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啶虫脒和仲丁威在水稻、土壤及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浙江和山东三地开展了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稻、土壤及田水中啶虫脒和仲丁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05—0.5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啶虫脒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4.21%—106.5%,变异系数为5.6%—14.2%;仲丁威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1.12%—108.6%,变异系数为2.31%—10.9%.啶虫脒和仲丁威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3.8×10-11g和2.3×10-11g;在稻米、稻壳、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在田水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 mg.kg-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和仲丁威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啶虫脒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0—20.4 d、2.8—7.62d和6.7—15.0 d;仲丁威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0.0 d、10.8—15.2 d和2.6—9.5 d.以推荐施药剂量60 g/亩和1.5倍推荐施药剂量90 g/亩,在水稻灌浆期开始第1次施药,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啶虫脒和仲丁威在稻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42 mg.kg-1和0.054 mg.kg-1,低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小麦中啶虫脒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糙米中仲丁威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  相似文献   
42.
新型除草剂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约兵  徐应明  孙扬  秦旭  王倩  高阳 《环境化学》2013,32(1):144-14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田间试验方法,建立了硝磺草酮在土壤、玉米和植株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硝磺草酮在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以及玉米中的最终残留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0.1—2.0 mg.kg-1质量浓度范围内,硝磺草酮的仪器响应值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通过外标法定量(0.01—0.5 mg.kg-1),硝磺草酮在土壤、玉米和植株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达到75.10%—97.74%、80.08%—107.43%、86.49%—103.38%,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01%—10.42%、3.44%—9.05%和3.06%—6.97%,在土壤、玉米和植株中硝磺草酮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1 mg.kg-1,该方法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均可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在天津和南京开展的两年两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在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硝磺草酮在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1—3.83 d和2.97—3.07 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玉米上喷施10%硝磺草酮1次,在收获前20 d和收获时采集玉米样品,硝磺草酮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方法最低检出浓度0.001 mg.kg-1.  相似文献   
43.
刘智卓  秦旭  徐应明  孙有光  孙杨  王倩 《环境化学》2012,31(7):1094-1100
研究了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山东烟台和陕西咸阳进行了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残留消解动态和残留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05—2 mg.kg-1的加标水平下,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12%—92.85%和9.24%—94.68%,变异系数分别为3.30%—6.56%和3.29%—5.29%;在0.05—1 mg.kg-1的加标水平下,苹果和土壤中乙撑硫脲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91%—97.47%和84.11%—99.97%,变异系数分别为3.23%—3.82%和2.80%—3.40%.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和乙撑硫脲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5.0×10-10g和1.0×10-10g,其中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 mg.kg-1,乙撑硫脲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 mg.kg-1.按1.5倍推荐剂量600倍稀释液在苹果上施用65%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次,丙森锌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0—6.8 d和8.7—10.1 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苹果上各施用65%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4次,2次施药间隔为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丙森锌在苹果中的最高残留量低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 mg.kg-1.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鞍山市典型区域(6个污染源、4个居住区、一个对照点)土壤及大气中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icides,OCPs)的监测,利用逸度及逸度模型的相关概念计算鞍山市有机氯农药类污染物土-气交换的迁移方向及交换通量。OCPs土-气交换现状表明,土壤仍是OCPs主要储存地。各点位检出有机氯农药组分数据为83个,土-气交换通量范围在-28.4~1518 g/(km2·月)之间,其中污染物由空气相向土壤相迁移占比9.6%,其余均呈现由土壤相向空气相迁移;对照点千山只检出两种污染物,通量值只有3.37 g/(km2·月);各点位污染物中,3种六六六(HCHs)交换通量占比最大,占总交换量的43%~95%。  相似文献   
45.
土施和喷施锌肥对镉低积累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施和喷施不同用量Zn SO4对镉(Cd)低积累油菜生长、Cd吸收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Cd在油菜体内的累积分配规律及土壤Cd有效性变化来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土施锌(Zn)肥可以显著提高Cd低积累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可使其比对照处理增加71.4%;而喷施Zn肥对Cd低积累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土施和喷施Zn肥都可显著降低Cd低积累油菜的地上部Cd含量,最大降幅为41.4%;在Zn肥用量相差8~10倍的情况下,二者降低油菜地上部Cd含量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土施Zn肥可使Cd低积累油菜地上部Cu和Fe含量显著升高,而喷施Zn肥对其没有显著影响,土施和喷施Zn肥都使Cd低积累油菜地上部Mn含量显著降低.土施Zn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Zn含量,但对土壤有效Cd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土施和喷施Zn肥可以显著降低油菜根部Cd净吸收量和Cd转运系数,油菜地上部Cd含量与根部Cd净吸收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Cd转运系数无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施用Zn肥降低油菜地上部Cd含量主要是由于抑制根部Cd吸收引起的.总之,喷施Zn肥是调控Cd低积累油菜安全生产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46.
海泡石对镉污染红壤的钝化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对土壤pH值,镉(Cd)有效态含量以及对菠菜的生物量与品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5、2.5和5mg.kg-1Cd污染土壤中,投加海泡石显著地提高土壤pH值(p<0.05).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则随海泡石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与未投加海泡石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11.0%~44.4%、7.3%~23.0%和4.1%~17.0%.施加海泡石缓解了Cd对菠菜的胁迫效应,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有所增加,然而海泡石处理显著抑制了菠菜对Cd的吸收,其地上部Cd含量(干重)分别比对照处理下降了78.6%~300.4%、44.6%~169.0%和18.1%~89.3%.在Cd含量为1.25mg.kg-1的土壤中,当海泡石投加量≥1%时,菠菜可食部Cd含量(鲜重)低于0.2mg.kg-1(FW)(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Cd含量阈值,GB2762—2005);而在2.5和5mg.kg-1Cd污染土壤中,当海泡石投加量达到5%时,菠菜可食部Cd含量才满足污染物预防品种的Cd含量标准,可以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47.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具有污染物浓度高、不易察觉、常规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环境健康风险较高. 以饮用水受到突发性苯污染为例,模拟研究了苯随着自来水进入居民家庭后,分别通过饮用、皮肤接触和呼吸等暴露途径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 结果表明,3种暴露途径下,皮肤接触暴露的健康风险最高,当自来水中ρ(苯)为300.00和10.00 μg/L时,健康风险分别为4.09×10-3和1.19×10-4. 饮用暴露的健康风险最低,当自来水中ρ(苯)为300.00和10.00 μg/L时,健康风险最大值为4.61×10-6,最小值趋近于0,这主要是由于苯极易挥发,而我国居民饮用煮沸后的开水,开水中苯的残留量较低. 经过3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苯的日均综合暴露健康风险最大值为4.33×10-3,最小值为1.26×10-4,超过了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人体健康风险建议最大值(1×10-4).   相似文献   
48.

The immobilization agent was the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d the success of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ed soil. In this study, mercapto-grafted palygorskite (MP) as a novel and efficient immobilization agent was utilized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d-polluted paddy soil in pot trials, and the remediation mechanism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aspect of soil chemistry and plant physiology with different rice cultivars as model plants. Mercapto-grafted palygorskite at applied doses of 0.1–0.3% could reduce Cd contents of brown rice and straw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significantly. Both reduced DTPA-extractable Cd contents i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and decreasing Cd contents in iron plaques on rice root surfaces confirmed that MP was an efficient immobilization agent for Cd pollutant in paddy soil. In the aspect of soil chemistry, the pH values of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had no statistical changes in the MP treatment groups, but their zeta potentials decreased obviously, indicating that MP could enhance the fixation or sorption of Cd on soil compositions. In the aspect of antioxidant system, MP could increase POD activity of rice roots significantly to alleviate the stress of Cd to roots, and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T-AOC, SOD, and CAT activities of rice roots of the selected cultivars. MP had no inhabitation or enhancement effects on TSH of rice roots but enhance the contents of MTs and NPT to binding Cd to complete detoxification process. MP as a novel and efficient immobilization agent could complete the remediation effects through soil chemistry and plant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49.
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稠油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此介绍了国内某油田采用生物膜水解酸化-生物膜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稠油污水,并实现了3000 m3/d稠油(油密度ρ=0.86~0.97 g/L)污水达标外排的工程实例。装置运行一年来的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抗冲击能力强,污泥产生量少,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GB8978-96),大部分水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0.
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提出了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指出了形成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 ;最后强调 ,全体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态度、责任感和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是安全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