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4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重点比较了不同氮磷失衡条件下膨胀污泥性能及群落结构(含膨胀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以膨胀污泥为接种污泥(A/O工艺),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单独限氮(RN)组的沉降性能可恢复到SVI<150 mL·g-1,单独限磷(RP)组SVI指数呈现相对较弱的改善趋势;正常C/N/P(100:5:1)条件的R0会导致污泥SVI指数最高(SVI=1496 mL·g-1),其次为同时限制氮磷组(RNP).正常营养条件下膨胀污泥脂多糖相对含量(LPS/MLVSS)与沉降性能SVI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r=-0.625,P<0.05);营养限制条件下污泥(膨胀期)LPS对生物量的指示性更为准确.Thiothrix为4组反应器中主导膨胀菌,PCoA的结果显示Ⅱ、Ⅲ阶段中存在氮限制的组(RNP、RN)群落迁移变化较大,RDA结果显示Thiothrix与污泥沉降性能及比耗氧速率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2.
采用批式实验,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基质,研究投加不同浓度稀土Ce3+对稳定驯化和长期贮存的厌氧颗粒污泥消化产VFA的影响.结果表明,Ce3+浓度<1 mg/L时可降低消化过程中的VFA浓度,促进丁酸向乙酸的转化以及乙酸转化为甲烷;Ce3+浓度为1~10 mg/L时则抑制细菌活性,不利于乙酸和丁酸的降解.稀土Ce的投加对以葡萄糖为基质的厌氧颗粒污泥消化产VFA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影响较小,厌氧消化前期和中期VFA产物主要为丁酸和乙酸,两者含量之和约为96%,丙酸含量<3%.以乙酸钠为唯一基质厌氧消化时,0.05 mg/L Ce3+的投加对乙酸钠降解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可提高反应速率和去除率.污泥经过长期贮存活性降低,但含稀土Ce的厌氧颗粒污泥活性高于不含稀土的污泥,利用含稀土Ce的污泥有利于反应器再启动.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制备了自然光照条件下能有效降解异噻唑啉酮模拟废水(主要成分MI和CMI)的锐钛矿型TiO2光催化剂,并通过电镜分析(TEM、HRTEM)和XRD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优化了光催化处理异噻唑啉酮模拟废水的反应条件,并分析了异噻唑啉酮的降解产物情况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合成的锐钛矿型TiO2主要暴露面为{101}面,具有较好的异噻唑啉酮去除效果.在500 W氙灯照射下,12~53 mg·L-1异噻唑啉酮模拟废水在催化剂投加量为677 mg·L-1的条件下反应4 h,异噻唑啉酮去除率可以达到97%~100%;当异噻唑啉酮模拟废水浓度升高为141 mg·L-1时,其去除率为77%~80%,最佳反应时间4 h.对异噻唑啉酮降解产物的分析显示,在光催化反应结束时,MI为主要的残留物质,CMI脱氯转化为氯离子和MI,并发现未知有机产物.  相似文献   
44.
两种释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续  许柯  耿金菊  任洪强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1):1984-1990
应用固定化技术制备了包埋淀粉的聚乙烯醇(PVA)释碳材料和海藻酸钠(SA)释碳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物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二者的释碳性能以及作为碳源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VA释碳材料中淀粉混合较好,释碳过程满足二级动力学方程,单位质量材料释放的饱和COD达到99.60mg/(g·L).在温度为18~22℃,pH7.2~8.0,硝态氮浓度为35mg/L的条件下,PVA释碳材料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8.5g/(m3·d),SA释碳材料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5.5g/(m3·d),在稳定运行15d后,出水硝态氮浓度逐渐升高,脱氮效果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采用普通陶粒、普通陶粒外加静态磁场(50 mT)和磁性陶粒(2.5 mT和5 mT)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磁场强化下曝气生物滤池的硝化反硝化效果,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分析了磁场强化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氨氮浓度增加,磁场强化下曝气生物滤池硝化反硝化效果显著高于普通陶粒曝气生物滤池.当氨氮浓度提高到400 mg·L-1时,磁场强化曝气生物滤池(磁性陶粒和外加静态磁场)的氨氮去除率大于97%,高于普通陶粒曝气生物滤池的氨氮去除率(88%);磁场强度为2.5 mT的磁性陶粒曝气生物滤池的总氮去除率达到67%,显著高于其他3个曝气生物滤池(p<0.05)(分别为55%、54%和55%).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2.5 mT磁场强度的磁性陶粒上生物膜的硝化反硝化酶活性和功能基因丰度大幅提高,硝化反硝化细菌的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6.
电解氧化-AF-MBBR处理维生素C生产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解氧化和厌氧生物滤池-好氧移动床生物膜(AF-MBBR)一体化反应器组合工艺对维生素C生产企业的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电解氧化预处理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优化的运行条件为:pH值为4、电流密度50mA/cm2、极板间距25mm、电解时间15min.此时出水TOC降为97.6~123.2mg/L、色度降为135~155倍、BOD5/COD从不足0.1提高到0.24左右.出水进入AF-MBBR一体化反应器处理,出水平均TOC、色度和氨氮可分别降至57.18mg/L、60倍和2.55mg/L,基本达到发酵制药行业排放标准(GB 21903-2008),表明该工艺用于维生素C废水的深度降碳脱色处理具备可行性.一体化反应器的最佳HRT为10h.当进水中添加100mg/L的葡萄糖后,反应器脱氮效果得到较大改善,TN平均去除率可达78.1%,这表明葡萄糖适宜作为维C废水深度处理时的反硝化碳源.紫外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发色基团为羰基,电解氧化和生化处理均能破坏其双键结构,从而获得较好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47.
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出高活性的生物相是使其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对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温(35 ±1 ℃) 条件下,当进水SO2-4 小于1600mg/L、COD/SO2-4大于3 时,控制反应器污泥负荷大于0.3kgsO2-4/kg Vss·d 、水力负荷为0.2m3/m2·h 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48.
正2013年过去了,但中国很多严重的环保事件却还留在人们的心头,比如: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霆、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某些国有大企业长期污染土壤水体、多地自来水供应由于污染事故中断等等。虽然,"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已经减缓"是业内共识,但我国的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9.
EGSB-CAAS工艺处理茶多酚废水的工业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EGSB-CAAS”工艺处理茶多酚废水的工业化研究表明,当进水COD为36960-43182mg/L、SS为6562-10904mg/L时,经混凝气浮预处理后,采用“EGSB-CAAS”工艺进行处理,系统COD和SS去除率达99%以上,出水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0.
采用静态式致毒法进行了化学污染物对氯硝基苯(p-chloronitrobenzene,P-NCB)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的急性毒性试验,旨在确定水环境中低质量浓度对氯硝基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为水质监测指标的完善和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当锦鲤暴露于对氯硝基苯试液中96h,24h100%死亡质量浓度(24hLC100)和96h无死亡质量浓度(96hLC0)分别为40mg·L-1和5mg·L-1,此时测得试液中COD值分别为29.77mg·L-1和28.24mg·L-1。在25~27℃下,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30.83、28.84、23.60、22.13mg·L-1。该研究结果表明,对氯硝基苯属于高毒物质,水环境中对氯硝基苯质量浓度与TOC(total organic carbon)成正相关,但其对常规水质监测指标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贡献很小,COD不能反映水环境中低质量浓度有机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