针对这种厌氧同时脱氮除磷的生物现象,论文展开了有关微生物的培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对于这种新型的"厌氧同时脱氮除磷"现象及其优势微生物的鉴定,国内外还未见公开报道.  相似文献   
74.
马伟  王章玮  郭佳  张晓山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1):3593-3599
在威海市两个采样点用苏码罐采集了全空气样品,利用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方法离线测定了空气样品中109种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使用基于观测的MCM机理大气化学模式(OBM-MCM)分析了大气臭氧生成对VOCs组分的敏感性及本地生成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个采样点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分别为27.84×10~(-9)和17.85×10~(-9),对TVOCs贡献最大的均是烷烃.模拟分析表明,大气臭氧生成与前体物的控制关系存在空间差异性,在一个观测点受VOCs控制,而在另一个观测点受NO_x和VOCs共同控制;模拟结果还表明,臭氧生成对活性烃类最为敏感,但是,含氧有机物、卤代烃和高碳烷烃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和贡献也不可忽视;此外,计算了日平均臭氧净生成速率P(O_3)_(net),分别为6.41×10~(-9) h~(-1)和3.22×10~(-9) h~(-1),臭氧的本地生成过程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5.
生态红线管控绩效考核技术方案及制度保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生态红线管控绩效考核必要性的分析,在尽可能规避目前我国环境绩效考核诸多弊端的前提下,制定了生态红线绩效考核框架及技术方案:从绩效考核主体、客体、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等方面完成了生态红线绩效考核框架的构建,确定了考核指标、计量模型和考核标准,并详细探讨了考核程序、考核成果的管理与应用等问题。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实施生态红线管控绩效考核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6.
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大量有机物,使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值精密度受到干扰,导致叶绿素a值与高锰酸盐指数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而可以通过测定叶绿素a值来确定高锰酸盐指数值在测定中的取样稀释倍数  相似文献   
77.
高负荷是升流式(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 UASB)、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nternal circulation, IC)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AnMBR)等厌氧生物反应器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沼气升级(biogas upgrading)"的难点.挥发性有机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和溶解性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 TIC)既是厌氧消化必经的中间产物,又与氨氮等弱碱共同影响高负荷厌氧消化过程的pH变化,并决定着沼气中的甲烷含量.VFAs、TIC和氨氮构成的三元pH酸碱缓冲体系是高负荷厌氧消化"沼气升级"的关键操作条件.本文总结了高负荷厌氧消化过程中pH变化规律和影响,针对不同VFAs/氨氮关系的形成机制,分析了高负荷厌氧消化碳酸盐缓冲体系特征及其对沼气CH_4/CO_2构成的影响.以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为例,讨论了近年来基于pH在线监测和调控方法、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的高负荷AnMBR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共存污染物对1,2,4-三氯苯在CTMAB-膨润土上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污染物分子本身的特性,实验研究了2种典型的有机污染物--1,4-二氯苯和苯胺对1,2,4-三氯苯在CTMAB-膨润土上吸附的影响.分别用CTMAB-膨润土和预负载了共溶质1,4-二氯苯和苯胺的CTMAB-膨润土对1,2,4-三氯苯进行了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当固定共溶质初始浓度时,对于以上2种吸附体系,在主溶质浓度较低时,非极性共溶质1,4-二氯苯对1,2,4-三氯苯的吸附有抑制作用,浓度较高时抑制作用逐渐消失.而对于极性共溶质苯胺来说,则是在混合吸附体系中与1,4-二氯苯对1,2,4-三氯苯吸附等温线的影响一致,而对于预负载体系,苯胺则在整个浓度范围内促进1,2,4-三氯苯的吸附.对于改变共溶质初始浓度的混合吸附体系,随着共溶质浓度的逐渐增大,1,4-二氯苯对1,2,4-三氯苯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最终达到稳定;苯胺则是在较低浓度时抑制1,2,4-三氯苯的吸附,随后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最后甚至促进了1,2,4-三氯苯的吸附.在竞争吸附动力学实验中,除了预负载苯胺的体系中共溶质不影响1,2,4-三氯苯吸附速率外,对于其它竞争吸附体系,1,2,4-三氯苯的吸附速率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9.
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生物吸附-沉淀-再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即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法。该工艺对污染物去除的作用主要包括污泥的絮凝作用、吸附作用和生物代谢作用,而以前两者的作用为主。对城市污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SS、COD、SCOD和B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具有明显的处理效果,对于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大气环境中汞的形态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乐恬  张晓山 《环境化学》1999,18(6):584-588
本文引用了近二十年来与大气环境中汞的形态和分析方法有关的20多篇文章,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