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transfer, and human health risk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he soil-wheat systems, soil samples from 20 farmlands and corresponding wheat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rom selected regions of Henan Province in June 2013 and were analyzed to estim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PAHs.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15 PAHs (∑15 PAHs) in soils from Henan Province varied from 6.91 to 72.4 ng/g. Moreover, two-ring to three-ring PAHs (1.59–29.1 ng/g) were the major species in soils, occupying 56.2% of total PAH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revealed that fossil fuel burning dominated the input of PAHs in agricultural soils of Henan Province. The range of ∑15 PAHs concentrations in wheat tissues was 13.9–50.9 ng/g, which decreased along the root-straw-grain.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PAHs of soil and wheat tissues showed that PAHs in wheat mainly came from soil and then migrated along root-straw-grain. Moreover, PAHs were accumulated highest in root and lowest in grain. Two-ring to three-ring PAHs were easier to transfer from soil to wheat than five-ring to six-ring PAHs. Consumption of wheat grain created potential risk of cancer in He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92.
动电技术去除城市污泥中Pb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福州快安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电压梯度0.5、1.0和1.5 V/cm的系列试验得出:污泥中Pb的动电去除率均沿动电电流方向逐渐减低,其中1#点总去除率最高,对应3种电压梯度分别为:18.2%、27.4%和28.3%;动电处理后污泥中残余Pb量分别为267.1、237.0和234.1 mg/kg干污泥,处理后污泥的Pb含量达到农用标准,同时动电处理后污泥的有机质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保证了处理后的污泥仍具有农业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3.
环境二(恶)英类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常用的二(恶)英类物质检测方法有仪器分析法(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和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其测定值普遍高于仪器分析法,关键原因是生物检测法在前处理阶段未能完全消除非二(恶)英类物质的干扰.改进了传统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非甲烷菌的菌群分布随时间、空间变化对厌氧干发酵的影响,以城市垃圾为原料进行分析,同时测定pH值。结果表明,启动阶段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属优势菌,其中产酸菌增殖速率高于氨化细菌,7 d达最大值2.95×109MPN/mL,是启动阶段降解有机质的主要菌群,而氨化菌在15 d达最大值1.93×108MPN/mL。随后厌氧细菌快速增殖并保持稳定,且仍是产酸菌占优势,15 d达最大值1.55×1010MPN/mL。厌氧纤维素降解菌增殖较慢,发酵30 d不足105MPN/mL,说明原料中纤维素降解在厌氧发酵后期。空间方面,好氧及兼性厌氧产酸菌在顶部中心最活跃,最大值是底部中心的1.4倍;厌氧产酸菌集中在底部,最大值是顶部的1.2倍。好氧氨化菌在中部中心增殖最多,厌氧氨化菌在中部边缘达最大值1.95×108MPN/mL。纤维素降解菌在底部开始增殖。研究为提高干发酵反应效率和合理设计干发酵反应器提供有效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5.
徐州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沿线城市之一。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和调入的资源促进徐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靠地控制调水河道和区域内其它河道的水污染,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配套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体系的支持。文中针对徐州市具体情况提出了需要研究的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内容和研究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6.
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在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属性识别法,介绍了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和属性权重的确定方法,并根据GB3095-1996《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对福州市2001年至2006年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2001年是Ⅱ级,2002至2006福州的大气环境质量均为Ⅰ级。属性识别理论概念清晰,计算简单,评价结果比较客观。使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97.
98.
分别以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为吸附剂,在不同的吸附条件(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不同浓度离子共存)下,探讨对Cu~(2+)和Cr~(6+)的吸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形态污泥对Cu~(2+)的吸附能力较强,其中颗粒污泥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7.1,吸附时间30 min,温度30℃,而絮状污泥在弱酸的环境下(pH值为4~7.1)对Cu~(2+)的吸附效果较好;在上述条件下,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对Cu~(2+)的吸附量分别为22.26 mg/g和23.62 mg/g;Cu~(2+)的存在有利于污泥对Cr~(6+)的吸附,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99.
云南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状与籼粳亚种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在土壤有效磷含量6.26mg/kg和40mg/kg条件下对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进行形态性状与籼粳亚种鉴别性状间的耐低磷特性研究.以明确籼粳亚种及其中间型耐低磷特性有无明显差异以及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分蘖力、相对有效穗、相对总干物质量和相对地下干物质量4个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强弱评价的理想指标;低磷胁迫下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磷高效基因型筛选指标。(2)云南稻核心种质由95份籼、178份偏籼、85份偏粳和190份粳稻组成.籼粳亚种间平均耐低磷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分蘖力、有效穗、地下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籼、偏籼、偏粳、粳.耐低磷能力随程氏指数的增大,呈现递减趋势。(3)云南稻核心种质6个籼粳分类性状和耐低磷指标性状多数呈显著负相关.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生态差异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采用Nagamine等(1991)法研究了59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在稻作区划间、地州间苗期耐冷性强弱、变异程度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结果表明,稻作区划间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平均耐冷级别为:I(4.70)>II(4.78)>V(4.79)>III(5.34)>IV(5.36),40份强耐冷种质频率为II(45%)>I(25%)>III(22.5%)>V(5.0%)>IV(2.5%),其变异系数为II(32.22%)>I(31.28%)>V(29.65%)>III(19.66%)>IV(19.59%);揭示了苗期耐冷性与低温胁迫下水稻冬春育秧、冷泉水密切相关,其耐冷基因源是云南南部地区冬季育秧和滇中一带苗期倒春寒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苗期耐冷种质广泛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品种间苗期耐冷差异也明显。云南稻核心种质16个地州平均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生态、云南稻种多样性及其苗期耐冷性等将云南稻作区划分为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冷害多样性中区和轻冷害区三部分。其中,曲靖、大理、楚雄、昆明和丽江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3.65~4.32,0—2级苗期强耐冷种质占27.5%(2.5%~10%)和高海拔冷泉水苗期灌溉,属于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文山、红河、思茅、保山、德宏和临沧6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4.45~5.40,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70%(5%~30%)和冬春育秧,属于冷害多样性中区;怒江、玉溪、昭通、迪庆和西双版纳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5.05~5.87,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2.5%(0~2.5%),属于轻冷害多样性扩散区。水稻冬春育秧和高海拔冷泉水灌溉在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基因源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