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5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引黄济青工程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大量的黄河淤泥沉积,却危害了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分析黄河淤泥的化学成分、颗粒组成、塑性指数,对沉淀池堆场的淤泥和黄河河床的淤泥进行比较和筛选,最后进行了成型和煅烧,试验结果表明:2号堆场的黄河淤泥完全可以替代粘土作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其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要求,每年可节约土地约13.3公顷.  相似文献   
122.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交换、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永定河两岸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的影响,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利用影像图差值比较法、皮尔逊相关系数、残差分析等方法对永定河生态补水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永定河两岸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度变化呈现优化趋势,改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区域面积。(3)植被覆盖度与年气温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17,与年降水量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15。植被覆盖度总体上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但具有显著性(P<0.05)的面积分别仅占23.03%和16.26%。(4)生态补水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而在生态补水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逐渐向好,发挥正面影响的面积占比63.04%。2014—2020年期间人类活动变化的趋势向促进植被覆盖度增长的方向发展。(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覆盖度改善和轻改善区域相对贡献在60%以上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6.98%和68.09%,人类活动对于植被覆...  相似文献   
123.
长江流域中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深入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揭示区域环境变迁,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中上游作为研究区,基于1998~2015年SPOT-VEGETATION NDVI年度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运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8~2015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年均NDVI在时间上由1998年0.67增长至2015年0.75,年均增长率为0.57%。(2)植被NDVI在空间上的改善区域(48.58%)明显大于退化区域(11.1%),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区。(3)植被NDVI在海拔500~1 000、1 000~1 500 m及坡度8°~15°、15°~25°区域改善趋势最大,在5 000 m和坡度0°~5°区域退化趋势最大;坡向对植被NDVI变化影响不显著。(4)18年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NDVI变化可能是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能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进而筑牢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4.
通过中试实验研究了钢铁废水再生过程中pH变化对微滤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pH的升高增加了微滤膜对UV254、Ca2+和总铁的去除,同时引起了有机物以及无机沉淀物在膜面的吸附。铁锰无机沉淀物在膜面的吸附和对膜孔的堵塞是引起膜污染的主要因素。降低pH有助于控制无机沉淀在膜面和膜孔内的形成,抑制膜污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5.
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生态环境效应受到广泛关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纳米材料和另一类新污染物——耐药细菌及其基因充分接触和相互作用,但对纳米材料如何影响耐药细菌的研究却十分有限。该研究考察了4种纳米氧化物(n Ti O2、n Cu O、n Zn O和n Al2O3)对污水中耐四环素屎肠球菌的耐受抗生素能力的影响,并探索了纳米氧化物浓度、粒径和赋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所有纳米氧化物均造成耐四环素屎肠球菌EC50(四环素的耐受能力)显著下降,其中n Ti O2(100 mg/L)、n Cu O(100 mg/L)对耐四环素屎肠球菌耐药能力的影响较大,使EC50下降44.1%和41.6%,而n Zn O(10 mg/L)、n Al2O3(10 mg/L)使EC50下降较小(36.9%和24.8%);纳米氧化物浓度越高,颗粒粒径越大,在污水中赋存时间越长,对耐四环...  相似文献   
126.
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境内,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宝志来此建庵讲经而得名。宝华山森林茂密,整个山区地形封闭,水、热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绿化覆盖率在92%以上,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地带性植物保护较好,主要有:青冈栎、苦槠、冬青、紫楠等植物,其中椴树、三叶槭、毛竹、油桐历史最为悠久。维管束植物有124科、352属、529种,种子植物的种类为欧洲种子植物种类的四分之一。另有千年古树近百株,其中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栽下的6棵御道松最为有名。1981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相似文献   
127.
总结了各种金属材料在中国不同环境下的长期大气腐蚀试验结果,环境中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工业性、海洋性、干燥环境及湿热环境等各种典型环境。材料中包括了常用的碳钢及耐候钢、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分析了环境对各种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的影响,对润湿时间、二氧化硫、酸雨及盐粒子的污染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8.
高效高精度模拟面源污染输移过程,掌握面源污染的输移规律,是研究面源污染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管理和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全面耦合二维水文水动力及污染物输移过程的数值模型,采用二阶Godunov格式的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利用GPU加速技术提高计算效率。结果表明:在理想条件下,数值解与解析解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对不同面积和精度的城市地表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输移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的输移规律符合实际的物理过程,模拟总时长为7200 s,城市地表面源污染模拟结果只需186 s;农业面源污染模拟结果只需1169 s,计算效率有显著提升。综上所述,GAST模型对不同下垫面面源污染可实现高精度模拟,且模拟效率有显著提升,为今后面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9.
合成聚合物的广泛使用和持久性污染使得微塑料(<5mm)成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污染物,污水的大量排放是淡水和海洋环境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污水处理厂也成为微塑料进入淡水与海洋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系统调研,追溯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来源,综述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迁移和污染特征的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特征和去除效果的差异性,为开展国内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污染研究与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并展望未来污水处理厂工艺的发展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0.
通过水旱作物轮换种植,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与变迁规律,去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