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752篇
安全科学   130篇
废物处理   167篇
环保管理   194篇
综合类   1104篇
基础理论   42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17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10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吸收法处理玉米深加工过程异味气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吸收法对玉米深加工的废气中VOCs进行了处理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吸收剂(清水、3%碱液、1.25%硫酸、森林之源除臭剂、烷基苯磺酸钠溶液、非离子型相转移试剂X溶液)对VOCs的去除效果,并和生物洗涤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0.03%非离子型相转移试剂溶液对玉米深加工废气中VOCs可以达到95%以上的去除效果,吸收液可送废水处理设施处理。  相似文献   
122.
曝气生物滤池中的亚硝酸盐积累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马军  邱立平 《环境科学》2003,24(1):84-90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脱氮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考察了运行条件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在滤速1~2m/h、气水比3:1、水温20.5℃~26.5℃、进水氨氮负荷0.26~0.62kg/(m3·d)、总氮负荷0.28~0.63kg/(m33·d)和0.18~0.42kg/(m3·d)反应器内反应液和处理水连续监测结果、反应器内含氮化合物空间分布分析以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反应器中出现了明显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表现出显著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特征.初步分析探讨了亚硝酸盐积累的形成机理和运行条件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认为反冲洗过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曝气生物滤池的结构特征和运行方式是其能够出现亚硝酸盐积累,并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从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方式变化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相似文献   
124.
牡丹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及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牡丹江近10年水质监测、评价及变化趋势研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法,评价牡丹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水质现状,给出超标项目与超标倍数,计算污染分担率、污染负荷比,绘制主要污染物各断面浓度变化图,总结牡丹江污染特点和水质变化趋势,得出牡丹江水环境污染特征,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5.
采用高温UASB处理柠檬酸废水,研究利用好氧脱水污泥接种启动高温UASB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55℃,HRT为6天的条件下,UASB反应器能降解的柠檬酸废水浓度为10000mg/L,容积负荷为1.67gCOD/(L.d),柠檬酸废水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6.
利用海北6个气象站1978~2007年30a气象观测资料和2000~2007年雷灾资料,从气象要素变化分析了海北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的原因,并从地理和土壤环境背景角度分析了雷暴多发和雷灾多发的原因.结果表明,海北地区雷暴次数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各地雷暴日数不同,门源为多雷区,托勒为少雷区;雷暴出现最多方位为西北方和西南方;雷暴活动的强弱与近地层大气的不稳定有关,地气温差的高低和相对湿度的大小与海北雷暴活动关系密切;气候变化是导致海北雷暴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雷暴日数和雷击灾害的发生与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盛行风向、土壤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27.
以泉水来源的伊宁市城市水系,具有特有城市标志的同时对伊宁市起着重要的生态、景观、润泽作用。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给伊宁市水系带来了新的问题。文章以如何保护好伊宁市城市水系为出发点,以现场调查及相关数据为基础,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水系保护方面的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28.
本文旨在对河流水环境资源中水质、水量二要素的评价以及对定量、定性数据的综合评价进行方法论上的探讨。文中提出了模糊数学评价的改进方法,建立了一套水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优势度”概念并提出了水质、水量多目标定量、定性数据综合评价方法。以四川省沱江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根据评价结果划分河段,并对各河段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水环境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9.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urban plant leaves can capture airborne particle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particle capture capacity of plant leaves have mostly focused on particle mass and/or size distribution. Fewer studies, however, have examined the particle density, and the size and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which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ng the particle capture efficiency of plants, and identifying the particle sources.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s as yet unclear. Here, we chose three speci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firstly applied an object-ba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the particles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icrographs. We then quantified the particle capture efficiency, and the major sources of particles were identified. We found(1) Rosa xanthina Lindl(shrub species) had greater retention efficiency than Broussonetia papyrifera(broadleaf species) and Pinus bungeana Zucc.(coniferous species), in terms of particle number and particle area cover.(2) 97.9% of the identified particles had diameter ≤10 μm, and 67.1% of them had diameter ≤2.5 μm. 89.8% of the particles had smooth boundaries, with 23.4% of them being nearly spherical.(3) 32.4%–74.1% of the particles were generated from bare soil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15.5%–23.0% were mainly from vehicle exhaust and cooking fumes.  相似文献   
130.
以某铬渣污染场地上抽提上来的低浓度含铬地下水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选用铁屑对含铬废水进行处理。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了影响六价铬去除率的因素:pH、铁屑用量、反应时间,得到了较好的反应工艺参数。并在静态试验的基础上,用铁屑填充自制的反应柱研究了动态试验的效果。结果表明:六价铬的出水浓度低于0.05 mg/L,达到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