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2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2867篇
安全科学   714篇
废物处理   460篇
环保管理   608篇
综合类   4564篇
基础理论   1285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471篇
评价与监测   382篇
社会与环境   328篇
灾害及防治   34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444篇
  2016年   409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636篇
  2013年   825篇
  2012年   710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为实现紫苏醛生产过程中二氧化锰(氧化剂)的循环利用,采用一种新型的氧化-活化工艺再生得到活性二氧化锰,即以紫苏醇合成紫苏醛过程中产生的含锰废渣为原料,首先采用氯酸钠氧化含锰废渣得到初级二氧化锰,然后使用高锰酸钾对初级二氧化锰进一步活化得到活性二氧化锰。实验表明,制取初级二氧化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90~95℃,硫酸摩尔浓度为1.5 mol/L,氯酸钠加量为理论量的130%。制取活性二氧化锰的合适条件为:反应温度在60℃时,反应时间为1.5 h;反应温度在50℃时,反应时间为2.5 h。采用氧化-活化法再生的活性二氧化锰氧化紫苏醇,紫苏醛的产率可达52.8%,与使用电解二氧化锰氧化得到的紫苏醛的产率53.1%相当,而使用初级二氧化锰,紫苏醛的产率仅为14.9%。  相似文献   
942.
以γ-Al2O3为载体,以MnxCe1-xO2为催化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MnxCe1-xO2/γ-Al2O3催化剂(x=0、0.2、0.4、0.6、0.8、0.9、1),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性能。结果表明,MnxCe1-xO2/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焙烧温度、活性组分MnxCe1-xO2的负载量以及Mn、Ce摩尔比有显著关系,其中焙烧温度550℃、负载量为20%、Mn、Ce摩尔比为4:1时,即MnxCe1-xO2/γ-Al2O3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性能最佳,反应温度为180℃时,甲苯的转化率达到95%。并在连续100h的稳定性操作后,催化剂的活性基本无变化。采用XRD、BET以及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以及表面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43.
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讨论不同实验条件下上向流厌氧氨氧化(ANAMMOX)滤池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对比条件为温度、接种污泥、联氨和羟胺。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接种200mL具有活性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后,在避光、加热38℃、不控制联氨和羟氨的条件下,45d可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池反应器;反应过程NH4^+N:NO2^-·N:NO3-N的化学计量摩尔比为1:1.17:0.30,其总氮去除率达到87.38%,总氮容积去除负荷可达到1.41kg/(m^3·d)。  相似文献   
944.
进水水质成分改变引发的污泥粘性膨胀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强化SBR工艺除污性能时,由于可溶性淀粉投加导致进水水质成分发生改变,污泥沉降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污泥出现大量的粘液。镜检发现,大量指状菌胶团异常增殖且丝状菌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膨胀属于污泥粘性膨胀。停止可溶性淀粉和提高主反应池的DO浓度,污泥粘性膨胀并未得到恢复,但污泥粘液逐渐消失。粘液消失后,通过模拟前期进水水质成分和缩短泥龄,污泥粘性膨胀得以控制,污泥沉降性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实验还研究了污泥粘性膨胀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5.
陶瓷印花废水处理的混凝剂及工艺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聚合硫酸铁(PFS)对陶瓷印花废水进行混凝沉降处理,监测水样的吸光度、浊度、悬浮物,以脱色率、浊度去除率、悬浮物去除率评价混凝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PAC是陶瓷印花废水沉降处理的理想混凝剂;水样的吸光度、浊度、悬浮物随混凝剂用量增大和沉降时间延长而呈降低趋势,而脱色率、浊度去除率、悬浮物去除率随混凝剂和沉降时间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PAC投加量为20mg/L,沉降时间约为24h,水样脱色率达到90.0%,而当PAC投加量达到100mg/L,沉降时间约为4h,陶瓷印花水的脱色率可达到96.0%。证明了药剂用量的增加与沉降时间的延长对混凝过程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46.
采用Zn-Se/不锈钢阴极的超声-电解法处理罗丹明B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超声-电解法考察了Zn-Se/不锈钢阴极处理罗丹明B废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2.4A/dm2、废水初始pH为6、超声功率为160W、通气量为10L/h、m(Zn)∶m(Se)为1∶1.5的Zn-Se/不锈钢作阴极、Ti/TiO2和铁网为双阳极的条件下,超声-电解法处理罗丹明B废水120min,废水脱色率为98.97%,COD去除率为88.11%。  相似文献   
947.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Fe3O4为核,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Fe3O4壳-核结构纳米颗粒,再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经焙烧制得TiO2/SiO2@γ-Fe2O3磁性纳米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分析仪、振动磁强计对光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苯酚溶液为模拟废水对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经500℃焙烧的光催化剂活性相为锐钛矿型TiO2;在苯酚溶液初始浓度为0.2mmol/L、苯酚溶液pH为7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70.9%。  相似文献   
948.
化工园区空气中非甲烷总烃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TO14/15方法和自动监测测定了某化工园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以及非甲烷总烃,测定结果显示化工园区空气中非甲烷总烃与VOC的定量关系可以通过有效碳质量浓度建立,即非甲烷总烃有效碳质量浓度和VOC有效碳质量浓度之和相等。并藉此定义总有效碳解析度(R)以表征空气自动监测选定项目对空气有机污染的覆盖率指标,计算结果表明该空气自动监测选定的11项指标平均可表征该区域空气有机污染的71%。  相似文献   
949.
采用固定化白腐真菌(WRF)反应器与接触氧化反应器联用处理癸二酸废水。在WRF反应器中,以汽曝玉米秸秆为载体,并添加铜、铁促进白腐真菌生长和产酶作用,载体的使用寿命约为45 d。在进水苯酚平均质量浓度为69.36 mg/L、平均进水COD为1 648.81 mg/L的条件下,经WRF反应器处理后,苯酚平均质量浓度降至7.59 mg/L,平均出水COD降至478.03 mg/L;再经接触氧化反应器处理后,苯酚平均质量浓度降至1.65 mg/L,平均出水COD降至297.31 mg/L。  相似文献   
950.
Invasive species control or eradi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On the islands of Hawaii, this problem is exceedingly evident when it comes to Miconia calvescens (Miconia). Adequate funding is needed to control or eradicate this invasive plant, but with the limited amount of funding available for the fight against Miconia,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the fund is being spent in a way that addresses the needs or preferences of the Hawaiian residents. Using the conjoint choice experiment method, we designed a survey that would measure the Hawaiia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support Miconia control program attributes. The attributes focused on were cost, biodiversity loss, extent of spread and soil erosion. Latent class approach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urveyed population to see the different preferences by individual classes. The results show three different classes or groups of individuals with varying preferences for a control program of which cost and erosion were the top preferred attributes among the classes. These groups were defined by their socio-demographics of income, the length of residency and exposure to farming/gardening activities. Even with a preference for lower cost, a group showed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2.40) for a program that reduces erosion from high to low. Finally, the biodiversity attribute had very low consideration from a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showing the need for educating the public regarding its importance in preserving the unique environment in Hawa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