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7篇 |
免费 | 1232篇 |
国内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96篇 |
废物处理 | 158篇 |
环保管理 | 300篇 |
综合类 | 2392篇 |
基础理论 | 685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941篇 |
评价与监测 | 225篇 |
社会与环境 | 217篇 |
灾害及防治 | 2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126篇 |
2022年 | 236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184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50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336篇 |
2012年 | 360篇 |
2011年 | 352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254篇 |
2008年 | 255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59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模拟的厌氧消化液为处理对象,通过小试实验,考察不同初始磷浓度CP、Ca/P物质的量比、pH和温度下,碳酸根(CO32-)对磷酸钙沉淀反应回收磷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沉淀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O32-对以磷酸钙沉淀反应去除和回收磷的效率影响较大;CP相同时,CO32-浓度(CCO32-)越大,P的去除率越低,低CP(20 mg/L)时尤为显著;当CCO32-相同时,随着CP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P的去除率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越来越小;增大Ca/P比和pH能提高P的去除率,降低CO32-对磷酸钙沉淀反应的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实际效果,应选择Ca/P比为3.33,pH为9.0作为适宜的反应条件;升高温度对降低CO32-对磷酸钙沉淀反应的抑制作用贡献不大。在CP为60 mg/L,Ca/P比为1.67,pH为9.0,温度为20℃的条件下,当C CO32-为0时,得到的沉淀产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HAP;当C CO32-为30 mmol/L时,得到的沉淀产物为磷酸钙和碳酸合磷灰石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992.
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城郊农业区的金脱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解译2009年的Spot-5卫星遥感图获取了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的DEM图,利用ArcGIS 9.3的水文、空间分析模块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子流域,分析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各子流域出口处采取水样,分析其TN、NH4+-N、NO3--N输出浓度、输出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结构、施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径流氮素污染严重,其TN、NH4+-N输出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春季>夏、秋季,而NO3--N的输出浓度的季节差异较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对NO3--N的输出浓度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林地、水面表现为源作用,水田、旱地、居民地为汇作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对其影响不同,年度尺度上对NO3--N输出影响最大的为旱地,春夏季为林地,秋冬季为旱地.TN、NH4+-N的输出浓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较差,各形态氮素的输出量与纯氮施用量、人口数、养猪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3.
选取生物陶粒、无烟煤、沸石、钢渣和蛭石为基质,按不同的级配方式填充成基质柱,进行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柱净化污水实验.研究表明,粒径分层级配基质对COD的去除率均高于单一粒径基质,其中分层生物陶粒对COD的平均去除率高达72.91%.分层沸石对总氮的净化能力较单一粒径基质有所提高,平均去除率高达91.23%.填充了生物陶粒、沸石和无烟煤的模拟柱对有机物和氮的净化效果和单一基质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填充钢渣和无烟煤的模拟柱出水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但是除从上到下依次填充无烟煤、蛭石和钢渣的基质柱外,其它填充钢渣和无烟煤的模拟柱对磷素的净化能力都低于单一基质.种植植物对净化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针对水质特点选择高效的级配基质,如分层生物陶粒、分层沸石、分层无烟煤以及生物陶粒、沸石和无烟煤组合,在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可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4.
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吸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生物吸附重金属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生物吸附原料、吸附机理、平衡吸附模式和一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生物吸附应用前景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95.
在Anammox-UASB反应器中研究了亚硝氮停供及恢复供给后不同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_I)对Anammox系统脱氮的影响,对Anammox系统停供亚硝氮培养后的污泥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nammox反应器在长期停供亚硝氮培养后,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和Anammox菌都大量增殖,这两种微生物通过协同作用使得部分氨氮得以去除,NH_4~+-N最大去除速率可达68.77 mg·L~(-1)·d~(-1),出水p H低于进水.反应器恢复亚硝氮供给后,脱氮效果快速恢复.Anammox反应器中存在的氨氮\"超量去除\"现象是由氨氧化菌作用引起的,氨氧化菌活性易受亚硝氮浓度抑制.氨氮\"超量去除\"量占氨氮总去除量的百分比与R_I呈负相关关系.当R_I为0.17时,氨氮\"超量去除\"量占氨氮总去除量的百分比高达68.83%;当R_I增加到1.30∶1后,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以柠檬酸作为Fe(Ⅱ)的螯合剂,引入模拟太阳光强化Fe(Ⅱ)/柠檬酸/螯合物活化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罗红霉素,探讨了该体系对罗红霉素的降解效果、影响因素、活性物种的贡献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太阳光/Fe(Ⅱ)/柠檬酸/PS体系能有效降解罗红霉素,在Fe(Ⅱ)浓度为0.25 mmol·L−1,PS为4 mmol·L−1,Fe(Ⅱ)/柠檬酸物质的量比为1∶2,反应60 min时,罗红霉素的去除率可达到92%以上。淬灭实验表明,·OH是反应体系的主要活性物种,其对罗红霉素降解的贡献为78.3%—86.4%,而${rm{SO}}_4^{cdot -} $ 的作用相对较弱,其贡献仅为7.3%—12.5%。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鉴别出8种罗红霉素的降解产物,它们主要是由罗红霉素的肟侧链断裂(—C4H8O2)、脱克拉定糖(—C8H14O3)和脱羟胺(—NH2OH)形成的,其中DP679(C33H63O12N2)和DP749(C37H69O13N2)是最主要的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将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技术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检测技术联用,结合优化的碱性法消解前处理技术,建立了碱性法消解-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PT-GC-AFS)联用技术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烷基汞含量的方法,能够在一次分析中同时获得样品中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含量.本文分别用酸性法和碱性法处理了沉积物标准样品ERM-CC580、沉积物实际样品和土壤实际样品,重点比较了本方法提出的碱性法消解和使用率较高的酸性法消解两种前处理方式.采用本方法处理实际样品进行了色谱分离研究,对低浓度的实际土壤样品进行了检出限实验,用3种不同浓度的沉积物和3种不同浓度的土壤样品验证了精密度,对沉积物标准参考物质ERM-CC580进行了测定,并用两种实际土壤样品和两种实际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率试验.实验表明,碱性法消解精密度和准确度优于酸性法消解,且步骤少、耗时短,使用的试剂种类少、毒性小,方法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分析测试实验室大量土壤/沉积物样品的烷基汞测定.采用碱性法消解土壤/沉积物样品,目标物实现完全分离,甲基汞、乙基汞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1.0000,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2 μg·kg-1、0.10 μg·kg-1(取样量为0.50 g),样品分析甲基汞、乙基汞的RSD范围分别为1.0%-4.7%、2.5%-6.0%,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5.1%-109%、90.3%-96.3%. 相似文献
998.
999.
人工湿地小试系统藻类去除效果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夏季在水力负荷为800mm/d间歇式进水条件下,研究了人工湿地不同工艺流程的8套小试系统SSP(system of small plot)内部水流方向上藻类去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小试系统中,藻类生物量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少,除藻率在出水处均达到最大值。藻类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水流方向的前几层,而系统其他层对藻类只有微弱的去除效果。由下行池与上行池构成的湿地系统中,去藻是上、下行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推流床或塘处理系统参与的湿地系统中,它们对藻类的去除均有一定的作用。去藻作用主要是基质的拦截,不同的水流方向、植物和微生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湿地对藻类的去除率在夏季一般都能达到90%以上,证明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除藻生态-生物方法,对除藻要求比较高水体的湿地构建及工艺流程的设计、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净化转化效果及其耐久性,与催化剂涂层的涂覆量以及涂层和载体的结合强度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几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浆料固体含量、涂层涂覆量以及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时,30%为最佳的固体含量;在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浆料的固体含量可以提高至35%。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涂层涂覆量,而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浆料球磨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无法涂覆。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催化剂涂层的结合强度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