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7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1042篇
安全科学   211篇
废物处理   119篇
环保管理   210篇
综合类   1463篇
基础理论   441篇
污染及防治   832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葛祥  吴健  高松  冯加良  陈俊伟  张舒惟  焦正 《环境科学》2021,42(12):5663-5672
于冬春两季在华东3个典型石化化工集中区设置环境空气观测点,利用PUF大气被动采样技术(PUF-PAS)采集大气中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获得59种SVOCs的浓度,包括25种多环芳烃(PAHs)、24种正构烷烃及10种藿烷,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特征比值法解析PAHs来源.结果表明:①各观测点正构烷烃贡献率最高,其次是PAHs,分别超过60%和30%;②根据各化合物冬春季浓度变化并结合风向进行分析,推测正构烷烃C18、C29 αβ-藿烷和C30αβ-藿烷与石油化工排放有关;③PAHs单体以菲(Phe)、荧蒽(Fla)、萘(Nap)、芴(Flu)和芘(Pyr)为主,合计占比高达90.0%;④主成分分析显示观测点PAHs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和石化工艺排放等,3类来源对PAHs的贡献率分别为56.0%、19.2%和8.6%,基于特征比值法的PAHs来源解析予以了验证.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改良碱化土壤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以龟裂碱土为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1%、2%和4%)与不同木醋液稀释倍数(0、2%)复配对土壤pH、碱化度、全盐、容重、速效磷、有机质、盐分离子、油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施加生物炭和木醋液视为对照(CK).结果表明,2%浒苔生物炭+2%木醋液(V2BC2)改良龟裂碱土的综合效果最佳;在最佳处理条件下:①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体表现为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平均pH、碱化度和全盐含量显著降低,较CK分别降低12.14%、40.63%和42.75%,土壤容重显著减小,较CK减小20.78%;②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能显著降低土壤Na+、Cl-和SO42-含量,较CK分别降低47.17%、45.32%和33.33%,提高土壤K+和Ca2+含量,其他离子含量的差异不显著;③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性,增强土壤酶活性,与CK相比,速效磷提高2.88倍,有机质提高58.76%,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0.92、1.02和2.29倍;④油葵产量在V2BC2处理时最高,为3 546.7 kg-hm-2,较CK增产2 325.3 kg-hm-2.因此,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能进一步提高盐碱土改良效果及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83.
Marine aquaculture in semi-enclosed bay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nutrient cycling in coastal ecosystems. However, the impact of marine aquaculture on the dynamics of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processes (DNRPs) and the fate of reactive nitroge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the rates of DNRPs and the abundances of related functional genes were investigated in aquaculture and non-aquaculture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rine aquacultu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enitrification (DNF) and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 (DNRA) rates and decreased the rate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 as compared with non-aquaculture sites. DNF was the dominant pathway contributing to the total nitrate reduc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nitrate reduc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66.72% at non-aquaculture sites to 78.50% at aquaculture sites. Marine aquaculture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and the abundances of related functional genes, leading to variations in the nitrate reduction rates. Although nitrate removal rates increased in the marine aquaculture area, ammonification rates and the nitrogen retention index in the aquaculture areas were 2.19 and 1.24 times,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at non-aquaculture sites. Net reactive nitrogen retention exceeded nitrogen removal in the aquaculture area, and the retained reactive nitrogen could diffuse with the tidal current to the entire bay, thereby aggravating N pollution in the entire study area.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marine aquaculture is the dominant source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 semi-enclosed bay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nitrogen pollution control in semi-enclosed bays with well-developed marine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84.
85.
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遭受热带气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年际年代际演化特征仍不清晰.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8年的最佳路径数据集、登陆热带气旋名录以及HadlSST数据,探讨近70 a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变化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70 a间,热带气旋生成个数以及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个数略有波动,但超强热带气旋个数生成以及登陆我国的个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大多生成于7、8、9月份,但4月以及11月也存在热带气旋生成并登陆现象.(2)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432个)、南海海域(199个)和东海海域(28个),且主要在我国广东(220个)、海南(153个)、台湾(146个)、福建(47个)登陆.(3)热带气旋生成及登陆我国气旋与全球海表温度具有高度相关性;与西太平洋海温呈正相关,与东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6.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旱作苹果园深层土壤干燥化对果园产量的长远影响,确定果园适宜利用年限,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分析了1965—2009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洛川、半湿润易旱区白水、半干旱区延安、半干旱易旱区静宁等不同降水量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演变和深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并比较了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洛川、白水、延安和静宁果园产量均呈现出“先逐年升高达到最大值,之后随当地降雨量变化而波动性降低”趋势,45 a平均值分别为26.05、23.89、22.29和20.51 t/hm2;1~20 a生果园平均年耗水量均高于同期年降水量,导致果园深层土壤干燥化强烈,洛川1~22 a生、白水1~21 a生、延安1~18 a生、静宁1~16 a生的土壤逐月有效含水量呈明显波动性降低趋势,年均土壤干燥化速率分别为59.6、56.9、63.9和64.9 mm/a,静宁>延安>洛川>白水,此后苹果园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在较低水平上随季节降水变化波动;洛川、白水、延安和静宁苹果园地0~15 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剧烈,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出现时间分别为13 a生、11 a生、7 a生和6 a生,土壤干层逐年加厚,在20 a生时均已超过11 m,21 a生以后3~15 m土层土壤湿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干燥化状态;4个试点果园水分生产力和土壤干燥化效应区域差异显著,果园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年限为20~25 a。  相似文献   
87.
真菌-细菌协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场地试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真菌-细菌微生物制剂对中原油田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小试和中试.第1期场地试验从2004-11-05~2005-03-07,共122 d,柴油、润滑油和石油的TPH降解率分别为61.0%、48.3%和38.3%.中试从2005-05-18~2005-11-03,共历时161 d.人工污染土壤、新鲜型石油污染土壤和陈旧型污染土壤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达到75.0%、46.0%和56.6%,而对照组的降解率分别为15.7%、20.0%和28.0%.分析了修复过程中土壤中石油烃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真菌-细菌微生物制剂对饱和烃、芳烃、沥青胶质及非烃化合物均具有较好地降解能力.分别在修复后的人工污染、新鲜型污染和陈旧型污染地块种植小麦,产量分别为当地正常耕地产量的100%、57.2%和70.3%.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真菌-细菌协同修复石油烃污染耕地的可行性及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1998年-2006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1997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从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096ha/cap增加到2005年底的1.635ha/cap,人均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0.9000ha/cap增加到2005年的1.2742ha/cap,9年间的增幅为41,5%,平均每年为6.1%;通过人均GDP与发展能力的回归分析表明,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反映重庆市经济系统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89.
内电解-Fenton 氧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腈纶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内电解-Fenton 氧化-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腈纶废水.结果表明,在进水Ph 值为3、内电解反应时间2h、H2O2 浓度1500 mg/L、Fe2+浓度600mg/L、Fenton 反应时间2h 的条件下,内电解-Fenton 组合工艺对COD 的去除率为72%,进水COD 从1328mg/L下降到369mg/L,废水BOD5/COD 从0.14 上升到0.33,CN-从8.6mg/L 下降到0.215mg/L,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水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在停留时间20h、缺氧搅拌90min、好氧120min 条件下,COD 去除率为80%,NH4+-N 去除率95%,BOD5 去除率92.6%,CN-去除率90.7%.最终出水COD、BOD5、NH4+-N、CN-、SS 分别为61,9.3,2.55,0.02,13mg/L  相似文献   
90.
参数识别与模型验证是水质模型应用的两个重要步骤。在对模型参数的本质含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集成性和可识别性进行了分析。采用科学哲学的方法,对水质模型验证的必要性和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虽然模型验证必不可少,但也不能证实模型本身就是实际物理和生化过程的反映,因此应充分地意识到“经过验证的”模型在预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