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93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利用遥感监测手段结合现场抽样实测数据,开展桂北地区漓江上游流域沟-塘系统水环境状况调查。遥感共解译沟塘水体2 721处,其中疑似已污染坑塘720处,潜在污染坑塘1 350处,造成水体污染的潜在污染源1 361个,主要为农村聚居地面源污染、厂矿及城镇居民区三类。根据遥感结果选取典型污染区大河乡沟塘中水质进行现场采样监测,测定结果表明:选取的8个沟塘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COD、磷及氮,与遥感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2.
厌氧消化是实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实现形式是产生生物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生物沼气可以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甲烷古菌位于厌氧发酵链末端,是生物沼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直接生产者.在厌氧消化系统中,产甲烷古菌与发酵链前端微生物以及各种天然和人工电子传递体存在着活跃的电子互营过程,对于维持厌氧消化系统的稳定性和改善生物沼气的生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报道的在强化厌氧消化过程中常用的铁基与碳基电子传递体与产甲烷古菌的相互作用机制,着重介绍两类电子传递体通过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或物理性质与产甲烷古菌细胞膜上的氢酶和细胞色素c进行电子互营的微观作用机理,分析两类电子传递体通过参与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与产甲烷古菌能量代谢可能存在的耦合机制,其中乙酸型产甲烷古菌基于电子歧化传递在进行胞外三价铁呼吸过程中存储能量,从而增强产甲烷代谢,改变了目前对甲烷生成的生化和生态学理解,极大推进了产甲烷古菌与胞外电子传递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产甲烷古菌胞外电子传递路径的不清晰和其细胞膜上蛋白功能的不确定是制约产甲烷古菌与电子传递体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利用快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3.
以海泡石为载体的双金属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活性艳蓝为目标污染物,以改性海泡石为载体,以Fe(NO3)3浓度、MnSO4浓度、尿素浓度、水浴温度、煅烧温度与煅烧时间为影响因素,优化了均匀沉淀法制备双金属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工艺条件,并利用SEM、XRD、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铁离子浓度的增大,所制得催化剂金属离子活性越高.少量的锰掺杂可抑制Fe2O3粒径的增长,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尿素浓度增大,使得晶粒的生成速率愈快,有利于生成细小、均匀的金属颗粒.利用Box-Behnken实验得出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硝酸铁浓度为0.18 mol.L-1,硫酸锰浓度为0.05 mol.L-1,尿素的浓度为1.0 mol.L-1,海泡石的投加量为40 g.L-1,水浴温度为100℃,煅烧温度为370℃,煅烧时间为3 h.SEM表明本实验所采用的海泡石为α型海泡石,可作为良好的催化剂载体;在催化剂制得后,FTIR图谱显示海泡石的纯度得到提高,并出现了Fe-O的吸收峰.XRD图谱表明,在催化剂表面铁离子主要以α-Fe2O3和γ-Fe2O3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74.
以直接耐晒黑为目标污染物,以FeSO4浓度、KBH4浓度和改性海泡石的投加量为影响因素,应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试验,优化了以改性海泡石为载体的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在所选的试验范围内,FeSO4浓度和KBH4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有显著影响,对其去除直接耐晒黑性能的影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且FeSO4浓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改性海泡石的投加量和KBH4浓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改性海泡石负载纳米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0.13 mol·L-1的FeSO4溶液50 mL,0.18 mol·L-1的KBH4溶液50mL,改性海泡石的投加量为2.86 g.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纳米铁材料,其XRD谱图在2θ =44.7°处出现了Fe0的特征衍射吸收峰;对直接耐晒黑处理3h后,直接耐晒黑的去除率可达98.9%,比仅采用改性海泡石的去除率提高了35.7%.  相似文献   
175.
餐饮行业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但人们对其实际存在状况、活动水平及排放量的了解有限.以菏泽市为例,采用逐户摸排的方式获得辖区内餐饮单位的基本状况,最终建立餐饮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①菏泽市餐饮单位共9 259家,其中大型、中型、小型餐饮单位占比分别为4%、14%和82%,其分布与人口聚居及流动相关,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区域空气质量时应考虑这些因素.②餐饮单位的员工人数和餐位数均与表征单位规模的基准灶头数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员工人数与基准灶头数的线性方程为y=2.5x1.3(R2为0.93),餐位数与基准灶头数的线性方程为y=23.0x1.5(R2为0.98),其丰富了表征餐饮单位规模的手段.③在全部被调查的餐饮单位中,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的仅占45%,大型、中型、小型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的占比分别为64%、59%、41%,其相应的油烟净化率算术平均值分别为52.8%、49.1%、32.1%,表明餐饮单位规模越大越重视油烟的净化.④菏泽市餐饮行业污染主要来自于油烟排放及燃料使用2个部分,其中,SO2、NOx、NH3和CO主要来源于燃料使用,而PM10、PM2.5、VOCs(挥发性有机物)、BC(黑碳)、OC(有机碳)则来源于燃料使用和油烟排放,并且油烟排放的贡献较高.⑤餐饮行业的能源结构中气体燃料占比(76%)较大,液体燃料、煤、生物质占比分别为6%、11%、7%,电能占比不足1%.研究显示,餐饮油烟排放控制的重点在于油烟净化设备的普及、能力维护及运行保障,因此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76.
为提高病死猪厌氧发酵甲烷转化率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实现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方向转变,选择温度和接种比例2个关键因素进行厌氧发酵试验。温度选择35℃和55℃,接种比例按照接种物与底物的挥发性固体质量比分别确定为0∶10、1∶9、2∶8、3∶7、4∶6、5∶5、6∶4、7∶3、8∶2、9∶1、10∶0,采用序批式发酵。研究发现,发酵试验至不同水平,试验都进入停止产气期,此时测定发酵液相代谢产物成分,以优化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病死猪厌氧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物与底物的挥发性固体质量比为5∶5,温度为35℃,该最佳工艺条件下挥发性固体甲烷产率为271 m L/g,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为63.4%。  相似文献   
177.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高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82MnA钢线材的生产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78.
电化学方法治理废水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叙述了近几年来电化学方法治理废水污染的一些进展,尤其是在难生化的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氧化解和卤代烃的脱及电渗析和重金属回收等方面的工作,研究进展说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及电化学方法与其它技术的组合衍生,提高了电化学方法的治理废水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9.
防止水质污染的根本对策,是制订严格的法律与标准,以便在法治基础上强化监督管理。本文通过对日本濑户内海周围地方废水排放标准的介绍,试就如何制定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专门标准,提出一些看法。一、濑户内海水质保护的有关标准日本濑户内海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污染严重。为此,日本在1973年制定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法》,引入了总量管理制度。濑户  相似文献   
180.
广州市酸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叙述了广州小珠江三角洲范围历年来酸雨分布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表明,春季降水酸性最强,认为是局地源污染与外地源输送叠加的结果。酸性降水中起主要作用的阴离子是SO_4~(2-)和NO_3~-。尤以前者更为主要,NO_3~-的作用显著大于西南地区和上海地区;是美国的0.5倍。SO_4~(2-)/NO_3~-值低于西南地区2倍以上。广州市大气中H_2O_2及O_3浓度较高,光化学反应活跃。春季冷空气南下形成静止锋,有利于酸雨的形成。广州的酸雨已进入世界最强范围,与西欧、北美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