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44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334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22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231.
• The three simulation factors caused various changes in both water and sediment. • Responses to simulations differed with the reported natural lakes and wetlands. • Al has dominant effects on sediment P release control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 Adding sediment Al can be effective and safe under the simulated conditions. • Polyphosphates were not generated, while added phytate was rather stable.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aluminum (Al), organic carbon (OC),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on phosphorus (P) transformation, at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of a eutrophic constructed lake, were investigated via a series of simulative experiments. The above three factors had various influences on dissolved P concentration, water pH, 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 appearance, and P fractions. Additions of Al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suppressing P release, and the water pH remained alkaline in the water-sediment system under various OC and DO conditions. No dissolution of the added Al was detected. 31P-NMR characterization suggested that OC addition did not promote biological P uptake to polyphosphates under oxic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 on the added phytate indicated the absence of phytate in the original lake sediment. As compared to the reported natural lakes and wetland, the water-sediment system of the constructed lake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some simulative conditions. Since Al, OC, and DO can be controlled with engineering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practical site restorations.  相似文献   
232.
以硫脲为硫的源物质,以钛酸四丁酯为TiO2的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硫改性TiO2光催化剂.以活性艳红X-3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该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对硫掺杂量、催化剂焙烧温度、溶液pH值以及催化剂添加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采用XRD分析手法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掺硫改性后的TiO2的催化活性有了很大提高,且硫的掺杂有一个最佳值,即Ti:S的摩尔比为1:1.经掺硫改性的TiO2在可见光区具备一定的催化活性,180 min内对活性艳红X-3B的去除率可达35.1%,且在紫外光区的催化活性优于纯TiO2.  相似文献   
233.
采用锰铜压阻法对Jo-9c在小尺寸装药条件下的爆压进行实验测定,得出不同装药条件下的爆压值,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约束条件和装药直径对爆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34.
渗透汽化复合膜分离废水中的低浓度甲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两种商品化渗透汽化复合膜--GKSS-GS膜和PDMS-P膜分离模拟低浓度甲醇废水,考察了操作温度、甲醇质量分数、废水流量对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废水中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大,两种膜的渗透通量都呈增加趋势;GKSS-GS膜的分离系数变化较明显,而PDMS-P膜的分离系数变化较小;废水流量对渗透通量和分离系数的影响均较小.在最佳条件下,GKSS-GS膜的渗透通量为914.6 g/(m~2·h),分离系数为5.6;PDMS-P膜的渗透通量为1 887.2 g/(m~2·h),分离系数为4.8.  相似文献   
235.
城市火灾案例库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对城市火灾事故案例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城市火灾案例特征属性的表示框架,对特征属性进行了层次化和结构化,同时对属性值的取值进行较为科学而严格的定义,进而应用混合相似度度量方法和粗糙-模糊集方法提炼案例中蕴涵的灭火救援知识,给出一种灭火救援辅助决策过程模型;通过查找最相似案例和案例库提炼出相关的灭火救援规则进行灭火救援辅助决策;成功进行了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城市火灾案例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6.
本文通过论述消防头盔对冲击加速度的防护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方向冲击时,消防头盔对冲击加速度的防护作用,提出改进消防头盔设计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37.
对环境信息的定义进行了表述。环境信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整体性、科学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可用系统法、用途法和公开法进行分类。环境信息公开中的环境信息经过收集、评估、整理、分析、公开(传播)、使用六个环节形成环境信息循环。  相似文献   
238.
主要研究了简单铈离子(Ce3+)在紫外光(uv)的作用下对蒽醌染料茜素绿(AG)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Ce3+体系能够有效降解AG,初始反应速率随AG浓度的倒数值和Ce3+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随初始溶液pH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酸性条件下有很高的TOC去除率。荧光探针实验表明,反应过程中可以产生·OH自由基。UV/Ce3+体系对其他类型染料和对硝基苯酚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239.
为了研究不同C/N比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牛粪堆肥30d时的全量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情况,提出了以新鲜牛粪和苜蓿秸秆混合物为堆料,在添加1%的生物腐熟剂的基础上,对堆肥温度及C/N比进行调控,并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培养箱进行好氧发酵时,在温度为30℃和45℃的环境下堆肥最佳,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堆肥。(2)牛粪高温好氧堆肥时,添加一定比例的苜蓿秸秆可以调节堆料的C/N比值、含水量,缩短堆肥时间,其中牛粪与秸秆比例为1:l混合堆肥效果较好。(3)堆肥30d时,堆料的TN、TP和TK含量较堆肥初期都有所增加,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是因为矿化和释放养分造成的,且各含量均符合国家有机肥标准。  相似文献   
240.
啶虫脒属于一种新型的氯化烟碱类杀虫剂,被认为是替代有机磷农药的重要品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备受关注,利用微生物修复异源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降解菌D-2(噬染料菌属,Pigmentiphaga sp.)对被啶虫脒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解菌株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效果要略好于灭菌土壤,在土壤外源添加降解菌2×108 cfu/g,温度20~40℃,弱碱性(pH 7.5)的条件下,该菌株能有效降解土壤中1~200 mg/kg的啶虫脒。啶虫脒施用对土壤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刺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而降解菌的施用可缓解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修复受污染土壤。因此,人工接种降解菌D-2可提高土壤中啶虫脒的降解率,有效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