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9篇
  免费   564篇
  国内免费   2464篇
安全科学   652篇
废物处理   374篇
环保管理   466篇
综合类   4314篇
基础理论   105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838篇
评价与监测   371篇
社会与环境   267篇
灾害及防治   30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96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498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32.
掌握水生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是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基础.于2016年秋季对滦河53个样点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滦河(河北省)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06种,隶属于8纲22目70科144属,以纹石蚕(Hydropsyche sp.)和东方蜉蝣(Ephemera orientalis)为优势种.②根据滦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53个样点在空间上被分为3组.第1组分布在滦河干流的中下游及支流下游,无指示物种;第2组分布在支流上游,指示种为纹石蚕、朝大蚊(Antocha sp.)和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第3组分布在滦河干流中上游,指示种为东方蜉蝣和中华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③第3组的分类单元数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第2组;第1组的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发现,pH、TN、底质、河道变化、水质状况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因子在第2组与第3组之间差异显著,第2组明显高于第3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栖境复杂性、河水水量状况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滦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显示,降低河岸带干扰强度、恢复河道生境多样性是未来滦河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3.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 Low-carbon pilot (LCP) policy aims to not only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problems in China. With a...  相似文献   
34.
采用数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区静电除尘器内流场分布、颗粒荷电及颗粒运动等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过程,构建了双区静电除尘过程完整的数值模型.采用泊松方程、电流连续性方程和匀强电场方程描述电场,采用N-S方程和雷诺应力标准湍流模型描述流场,采用拉格朗日法描述颗粒运动轨迹.通过截面风速与颗粒去除率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在模拟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时的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区静电除尘器内部流场分布对入口风速的变化非常敏感;颗粒荷电方式占比由颗粒粒径决定;荷电区内颗粒向极板的趋近过程由流体曳力和电场力共同完成,收尘区内的趋近过程则由电场力主导;入口流速通过改变颗粒前进速度和内部流场形态来影响颗粒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35.
高速铁路选线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路基、桥涵、隧道等形式通过环境敏感点时,要从工程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避免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对当地的水资源环境、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根据高速铁路周边的环境信息,在路基填土高度上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自然特征确定合理的填土高度。在高速铁路跨越生态保护区和湖泊等线路中,贯彻生态选线的原则,准确确定桥涵净空,在工程设计、施工上采用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6.
发光细菌生物毒对水生生态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为保护水体环境,提出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抑制率优化研究。完成测试样品调制;设置菌悬液特征参数,利用pH、RLU及D600进行同步检测,完成发光细菌生物毒性重现;分析磺胺类药品于根际土壤的形态分布和生态毒性,完成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抑制率优化研究。实验证明,三种磺胺类药品对发光细菌生物毒性的相对抑制率都小于30%,为低毒性;其中有机溶剂对发光细菌生物毒性的抑制率最大,水溶态较大,结合态最小。  相似文献   
37.
结合旅游风景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环境的危害性,从减少污染排放源、从源头治理污染、加大管理层的监管力度等三方面进行环境污染监控管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环保治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分析旅游风景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期间的空气污染指数、废弃物排放数量以及水质污染情况,结合分组样本检验方法进行环保措施的有效性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优的环保措施,实现对旅游风景区的全方面环境治理,确保举办体育赛事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污染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8.
以株洲市攸县某矿业公司"5·7"重大中毒窒息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为例,详细阐述了该事故开展应急监测的全过程。针对锁定污染因子、查找污染源、判断污染团的扩散趋势以及监控敏感点的安全等监测目的设计监测方案。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确定事故特征因子为CO,其周边环境空气中浓度随着与抽风口距离的增加而快速下降,监测到附近居民区环境空气质量未受事故影响。  相似文献   
39.
8-氨基喹啉-5-偶氮-对苯酚荧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铬(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酸介质中,铬(Ⅵ)与AQAPOH形成可被氯仿萃取的荧光化合物,其λex/λem=295nm/400nm.线性范围为0-1.0μg Cr(Ⅵ)/25ml(水相),检测限为0.7μg/L.除Mn(Ⅶ)外,常见金属离子无干扰,可在数千倍Cr(Ⅲ)存在下测定废水中微量铬(Ⅵ).初步探讨了荧光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40.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zero-valent iron reactive barrier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ero-valent iron (Fe0)-based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treatment has been generating great interest for passivegroundwater remediation, yet few studies have paid particularattention to the microbial ac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s withinan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e0-barrier matrix. The present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reducing zone of influence byFe0 corrosion in the barrier at the Oak Ridge Y-12 Plantsite. Both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and DNA analyses were usedto determine the total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microbialfunctional groups, including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denitrifying bacteria, and methanogens, in groundwater andsoil/iron core samples. A divers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identified in the strongly reducing Fe0 environment despitea relatively high pH condition within the Fe0 barrier (up topH 10).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found in the backgroundsoil/groundwater samples, the enhanced microbial populationranged from 1 to 3 orders of magnitude and appeared to increase from upgradient of the barrier to downgradient soil. Inaddi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ppeared to change overtime, and the bacterial types of microorganismsincreased consistently as the barrier aged. DNA analysis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ulfate-reducing and denitrifyingbacteria in the barrier and its surrounding soil. However, theactivity of methanogens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low,presumably as a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by sulfate/metal-reducing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because of the unlimited availability of sulfate and nitrate in the site groundwater.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evidenceof a diverse microbial population within and in the vicinity ofthe iron barrier, although the important roles of microbial activity, either beneficially or detrimentally, on the longevityand enduring efficiency of the Fe0 barriers are yet to be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