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266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19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诱晶载体的表面性质及表面负荷对诱导结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工艺启动初期,白云石以及碱式碳酸铜为诱晶载体时,铜的去除率在90%以上,石英砂对铜的去除率较低,但石英砂经表面改性后对铜的去除效率亦可达90%以上。在运行稳定后,几类诱导载体对铜的去除率皆能稳定在95%,说明诱晶载体的表面性质对诱导结晶工艺的影响主要在于反应启动初期,选择与目标结晶产物结构、成分相同或相似的诱晶载体有利于诱导结晶过程的进行。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诱晶载体表面负荷对结晶过程影响较大,诱导结晶除铜工艺中载体表面负荷不宜高于0.054gCu/(m2·d)。  相似文献   
72.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were extracted from Aspergillus fumigatus using cationic exchange resin technique. The EP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polysaccharide and low quantities of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Biosorption of Cd(II), Pb(II), and Cu(II) of EPS was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pH using differential pulse polarography and the Ruzic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PS biosorption capacity determined using either the direct titration curves i?=?f(C M) or the method proposed by Ruzic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40:99–113, 1982) were coincident. Cu(II) had the highest affinity with EPS followed by Pb(II) and Cd(II). The total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for Cu(II) and Cd(II) increased with pH in the range of 4.0–7.0.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for Pb(II) at pH?4.0–5.0, while precipitates were observed at pH?6.0 and 7.0. The conditional binding constants of these three metals displayed low levels of fluctuation with pH and ranged from 4.02?±?0.02 to 5.54?±?0.05.  相似文献   
73.
为防止硝铵共浆溶液在配制、储存、运输和生产复合肥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利用自制实验装置对硝铵共浆溶液的热安全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硝铵共浆溶液低于纯硝酸铵水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硝酸铵的浓度对硝铵共浆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的影响很大,硝酸铵浓度越高,其临界爆炸温度就越低,也越易爆炸;氯离子有促进硝铵共浆溶液爆炸的作用;油脂会降低硝铵共浆溶液的热稳定性,降低其临界爆炸温度.研究结果对相关化肥企业的安全生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微生物法和微生物生态法作为生物治理方案的两大类型,已日益受到环保工作者的重视。这两种类型的治理方法各有特点,各有利弊。如何选择使用?主要取决于污染场所中污染形成的时间长短、污染程度、污染物浓度、污染物中是否含有污水、是否需要快速治理等。应明确指出的是,采用生物治理法虽可在多种情况下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但从长远来看,还不能单纯依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而是应从低浓度污染物对人和环境产生的长期影响着眼,制定出一套治理标准,这样才能准确评价生物治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75.
次氯酸钠氧化脱除黄磷尾气中的硫、磷杂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熊辉  杨晓利  李光兴 《化工环保》2002,22(3):161-164
采用次氯酸钠氧化工艺净化黄磷尾气,在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0.65%,PH为9、反应温度为285K,气体流速为0.6-0.8L/min的条件下,对尾气中H2S、PH3的脱除率分别达到99.9%,和99.8%,出口含量分别小于0.2mg/m^3和7mg/m^3,对有机硫也有30%的脱除能力。  相似文献   
76.
密封消解法测定高氯离子含盐废水COD_(Cr)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国标重铬酸钾法测定高氯离子含盐废水CODCr时的不足,提出用密封消解法来测定高盐废水CODCr的观点,通过丁酮氧化率、氯离子干扰、混配水样和实际水样测定结果的比较,对国标法和密封消解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测定高氯离子含盐废水CODCr值时,密封消解法优于重铬酸钾法,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废水的CODCr。  相似文献   
77.
带防腐层在役压力容器表面磁粉探伤灵敏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人工裂纹试样的方法 ,模拟压力容器涂刷油漆防腐层的状况进行磁粉探伤 ,得出了油漆防腐层厚度与裂纹检出灵敏度的定量关系 ;结合CVDA《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 ,探讨了试验方法对一般在役压力容器带有油漆的情况下 ,进行磁粉探伤检验的可行性。研究表明 :采用交流磁化法进行探伤 ,当漆层厚度大约小于2 5 0 μm时 ,灵敏度影响较小 ,同时亦表明不宜使用直流磁化方法。该结论对承受低应力工况条件下的压力容器安全质量检验和评估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8.
79.
为了了解硝酸磷肥生产过程中,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磷酸一铵的安全性,通过自制实验装置,研究了有效磷含量对质量分数为85%的硝酸铵溶液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85%的硝酸铵和磷酸一铵混合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高于纯质量分数为85%的硝酸铵溶液,稳定性更好;磷酸一铵抑制硝酸铵的热分解,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硝酸铵混合溶液临界爆炸温度升高;升温速率对硝酸铵混合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影响很大,随着升温速率由2℃/min升高到3℃/min,质量分数为85%的硝酸铵混合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升高,不易发生爆炸,安全性更好。研究结果对硝酸磷肥的生产安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奥克托今(HMX)作为爆速高和耐热性好的炸药被广泛应用,其制备提纯工艺均在丙酮中进行。为研究HMX在丙酮中的热安全性,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DSC-TG)同步热分析仪研究HMX的热分解过程。测得升温速率为5,10,15,20℃/min的DSC和热重-微商热重法(TG-DTG)曲线,并得出分解峰温分别为279.8,282.5,284.5和288.8℃。用自行设计的临界爆温测试装置,通过小容量法测定HMX、丙酮以及HMX的丙酮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HMX的丙酮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高于纯HMX的临界爆炸温度,说明丙酮抑制了HMX的热分解反应,当HMX溶液质量分数为10%时,临界爆炸温度最高,热安全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