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构建和使用导则,将780个有机化合物,以4:1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624个化合物)和验证集(156个化合物),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构建了一个包含12个描述符的有机化合物鱼类生物富集因子(BCF)的QSAR模型。QSAR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ad j=0.809,去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2LOO=0.803,外部验证系数Q2EXT=0.732,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采用欧几里德距离方法表征模型应用域,通过威廉姆斯图分析模型离群点,并对模型进行机理解释。所构建的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应用域内有机化学品的生物富集因子。  相似文献   
12.
居民住户用电消费的回弹效应对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但从居民住户微观调查视角对用电回弹效应进行分析并剖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少见。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1969个居民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测算中国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法探讨影响回弹效应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国居民用电消费存在回弹效应(43.51%),表明当用电效率提高时,预期节电量的43.51%将被用电成本降低导致额外增加的电量消费所抵消;②人均收入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具有显著作用,收入水平与回弹效应呈现倒V型趋势;③性别差异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存在显著影响,男性消费者的回弹效应明显高于女性。鉴于上述结论,政府在制定居民节能政策时需要重视电力消费的回弹效应,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和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13.
滨海石化项目环境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对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运用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法建立滨海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结合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的修改与完善,运用线性加权组合法对评估体系中指标权重的赋值,并计算滨海石化项目的环境风险等级,确定项目的风险强弱.实例分析表明环境风险管理在环境风险的产生和预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结合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及风险源的产生和影响,能降低环境风险及事故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标极大化、负向指标极小化、适中指标平均化的标准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各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测算. 研究表明:①从资源环境绩效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可分为“双高”超载型、农业型、“双低”超载型、资源型四大类. ②占中原经济区城市总数2/5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环境保护而成为经济区环境问题高发、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集中区域. ③在对4个Ⅰ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设定均衡权重情况下,15个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10个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居末位,表明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应率先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域实现突破. 所构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庆油田景观生态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景观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景观生态规划目标和原则,综合考虑油田生产设施用地、城镇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因素,制定以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强度和布局调整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规划措施,旨在维护油田景观生态格局在区域背景下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和健康,强化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的功能,实现油田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以壳聚糖为基体,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制备了水不溶性交联壳聚糖,然后以Fe^2+-H2O2为引发剂,将丙烯腈单体接枝到CCTS分子骨架上,经皂化制得了水溶性接枝羧基壳聚糖聚合物。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生物滴滤池因接触时间短而导致出水不达标的问题,采用3种容重(80、100、120 kg· m-3)的矿物棉作为滤池填料,考察了填料孔隙率对保水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容重填料的生物滴滤池去除污染物的效能,探究了填料孔隙率对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矿物棉载体的吸水、保水性能随其孔隙率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耦合社会-经济因子探究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未来变化趋势,可为优化水环境规划和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经济增长预测法、工业点源传统统计法、人口趋势灰色模型预测法和排污系数法分别计算了2020-2025年该区域28个县(市、区)的工业GDP值,工业点源废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负荷(COD、NH3-N、TN、TP),农村与城镇人口及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并利用ArcGIS技术探究了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染源主要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20-2025年,工业GDP值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预计到2025年,流域工业GDP值将增加至2.52×1012元,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至0.64×108 t。工业点源主要污染负荷表现为COD>NH3-N>TN>TP。沱江流域总人口数与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城镇人口与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村人口与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呈逐年减少趋势,且城镇人口及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增加量大于农村人口及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减少量。城镇、农村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表现为COD>NH3-N>TN>TP。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染源主要污染负荷在空间上存在高度异质性。2025年,来自工业点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均呈上游较少,中、下游较多的特征;来自城市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均呈中、上游较多,下游较少的特征;来自农村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污染负荷均呈中游较多,上、下游较少的特征。笔者提出耦合社会-经济因子预测流域污染负荷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流域工业点源、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的预测研究中,以期为未来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吡虫啉和啶虫脒是目前使用较广的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它们在环境、食品和人体样品中的普遍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目前关于其对人的神经毒性仍知之甚少.本文以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为模型,采用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吡虫啉和啶虫脒暴露对细胞活力、细胞形态、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α7亚基的mRNA和蛋白表达、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为这2种杀虫剂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依据.实验中,先将SK-N-SH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吡虫啉和啶虫脒24 h,通过测定细胞活力,确定2种杀虫剂的10%抑制浓度(IC10)值.在此基础上,设定3个梯度的低暴露浓度(0.01、0.1和1 mmol· L-1)和溶剂对照,研究吡虫啉和啶虫脒对SK-N-SH细胞其他指标的影响(暴露24 h后).细胞活力、氧化损伤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细胞形态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nAChRs α7亚基的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结果 表明,吡虫啉和啶虫脒的IC10值分别约为1.5 mmol· L-1和2.0 mmol· L-1.1 mmo1·L-1吡虫啉对nAChR α7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显著提高,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显著抑制,并引起细胞显著的氧化应激(P<0.05).0.1 mmol· L-1吡虫啉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显著抑制(P<0.05).1 mmol· L-1啶虫脒对nAChR α7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提高(P<0.05).为进一步揭示吡虫啉的影响,对0.1 mmol· L-1吡虫啉暴露组和溶剂对照组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现吡虫啉暴露对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基因及其他一些重要通路相关基因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证明,吡虫啉和啶虫脒在非致死浓度条件下会对细胞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吡虫啉的影响大于啶虫脒.  相似文献   
20.
法规管理选择分析(RMOA)是欧盟对受关注的化学物质在法定管理方面开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即"一品一策".其能够促使主管部门在决策化学物质的管控法规时尽快达成共识,并有力地支撑欧盟高关注物质路线图(SVHC Road-map)和一体化规管战略(IRS)的实施.RMOA是一项有效的法规管理与选择决策的程序,但我国对于RMOA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介绍了RMOA这项决策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该决策所取得的成果,阐明了其在欧盟化学物质管理中作用与意义.提出了适合中国化学物质法规管理选择分析的方法,以期对我国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