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65篇 |
免费 | 1900篇 |
国内免费 | 4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8篇 |
废物处理 | 315篇 |
环保管理 | 423篇 |
综合类 | 3201篇 |
基础理论 | 1122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041篇 |
评价与监测 | 245篇 |
社会与环境 | 183篇 |
灾害及防治 | 2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188篇 |
2022年 | 301篇 |
2021年 | 265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283篇 |
2016年 | 326篇 |
2015年 | 393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578篇 |
2012年 | 456篇 |
2011年 | 448篇 |
2010年 | 385篇 |
2009年 | 353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297篇 |
2006年 | 283篇 |
2005年 | 193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因此引发了对塑料添加剂释放现象的广泛关注,塑料添加剂在固废处置和回收过程中会大量向环境中释放。塑料添加剂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数量庞大,其复杂性使得其评估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目前塑料添加剂的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本研究对现有塑料添加剂的释放迁移研究、毒性测试及风险预测方法进行梳理,并基于塑料添加剂在种类、功能、添加量、监管、数据可用性等方面对公开信息的塑料添加剂逐级筛查,最终从1万多种现有塑料添加剂中筛选出106种值得关注的未监管添加剂物质。然后综合以下4项危害性指标,包括基于QSAR模型预测的物质毒性作用方式和危害等级、各化学品机构评估的PBT/PMT性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迁移性、毒性)、生态毒性数据可用性、是否纳入化学品未来评估计划(CoRAP,ECHA),使用毒理学优先指数(ToxPi)方法按照等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优先级分类,提出相应风险评估优先序和研究关注的建议。结果表明,这其中很多尚未监管的塑料添加剂物质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被低估。最后,我们提出对微塑料未来的研究挑战应主要聚焦在填补危害数据缺口和技术方法空白,包括其迁移释放机制、环境转化、混合效应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742.
不同湿地植物的根系酸化作用与重金属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水体的酸化能力与重金属吸收积累能力间的关系,选用六种对废水中重金属吸收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进行了盆栽实验.这六种湿地植物分别是: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茭笋(Zizania latifolia)、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柳叶箬(Isachne globosa)、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水体的酸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水体pH差异最大可达0.85个单位;不同湿地植物间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有显著差异,而且在重金属积累量方面的差异明显高于重金属浓度方面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湿地植物水体pH与植株重金属积累量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或接近P0.05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说明,湿地植物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根系分泌物对水体的酸化能力. 相似文献
743.
本研究发展了区域(或城市)水体中主要有毒化学品的筛选方法。 在城市下游采集大体积水样,用CH2Cl2洗脱,再用有机溶剂萃取,用硅胶柱把有机物分成许多馏分,馏分最终变为水溶液。每个馏分中有机物浓度比原水大1000倍。用这种馏分水溶液进行溞的急性毒性试验和Ames试验。只对毒性大的馏分进行色谱/质谱/数据系统的鉴定和定量分析,然后根据各个化合物的急性毒性、降解难易和“三致”物质的资料及原水样中有机物的浓度资料,就可筛选出一个区域(城市)水体中的主要有毒化学品。 相似文献
744.
Kaihui Zhao Huihong Luo Zibing Yuan Danni Xu Yi Du Shu Zhang Yuqi Hao Yonghua Wu Jianping Huang Ying Wang Rongsheng Ji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1,33(4):373-383
Understanding ozone (O3) formation regime is a prerequisite in formulating an effective O3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y. Photochemical indicator is a simple and direct method in identifying O3 formation regimes. Most used indicators are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s, whereas the role of atmospheric oxidation is not in consideration, which is the core driver of O3 formation. Thus, it may impact accuracy in signaling O3 formation regimes. In this study, an advanced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ing syste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oxidation and O3 formation regimes during a long-lasting O3 exceedance event in September 2017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of China. We discovered a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oxidative capacity and O3 formation regime. Over eastern PRD, O3 formation was mainly in a NOx-limited regime when HO2/OH ratio was higher than 11, while in a VOC-limited regime when the ratio was lower than 9.5. Over central and western PRD, an HO2/OH ratio higher than 5 and lower than 2 was indicative of NOx-limited and VOC-limited regime, respectively. Physical contribution, including horizontal transport and vertical transport, may pose uncertainties on the indication of O3 formation regime by HO2/OH ratio.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mmonly used photochemical indicators, HO2/OH ratio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iating O3 formation regimes. 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e necessities in using an atmospheric oxidative capacity-based indicator to infer O3 formation regime, and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zing behaviors of radicals to gain insight in atmospheric processes leading to O3 pollution over a photochemically active region. 相似文献
745.
随着东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林相单一、水土流失严重、洪旱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灾害。据此,本文提出保护东阳市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46.
地震部门尤其是基层地震部门,由于人员少、办公经费少及与其他系统和部门的工作沟通少,因此,在社会上知名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知道有地震局这个部门,更不知道地震局的主要职责、职能是什么?笔者试从如何提高基层地震部门的知名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47.
748.
本文阐述推进我国减灾事业的3个支柱,即:(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重视科学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3)依靠全民的参与。 相似文献
749.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指出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评价理论基础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论和系统工程论等;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就是平衡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矛盾,保证生态系统在持续安全的状态下提供服务;应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学科整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750.
介绍了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地震台多年来应用超低频电磁信息探索地震前兆所总结出的异常形态分别与远震、近震、地方震的对应实例,揭示了ULF电磁波异常与将要发生地震映震的一些初步规律,说明了电磁波是地震短临预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