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2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937篇
安全科学   345篇
废物处理   129篇
环保管理   247篇
综合类   1925篇
基础理论   389篇
污染及防治   588篇
评价与监测   130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14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辛俜 《环境保护》2005,(12):54-58
2005年11月13日13时.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无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公安消防部门迅速出动.于14日凌晨4时把明火扑灭。可始料不及的是.这次扑救所用的5000吨消防用水.竟然裹挟着爆炸中泄漏的近100吨的苯类物质。绕过污水处理系统而流入市政管线,在与热电厂排水合流后直接进入松花江.酿成了一起重大的水污染事故!一场保卫国家环境安全的战役就此拉开序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82.
2006~2007年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统计分析了2006~2007年我国发生的17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铁路、船舶运输事故.从运输工具、事故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省份、月份、在一天中所处时刻、事故导致的后果6个方面,研究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经统计分析,道路运输事故是危化品运输事故的主要形式,船舶运输事故对水系污染严重;危化品运输事故中涉及易燃液体的事故最多,毒害品引发的事故危害最大;江苏、浙江、广东为事故发生率最高的省份;每年7~10月及春节前后是事故高发的月份;凌晨零时到六时是一天中事故发生率最高的时段.笔者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防范事故发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3.
采用2种方法测定了万宁、江津和敦煌3种典型环境气候条件下的SO2含量,探索了3种典型环境气候条件下SOz含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对2种方法所测定的SO2数据的对比研究,得到2种测定方法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984.
为解决工程裸露边坡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防护工程中引入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并介绍其主要功能特点和详细实施过程,结合河南燕山水库植被护坡工程实施后植物生长、浅层防护和水土保持的监测结果,对该技术进行了全面评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在经济、植被生长适应性、抗冲刷性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效果和优势,能较快地恢复边坡原有生态效果。该技术在类似边坡的处理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85.
986.
987.
988.
水资源支撑能力即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某一区域水资源对区域发展总体目标的支撑限度.该文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长清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拟定出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三个区域发展方案,即:(1)水资源投资控制;(2)工业增长速度控制;(3)污水回用率控制.仿真结果分析表明,以方案(3)的适用性较好,在水资源投资不断增加,投资比例趋于合理的情况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将由2002年的0.98提高天2010年的1.0.  相似文献   
989.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fluoride (F) on four clay minerals (kaolinite, montmorillonite, chlorite, and illite) under different F concentrations and reaction times by probing their fluoride superficial layer binding energies and element compositions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t high F concentrations (C 0 = 5–1000 mg·L−1), the amount of F adsorbed (Q F), amount of hydroxide released by clay minerals, solution F concentration, and the pH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C 0. The increases are remarkable at C 0>50 mg·L−1. The QF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y continuously modifying the pH level. At C 0<5–100 mg·L−1, clay minerals adsorb H+ to protonate aluminum-bound surface-active hydroxyl sites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s and induce F binding. As the C 0 increases, F, along with other cations, is adsorbed to form a quasi-cryolite structure. At C 0>100 mg·L−1, new minerals precipitate and the product depends on the critical Al3+ concentration. At [Al3+]>10−11.94 mol·L−1, cryolite forms, while at [Al3+]<10−11.94 mol·L−1, AlF3 is formed. At low C 0 (0.3–1.5 mg·L−1), proton transfer occurs, and the F adsorp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clay minerals increase with time.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