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9篇 |
免费 | 1303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0篇 |
废物处理 | 200篇 |
环保管理 | 409篇 |
综合类 | 2451篇 |
基础理论 | 870篇 |
污染及防治 | 1290篇 |
评价与监测 | 280篇 |
社会与环境 | 181篇 |
灾害及防治 | 1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202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304篇 |
2013年 | 427篇 |
2012年 | 365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10篇 |
2009年 | 317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271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过滤、XAD树胎吸附和阴离子树脂吸附等方法将引滦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分离为悬浮态、憎水化合物、腐殖酸类化合物、非腐殖酸类阴离子化合物和其它亲水化合物等。分别对不同形态有机物进行氯化处理, 测定了产物中的挥发性卤代烃。结果表明, 引滦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气化产物是氯仿和一溴二氯甲烷, 此外还生成少量二溴一氯甲烷。悬浮态有机物和溶解态腐殖酸是生成氯仿的最重要母体。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则大多来源于溶解态腐殖酸。 相似文献
5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采用LMW/HMW、BaA/(BaA+Chr)、InP/(InP+BgP)、Ppi等特定比值对PAHs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的总含量在182.8—721.1 ng·g-1之间,以3—5环为主;PAHs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总体呈现为泉州湾南岸高于北岸、内湾高于外湾;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高温不完全燃烧.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相比,泉州湾PAHs处于中等污染水平,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对生物不存在明显的毒性效应,但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3.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定量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18,自引:8,他引:118
以美国EPA为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实验,采用回收率指示物控制回收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指示物回收率为50.67-97.33%,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为58.67-96.33%,方法检测限为3.30-9.26μg.kg^-1。 相似文献
54.
选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这8种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进行对比试验,并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对沉水植物关联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测定,研究沉水植物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与植株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的去除主要通过植物增效作用,植物吸收富集作用去除率较低.其中密刺苦草对水体中TN、TP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1. 58%和96. 81%.伊乐藻、金鱼藻对水中氮磷自身吸收能力高于其他组,密刺苦草和苦草的植物增效的净化能力最强.经分析,8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净化能力较强可能是因为植物关联的细菌大多具有降解作用.根瘤菌目(Rhizobiales)、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产碱杆菌科(Alcaligenaceae)、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ales)的细菌可能是引起密刺苦草增效的净化能力较强的优势菌群,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的细菌可能是引起苦草增效的净化能力较强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55.
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比表面积分析等研究了酸和热处理对天然海泡石结构的影响,并考察不同处理后的海泡石样品吸附重金属Pb2+、Cd2+性能.结果表明,海泡石比表面积均随盐酸浓度、处理时间的增加而略有增大,而结构无明显变化,0.5 mol·L-1 HCl处理时,天然海泡石中的CaCO3未能被完全去除,6.0 mol·L-1 HCl处理72 h时,海泡石比表面积达到最大301.47 m2·g-1.盐酸热处理并不能提高海泡石的比表面积,也不会使海泡石结构产生明显变化.不同类型酸处理对海泡石比表面积提高顺序依次为:HCl>HNO3>H2SO4;海泡石经焙烧后比表面积迅速下降,由100℃的21.44 m2·g-1下降到900℃的0.17 m2·g-1.重金属吸附实验表明,盐酸处理浓度和时间对海泡石吸附Pb2+、Cd2+离子性能无明显影响;不同酸处理对海泡石吸附Pb2+、Cd2+离子性能存在一定影响,H2SO4处理后海泡石对Pb2+、Cd2+离子吸附量明显高于HCl和HNO3处理.海泡石焙烧处理后对Pb2+离子吸附量无明显影响,但对Cd2+离子吸附量在焙烧700℃以上时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56.
57.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Zn缺乏和正常条件下,喷施不同浓度的ZnSO4和ZnNa2EDTA对两种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和Cd、Zn、Fe、Mn、Cu等元素含量的影响,并通过设置喷施Na2EDTA处理和分析Cd在油菜体内的累积分配规律来揭示喷施Zn肥降低油菜Cd含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Zn缺乏条件下,不同Zn营养条件下喷施Zn肥对油菜地上部生物量都没有显著影响.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Cd含量极显著低于Zn缺乏条件下;正常Zn营养下喷施ZnSO4使得普通油菜寒绿的地上部C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降幅为27.22%;Zn缺乏时喷施低浓度和高浓度ZnNa2EDTA使得Cd低积累油菜华骏的地上部Cd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28.70%和26.94%,喷施ZnNa2EDTA降低油菜地上部Cd含量的作用与EDTA成分没有密切关系;喷施Zn肥主要通过抑制根部Cd吸收来降低油菜的地上部Cd含量.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Zn含量极显著高于Zn缺乏条件下;喷施Zn肥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部Zn含量.正常Zn营养下油菜地上部Fe含量极显著低于Zn缺乏条件下,Zn营养条件对油菜地上部Mn和Cu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Zn营养条件下喷施Zn肥可使油菜地上部Fe、Mn、Cu含量显著升高或降低,但是并没有显著影响油菜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相似文献
58.
观察不同剂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成年大鼠生精细胞损伤、端粒酶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影响.对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500mg·kg-1·d-1、250mg·kg-1·d-1、50mg·kg-1·d-13个染毒组和1个对照组,灌胃量为5mL·kg-1体重,灌胃法连续给药6周.对体重、脏器重等指标进行称量,对附睾中精子密度、精子畸形率等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生精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核酸原位杂交检测睾丸生精细胞TERT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体重、睾丸、附睾及睾丸脏器系数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右侧睾丸和右侧附睾与染毒剂量呈负性相关(r=-0.7710,p<0.001;r=-0.6389,p<0.001;r=-0.6185,p<0.05).高、中剂量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总畸形率分别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生精小管TERT表达明显下降,染毒组生精小管TERT表达数分别低于对照组,数目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可通过抑制生精细胞TERT的表达,使端粒酶活性降低从而导致生精细胞损伤,对大鼠的生长发育及睾丸功能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9.
景观病理学在开展病原扩散、病害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方面以其全新的视角,为森林病害的区域控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及理论支持。首次利用景观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河南省清丰县一个中型景观下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发生特征开展了研究,目的是解析在大尺度下斑块类型和地理特征对杨树人工林病害发生的影响。在100 km2的调查区域,以种植方式和林分类型划分斑块类型,分析显示发病株率在不同斑块间差异显著:农田间作斑块的林木发病株率显著低于孤立斑块、纯林斑块、混交林等斑块的发病株率;但发病株率在孤立斑块、纯林斑块及混交林等斑块间无显著差异。抚育管理措施对预防和减轻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的发生起到关键左右:精细管理林分(有修枝、施肥和锄草)的林木发病株率(p=0.001)和发病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粗放管理林分(无修枝、无施肥和锄草等)。人类活动,如无序修剪和放牧很可能是造成村落附近林分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林分的主要原因。采用logistic回归,以品种编号、树龄、树高、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林分类型、斑块类型、地理特征,等为自变量建立病害发生预测模型。方程拟合达到极显著水平(Wald=71.248,p〈0.001)。方程总的预测正确率为68.2%,发病的预测正确率为79.8%。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