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319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154篇
综合类   924篇
基础理论   288篇
污染及防治   308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110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Biochar is produced from the pyrolysis of carbon-rich plant- and animal-residues under low oxygen and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for its positive role in soil compartmentalization through activities such as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mproving soil quality. Biochar is also considered a unique adsorbent due to its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highly carbonaceous nature. Therefore, soil amendments with small amounts of biochar could result in higher adsorption and, consequently, decreas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ontaminants to microbial communities, plants, earthworms, and other organisms in the soil.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ehavior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especially pesticides in biochar-amended soil,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review the role of biochar in primary processes, such as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leaching of pesticides. Biochar has demonstrable effects on the fate and effects of pesticides and has been shown to affect the degrad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pesticides for living organisms. Moreover, some key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biochar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982.
文章介绍了化学荧光溶氧仪法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方法,用该方法测定生化需氧量标准样品,得到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通过与传统碘量法进行实际样品比对,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于地表水和污水的测定,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建立的化学荧光溶氧仪测定BOD5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可以满足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983.
基于美国宇航局(NASA)的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L1卫星监测数据,通过分析532 nm总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对江浙沪地区2009—2014年春节期间大气气溶胶光学与微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揭示了江浙沪地区春节期间大气气溶胶散射强度、颗粒规则性与颗粒大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颗粒物主要聚集于对流层中低空,使低层大气散射能力增强、颗粒物尺度增大,使对流层中层大气颗粒物不规则性增强;气溶胶散射能力随高度增大单调减弱,不规则气溶胶在6~8 km高度内占比最大,颗粒随高度增大单调减小;对比各年情况发现,散射能力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984.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985.
986.
向海沼泽湿地土壤中硝态氮的水平运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封闭性的付老文泡湿地和开放性的二百方子湿地作为两个典型区,以KNO3为示踪剂,模拟研究了硝态氮在向海沼泽湿地中的水平运移过程.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土壤中硝态氮的运移通量与运移距离显著负相关,并随运移距离的增加呈一阶衰减指数变化;而沼泽湿地土壤中硝态氮的运移通量与土壤水扩散率及土壤含水量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随土壤水扩散率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相似文献   
987.
垃圾焚烧炉渣的性质及其利用前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的性质分析,研究了其物理组成和化学组成、浸出毒性、溶解盐含量及其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结果发现,炉渣由熔渣、陶瓷/砖块碎片、石头、玻璃、铁和有色金属及极少量可燃物组成;以砾状颗粒为主(>2mm颗粒占60%以上);溶解盐含量≤1%;浸出毒性小;主晶相为SiO2、CaAl2Si2O8、Al2SiO5、CaCO3、CaO和ZnMn2O4.炉渣适合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88.
环境管理社区参与研究——社区污染控制报告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公众参与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指出引入污染控制报告会这种新的社区参与形式来实现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控制中的公众参与.从理论上探讨了污染控制报告会激励企业消减污染的机理和优势;并介绍了污染控制报告会的实施程序以及试点研究和体会.  相似文献   
989.
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两个异构体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动态,随着时间的延长,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减少.在未考虑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时,3种农药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及pH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效氯氰菊酯在有机质含量高、pH值高的土壤中降解较快;在土壤中的降解以微生物降解为主,化学降解为辅.高效氯氰菊酯顺式体、反式体在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95,5.35d;在河南二合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2,6.87d;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0.3,15.9d,3种土壤微生物均选择性降解高效氯氰菊酯反式体,并且在酸性土壤中表现得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990.
三峡库区(重庆段)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三峡水库是我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m的涨落带。涨落带土地肥沃,出露水面的时间长,光、热、水、土条件匹配好,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对涨落带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将缓解库区的人地矛盾、促进库区小康进程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以三峡库区的主体--重庆段为例,论述了三峡重庆库区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价值;阐明了涨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5个原则问题;结合库区气候、地貌及水位变动等条件,初步探讨了涨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6种模式;对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合理制定涨落带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