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防振锤安装方式是架空大跨越输电线路防振设计的重要问题。设计制作了防振锤-大跨越输电线体系的微风振动试验模型,研究了不同张力作用下防振锤-输电线体系的振动响应,分析了FR4型防振锤锤头朝向、FR4型和FDN型防振锤混合安装方式对大跨越导线的振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激励下,安装防振锤的导线振动幅值要小于未安装防振锤的裸导线,但随着导线张力的增大,防振锤的防振频段收窄,防振效果降低;(2)FR4型防振锤对15~25Hz激励频段的防振效果较好,其大小锤头朝向对导线振动影响较大,锤头朝向不同,防振锤的防振效果不尽相同;(3)采用混合式安装防振锤的防振效果优于同型号的安装方式。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HBC(荷梗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对水中Cd2+的吸附机制,以荷梗为原料,在300~700℃热解温度下制得HBC,通过灰分分析、元素分析、SEM(扫描电镜)分析及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明HBC的基本理化性质并确定其最优热解温度,同时利用经典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HBC吸附水中Cd2+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BC的最优热解温度为400℃,灰分物质显著影响了HBC的pH,进而对其吸附性能产生影响.SEM分析结果显示,HBC具有发达的多孔结构,其中400℃下制备的HBC(记为HBC-400)多孔结构最优.元素分析结果显示,HBC中φ(C)逐渐升高而H/C[φ(H)/φ(C))]、O/C[φ(O)/φ(C)]下降,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HBC逐渐失水且炭化程度逐渐增强.FTIR分析表明,HBC表面存在大量羟基、羧基和羰基等含氧官能团,随热解温度升高,HBC芳构化程度增强而表面官能团丰度降低.试验条件下,HBC对Cd2+的平衡吸附量已达39.239 mg/g,吸附平衡时间为600 min.通过对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分析可知,水中Cd2+在HBC上的吸附是发生在多相异构表面的多分子层混合吸附.综合考虑HBC的理化性质及模型拟合结果可以推测Cd2+在HBC上的吸附可分为3个过程:① Cd2+在浓度梯度力作用下由溶液迅速扩散到HBC表面.② Cd2+与HBC表面官能团发生络合、离子交换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等发生共沉淀反应.③ Cd2+扩散到HBC的多孔结构中,与苯环上普遍存在的π电子结构发生阳离子-π作用.研究显示,HBC具有碱性、发达的多孔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高稳定性等优良性质,HBC对水中Cd2+的吸附是在其多孔介质表面进行的化学主导吸附过程,因此,可为生物炭类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制提供选材依据.   相似文献   
83.
气溶胶与气候的相互影响随全球变暖趋势日渐显著,生物质燃烧(Biomass burning,BB)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基于MODIS气溶胶与火点遥感数据和MERRA-2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亚洲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黑碳(Black carbon,B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与BB分布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亚洲BB与碳质气溶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亚洲AOD高值集中于阿拉伯半岛(春季:0.815,夏季:0.947)、中国中东部和青藏高原南侧,阿拉伯海海域夏季AOD由岸向海降低,青藏高原南侧冬季BC较为突出(6.517μg·m-2),中南半岛OC高值时间上不连续.②亚洲BB多发于印尼群岛(夏、秋两季)、中南半岛(冬、春两季)、青藏高原南侧和俄罗斯部分地区.③中南半岛秋、冬、春三季碳质气溶胶与BB密切关系:柬埔寨秋季西南部出现BB与BC的正相关高值,相关系数为0.602;缅甸、老挝地区冬季为正相关关系区(BC:0.773,OC:0.839);老挝北部春季表现为负相关高值(BC:-0.745,OC:...  相似文献   
84.
Burning of crop residues is a common agricultural practice that incorporates the resulting particulate matter (ash) of high adsorptivity into soi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sh 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pesticides in soils, we measured the sorption, de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benzonitrile in a silt loam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n ash resulting from burning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residue. Biodegrad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inoculating sorbent slurries with a pure culture of benzonitrile-degrading bacteria (Nocardia sp.). Both liquid- and sorbed-phase benzonitrile concentrations were quantified over time. The ash was approximately 2000 times more effective per unit mass than the soil in sorbing benzonitrile. Amendment of the soil with 1% ash (by weight) resulted in a 10-fold increase in sorption. Sorption of benzonitrile by the as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olution-phase concentration in the slurries of ash and ash-amended soil. Desorption of benzonitrile from the ash required approximately 60 min to complete, whereas approximately 20 min were required for desorption from the soil. Benzonitrile in the extracts of various sorbents and soil slurry was completely degraded within 500 min. However, the degradation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sh. At 2000 min, only 20% of benzonitrile in ash slurry and only 44% in ash-amended soil slurry were degraded. An acclimation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100 min was observed in extracts and slurries containing the ash.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benzonitrile in the presence of wheat ash was apparently due to sorption of benzonitrile by the ash, slow desorption from the ash, and the increased acclimation perio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 crop-residue-derived ash may increase the persistence of pesticides in agricultural soils.  相似文献   
85.
土壤净化功能的原理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玉成 《四川环境》1994,13(4):60-64
本文通过对土地处理系统的剖析,从土壤去除有机物,悬浮物,氮,磷,汞量重金属,病原散生物,污染空气。以及对酸性沉降物的缓冲等诸方面,讨论了土壤净化功能的原理,概括了土壤净化过程,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作用,为更好地研究,利用和管理土地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土壤的净化功能提供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6.
模拟试验表明,氨基酸厂废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旱坡地紫色土某些生态因子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该废水可以增加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降低土壤失水速率和极限失水率,但也存在氯、盐分的累积,以及铜、锌、锰、铅等重金属元素活性加强等危险,这些结果已从现场调查及采样分析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7.
农业清洁生产工程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工业清洁生产理论移植于农业,通过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提出了农业清洁生产工程的工艺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试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寻找一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8.
基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二册名录,重庆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7种,隶属于47科,71属。根据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重庆有52种49属32科;其中一级5种,二级24种,三级23种,濒危6种,稀有21种,渐危25种。水平分布有三个中心,即大巴山南缘地区、武陵山区、大娄山北缘地区。论文最后提出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9.
针对直接投放CuSO4灭藻易致水体Cu2+局部偏高的事实,以壳聚糖作载体合成缓释性的壳聚糖载铜灭藻剂(Copper-Chitosan Algaecide,CCA),研究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灭藻效应.结果表明,CCA能有效控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其最佳施用时间为蛋白核小球藻的迟缓期,且随着灭藻剂用量增加,灭藻率增大.对于富...  相似文献   
90.
利用碘离子选择电极,以0.1mol/LKNO(3^-)0.01mol/L酒石酸为总离子强度调节荆、Na2SO3为还原保护剂,将加碘食盐中的10(3^-)还原为I^-,在双液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条件下,采用直接电位法和标准曲线法直接测定了溶液中的碘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线性范围10^(-1)~10^(-7)mol/L,检测下限4.6×10^(-8)mol/L,样品具有较好的回收率(98.2%-100.7%),可以用此方法测定食盐中I^-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