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67篇
  免费   1082篇
  国内免费   6921篇
安全科学   1381篇
废物处理   1857篇
环保管理   2738篇
综合类   12338篇
基础理论   620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7722篇
评价与监测   1799篇
社会与环境   1612篇
灾害及防治   81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312篇
  2022年   933篇
  2021年   777篇
  2020年   681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2076篇
  2017年   2147篇
  2016年   2020篇
  2015年   1253篇
  2014年   1555篇
  2013年   2037篇
  2012年   2152篇
  2011年   3062篇
  2010年   1994篇
  2009年   1863篇
  2008年   2232篇
  2007年   2437篇
  2006年   1087篇
  2005年   820篇
  2004年   591篇
  2003年   742篇
  2002年   725篇
  2001年   530篇
  2000年   554篇
  1999年   552篇
  1998年   492篇
  1997年   403篇
  1996年   379篇
  1995年   310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太湖流域典型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牛勇  余辉  张敏  牛远  刘倩  姜岩  邹忠睿 《环境工程》2013,(5):151-155,38
武宜运河位于太湖西部贯穿大部分太湖入湖河流,其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对太湖重金属污染来源,流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2012年8月对武宜运河全程底质调查,分析了沉积物中Cu、Zn、Pb、Ni、Cr等元素,通过地累积指数评价、相关分析、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及相关研究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Cu、Zn、Pb、Ni、Cr污染浓度均值为129.38,207.74,52.13,28.26,77.06 mg/kg,其中Cu、Zn、Pb、Ni、Cr均超过毒性参考值(TRV),Cu超标达800%。Zn、Pb、Cr在世界湖泊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的范围(WCTMEL)内,Cu超出144%,Ni略低于WCTMEL;2)Ni-Cr、Zn-Pb具有较好的同源性。且Cu、Zn污染较高,达到"中—强"和"强"污染级别,Pb污染级别其次,Ni、Cr污染级别较低或无污染。可以排除武宜运河携带Ni、Cr污染物进入入湖河网的可能;3)Cu为武宜运河生态风险主要贡献因子。需加强工业园区地段重金属污染控制,减少污染来源,加大武宜运河对连同入湖水系的清水补充。  相似文献   
982.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与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种泥,以2 min沉淀时间为选择压,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快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经过60个周期(20 d),反应器内出现砂粒状颗粒,并持续稳定运行120 d。成熟的颗粒污泥平均粒径856.56μm,具有良好的硝化性能。SBR反应器以固定曝气时间方式运行,亚硝酸盐积累率达80%以上,实现了稳定短程硝化。试验结果表明:絮体污泥(即接种污泥)与颗粒污泥的硝化过程相似但略有差异。二者差别在于,氨氮氧化结束后,继续曝气120 min,絮体污泥将亚硝酸盐完全转化为硝酸盐,而颗粒污泥仅将部分亚硝酸盐转化且过程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983.
研究了餐厨垃圾与污水污泥在不同混合比例、不同污泥停留时间条件下的共消化产酸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餐厨垃圾与污水污泥TS比为1∶3时,SRT=1 d的反应器酸化效率最高,且乙酸含量占优,产酸效果较佳;当TS之比为1∶1时,各反应器产酸量普遍高于1∶3时,其中SRT=5 d产酸反应器,最高酸化效率达5.94,产酸量最大,且乙酸含量占优,运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84.
贺裕鹏  王学文  李世军 《环境工程》2013,(Z1):14-15,174
利用微絮凝超滤组合技术处理某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结果表明:各主要污染物指标优于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并能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采用微絮凝代替传统的絮凝方法节省了絮凝剂;同时结合不断向膜组件曝气以及膜清洗等措施控制膜污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85.
颜荟杰 《环境工程》2013,(Z1):189-191,199
研究了有机凹凸棒土对人工模拟地下水中PCE和Cr6+两者复合污染的吸附行为。分别探讨了振荡吸附时间、凹土投加量、pH值对添加了重金属Cr6+前后凹土吸附PCE效果的影响;通过凹土对PCE的吸附等温线,讨论其吸附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有机凹土对TCE的吸附10min内达到平衡,吸附率达63.5%,而铬离子存在时吸附率下降至38.2%;当凹土加入量为15.38g/L时,吸附率可达62.8%,铬离子存在时,达到饱和所需的凹土量增加。PCE单组分在有机凹土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PCE和Cr(Ⅵ)经复合之后,PCE的吸附效果有所下降,吸附过程采用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均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986.
从凹凸棒土(以下简称凹土)的有机改性入手,研究凹土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改性及吸附模拟硝基苯(nitrobenzene,NB)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及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改性法制得的CTAB、OTAC改性凹土对地下水中NB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每100g凹土改性剂最佳用量为30 mmol。在NB浓度为20mg/L、投加量为4%、吸附时间30 min的条件下,NB吸附去除率分别达45.68%、55.40%;改性凹土的静态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987.
应用微电解等技术对油田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用悬浮膜进行分离,使其中的油、微生物和固体物与水相分离,使其达到回注用水要求。重点对CFM分离设备的结构及原理加以介绍,以期推进过滤技术的进步,提高油田废水的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988.
王兵  宫航  任宏洋 《环境工程》2013,(Z1):247-250
目前常见的活性污泥减量技术主要包括解偶联技术、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隐性生长三种方法。基于臭氧氧化溶胞作用从而强化细菌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及良好的应用前景。着重探讨了臭氧溶胞作用的机理及溶胞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到污泥减量技术在实际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了臭氧溶胞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9.
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生化出水,探讨了初始pH对微电解过程COD降解速率、出水中Fe2+和Fe3+变化规律以及后续Fenton氧化效果的影响,为优化联合工艺提出了微电解反应pH过程控制的理论。采用pH过程控制时,微电解对COD降解速率大大提高,降解过程基本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同时可大大提高Fe2+和Fe3+浓度及总铁析出量。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pH=2.5,以3.0L/h连续性投加稀硫酸100 min,曝气微电解反应2 h,出水再投加1.0mL/L的H2O2进行Fenton氧化2 h,出水COD总去除率可达85.6%;采用pH过程控制可将微电解出水ρ(Fe2+)浓度从48.6 mg/L提高至149 mg/L,COD降解速率从10.9 mg/(L·h)提高至23.8 mg/(L·h)。  相似文献   
990.
王芳芳  孙英杰  封琳  刘振龙 《环境工程》2013,31(3):21-24,70
介绍了废水中六价铬的来源及存在形态,以及处理含铬废水的物理、物化、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工艺,并对各种工艺的机理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展望含铬废水的治理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