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12篇 |
免费 | 4787篇 |
国内免费 | 292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40篇 |
废物处理 | 1046篇 |
环保管理 | 1781篇 |
综合类 | 35120篇 |
基础理论 | 4056篇 |
环境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8806篇 |
评价与监测 | 1859篇 |
社会与环境 | 569篇 |
灾害及防治 | 8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674篇 |
2021年 | 583篇 |
2020年 | 1040篇 |
2019年 | 2251篇 |
2018年 | 2515篇 |
2017年 | 2603篇 |
2016年 | 2449篇 |
2015年 | 2982篇 |
2014年 | 3553篇 |
2013年 | 3997篇 |
2012年 | 3607篇 |
2011年 | 3390篇 |
2010年 | 2933篇 |
2009年 | 2941篇 |
2008年 | 2677篇 |
2007年 | 2496篇 |
2006年 | 2027篇 |
2005年 | 1510篇 |
2004年 | 1286篇 |
2003年 | 1096篇 |
2002年 | 942篇 |
2001年 | 903篇 |
2000年 | 1052篇 |
1999年 | 986篇 |
1998年 | 740篇 |
1997年 | 689篇 |
1996年 | 701篇 |
1995年 | 632篇 |
1994年 | 428篇 |
1993年 | 348篇 |
1992年 | 365篇 |
1991年 | 323篇 |
1990年 | 262篇 |
1989年 | 224篇 |
1988年 | 157篇 |
1987年 | 80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8篇 |
1983年 | 42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洞庭湖平原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土壤微生物和粘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SMBN)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固定态铵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相对较小,但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 BN 以原有BN为主.标记底物BN的比例红黄泥为0.30%~6.67%;紫潮泥为1.00%~3.47%.微生物同化的标记底物硫铵氮的比例红黄泥为0.15%~20.65%,紫潮泥为2.06%~15.93%;有机无机配施处理(S+15NA)均大于单施化肥(15NA),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6.78%,高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10.78%)也高于紫潮泥15NA处理.粘土矿物对标记底物氮的固定率,红黄泥为2.48%~10.57%,紫潮泥为12.55%~30.04%.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7.14%,低于红黄泥15NA 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21.53%)也低于紫潮泥15NA处理.淹水培养条件下底物硫铵氮的残留率均大于30%,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无机氮的残留率.红黄泥底物氮的残留形态主要为酸解有机氮(>72%),而紫潮泥以酸解有机氮(44.0%~53.2%)和固定态铵(35.2%~37.5%)为主,两种土壤底物氮矿质氮形态残留在10%~20%之间.研究表明土壤对外源无机氮的固定与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施肥方式和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对该过程有重要影响.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强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降低土壤粘土矿物对无机氮的固持.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降低化肥氮损失的同时提高了酸不溶性氮态的残留率,降低了无机氮形态(固定态铵和矿质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102.
东亚春季边界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对2004年4月东亚边界层(距地面.km以下)臭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评估了东亚边界层光化学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东亚春季臭氧呈带状分布,其高值.〔φ(O3)>55×10-9.主要集中在30°N~40°N.受东亚季风气候控制.沿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一线有一强臭氧输送通道.输送通量达3×10-.mol/(m2·s).通过计算边界层O3光化学净生成率可知.光化学影响主要集中在高污染源排放地区.其与水平输送对臭氧影响的分布具有负相关性.说明光化学生成的O3可被输送至下风地区,而不仅限于局地. 相似文献
103.
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污泥农业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对城市污泥进行了堆肥化处理,并采集不同阶段样品,通过顺序浸提法对样品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进行提取,分别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Zn、Cu、Ni、Pb、Cd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Cr和As含量.研究结果发现,与现有国际及我国污泥农用标准比较,所研究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允许的水平.污泥堆肥中Cu、Ni、Cd、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Cu、Ni、Pb、Cd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可氧化态含量也相对较高,除Cd外,经过堆肥化处理后所有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堆肥可以促进污泥中的重金属稳定化,降低土壤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4.
利用玉米浸泡液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液(玉米浸泡液)作为接种液和基质,利用“三合一”膜电极的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试验,采用在线监测电压和废水分析方法对产电功率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进行测定,探讨高COD、高氨氮有机废水产电及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94 d(1个周期)的连续运行(固定外电阻为1 000 Ω),17 d时输出电压达到最大(525.0 mV),稳定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9.6 mW/m2,此时电池相应的电流密度为440.2 mA/m2,内阻约为350 Ω,开路电压619.5 mV;但燃料电池电子利用效率较低(库仑效率为1.6%);1个周期结束时浸泡液的COD去除率达到51.6%,氨氮去除率25.8%.本试验利用玉米浸泡液成功获得电能,同时对浸泡液有效地进行了处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5.
新型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同时处理废气和废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发挥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污染物的能力.本研究依据介质阻挡放电降解废气和废液的原理,设计了一种介质阻挡放电同时处理废液和废气的反应器,并对模拟废气甲苯和染料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过程中对甲苯和染料废水分别单独处理和两者同时处理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苯在单独处理和同染料废水同时处理时都可达到较高的降解效果,两者同时处理时甲苯的降解效率可达88.6%.并且在甲苯降解效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本反应器可以实现对染料废水的同步降解,其中处理50 mg·L-1活性艳蓝60min时,降解率可达95.4%,每小时处理量为35.8 mg.通过同时处理甲苯和染料废水提高了反应器的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6.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时空模式与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综合运用定位监测、野外试验、模型模拟与GIS技术等手段和方法,定量研究了南亚热带地区九龙江流域和五川小流域氮的大气沉降、河流输送(地表径流)、淋失、反硝化和氨挥发等输入输出(源汇)时空模式与机理.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氮"源"以化肥与饲料输入为主(占总输入125.6kg·hm-2的86%).氮"汇"以氨挥发和河流输送为主(占总输出72.9kg·hm-2的82%).氮输入后50%以上进入大气和水环境,14.5%通过河流输送至河口与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为14.9kg·hm-2,其中干沉降占34%,湿沉降占66%,形成1:2的干湿沉降结构;源于化肥施用与畜禽养殖引起的强烈氨挥发,氮沉降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80%),且以铵态氮为主(39%以上).氮的径流输出及河流输送受人为氮输入与水文条件的双重控制,2004年九龙江向厦门海域输送无机氮11.5kg·hm-2,其中90%发生在春夏秋季(同期流量占全年89%);五川小流域总氯径流输出负荷为67.1kg·hm-2,其中85%发生在施肥量大、降雨集中的春夏两季(作物生长期);基流与降雨径流分别贡献25%和75%.总氮淋失负荷为27.5kg·hm-2,占总输入的9%;pH<5的酸性土壤带正电荷导致氮淋失以铵态氮为主(约占40%).九龙江流域反硝化通量为7.7 kg.hm-2,而氮挥发高达42.1kg·hm-2,氨挥发主要来自化肥施用与畜禽养殖(分别贡献50%和39%).减少春夏时期肥料氮的输入(养分管理),有效截留雨季的降雨径流(水文控制)是该流域氮素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活化铁锰结核的除氟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批实验研究接触反应时间、温度、共存阴离子对除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反应时间为48 h时,吸附都将近平衡.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氟离子的吸附.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式都可以较好地描述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热力学分析发现活化铁锰结核对氟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当其他阴离子存在时,会对吸附造成不利影响.柱实验结果表明,活化铁锰结核动态除氟效果很好,性能稳定,机械强度高,易洗脱再生,且洗脱再生后饱和吸附量明显增大.出水中铁、锰含量不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用Thomas模型分析,得到的平均饱和吸附量可达1.340 mg/g.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经FeCl3活化的铁锰结核表面附着大量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这些铁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对水中氟离子的去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 mg·kg-1和0.001-8.51 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 mg·kg-1和0.068 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 mg·kg-1和0.007-6.83 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 mg·kg-1和0.294 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莱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109.
沂河4条支流浮游植物多样性季节动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沂河4条支流水体浮游植物展开调查. 结果表明:东汶河、蒙河、涑河和柳青河内检测到的浮游植物分别为75,67,70和80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密度季节变化明显. 东汶河、蒙河、涑河和柳青河水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97~3.96,3.05~3.35,2.86~4.02和1.74~2.89;Margalef指数分别为2.92~4.42,2.44~4.03,3.07~5.38和1.23~2.76;Pielou指数分别为0.78~0.92,0.71~0.94,0.73~0.89和0.48~0.90. 4条支流的细胞密度分别为1.54×107~5.69×107,0.28×107~12.64×107,0.97×107~3.19×107和4.17×107~9.96×107 L-1. 综合水质评价结果:东汶河和蒙河为β-中污型—寡污型,涑河为β-中污型—清洁型,柳青河为α-中污型—β-中污型. 水质从优至劣排序为涑河>东汶河>蒙河>柳青河. 东汶河和涑河为温度制约型,蒙河和柳青河为温度和营养盐制约型.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