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91.
黄海硅的分布与收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2年在黄海的综合调查,对黄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溶解硅和生物硅的含量和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建立了黄海硅收支与循环的模型.结果表明,黄海水体溶解硅和生物硅在秋季均高于春季,生物硅占活性硅的22%,陆源输入、初级生产和底界面扩散对硅的含量和分布的影响较为突出.收支表明,底界面扩散是黄海水体溶解硅的主要来源,占外部输入的48%,其次是东海的输入,占32%,河流贡献为9%,地下水贡献为6%,地表径流(非河流部分)贡献为3%,渤海贡献为1.5%,大气仅贡献0.5%;黄海水体溶解硅的支出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吸收与随后的沉积埋藏和向东海的输出,其比例分别为72%和27%,黄海向渤海输出比例仅为1.0%;黄海沉积物是水体溶解硅的源,同时黄海体系还具有潜在汇的特性;黄海硅的净埋藏量约为55×109mol/a,占当年生物硅总量的7.2%,高于全球海洋的平均比值(3%),是外部输入硅总量的47%.本研究量化了黄海硅循环的主要过程,初步揭示了硅的源-汇特征以及陆地输入对近海硅收支与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2.
基于在黄渤海的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结合历史数据构建了黄渤海DIN和DIP的收支模型,并分析了陆源输入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渤海DIN和DIP的含量受季节、河流输入和沉积物界面扩散作用的影响,具有秋季高于春季和近岸高于离岸的时空分布特征.收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底界面扩散是黄渤海水体DIN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气、周边河流、地下水和东海的输入;黄渤海水体DIN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反硝化.黄渤海水体DIP的来源主要是磷酸盐吸附解吸,占91%,底界面扩散和大气输入为其次,河流和地下水的输入贡献较小.DIP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向东海的输出.黄渤海每年有11Gmol的氮在水体积累,并导致其浓度提高约0.6μmol/(L·a).近些年来陆地向黄渤海输入氮的持续增加,加剧了氮营养盐的积累,导致非硅藻类浮游植物比例以及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显著增加,同时还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磷的埋藏量以及加剧了磷限制的趋势,并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3.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本课题组1997~2002年野外渔获物调查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濒危系数、遗传损失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长江上游16种特有鱼类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达到一级急切保护的有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鲈鲤(Percocypris pingi)2种;达到二级急切保护的有宜宾鲴(Xenocypris fangi)、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及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4种;达到三级急切保护的有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a)、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华鲮(Sinilabeo rendahli)、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及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9种;尚未达到急切保护,即处于四级保护的为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  相似文献   
194.
2022年4月11日—4月25日期间,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对景谷县城区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和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县城空气自动站监测PM2.5质量浓度研究了该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结果显示,景谷县春季细颗粒物成分主要为钾离子、硫酸盐、元素碳、硝酸盐、有机碳、氯离子;主要污染源为燃煤源、机动车尾气源、工业工艺源。监测期间捕捉到5个短时污染天气时段,此时燃煤源常为主要污染源;燃煤源占比峰值多出现在14:00—16:00,机动车尾气源白天占比高于夜间,工业工艺源占比峰值多出现在21:00—次日9:00。景谷县城区工业工艺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占比随PM2.5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大,餐饮源占比随PM2.5质量浓度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5.
矿化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剩余污泥发酵系统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矿化垃圾的方法,探究了矿化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3g/g TSS(总悬浮固体)剂量以内的矿化垃圾能显著提高WAS的水解、酸化过程,且矿化垃圾的最佳投加量为1/3g/g TSS,在此条件下,试验组SCOD/TCOD以及最大产酸量(183.45mg COD/g VSS,发酵时间为6d)均高于空白组(79.45mg COD/g VSS,发酵时间为10d).机理研究表明,矿化垃圾能够促进污泥的溶解、蛋白质和多糖的水解以及氨基酸和葡萄糖的酸化.在投加矿化垃圾的反应体系中与水解、酸化有关酶的活性也均高于空白试验组,进一步证实了矿化垃圾能够强化污泥厌氧发酵的水解酸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6.
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氨氮废水过程中气态脱氮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密闭的间歇式反应器对高质量浓度氨氮废水在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物脱氮过程中产生的3种氮氧化物气体(NO,NO2和N2O)进行跟踪测试.结果表明,在由反应器排出的气体中,ρ(NO2)不高于实验室背景值,在脱氮产物中可忽略不计,而ρ(NO)和ρ(N2O)要高于背景值10倍以上.对于该脱氮系统,在低ρ(DO)和高pH的条件下产生的N2O相对较少.ρ(DO)为1.5~3.0 mg/L时,以NO和N2O形式脱除的氮分别占脱氮总量的0.58%和6.53%;ρ(DO) 为2.5~4.0 mg/L时,分别为0.48%和39.34%.此外,还分析了可实施的N2O控逸途径.   相似文献   
197.
结合中国住宅室内装修污染现状,在当前日益注重室内空气品质的趋势下,通过全过程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对现有的室内污染物控制方式进行优化,从而有效保证室内空气品质,打造安全、健康、环保的绿色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8.
为掌握近年来山西省煤矿事故的发生特点,基于2015年—2018年山西省煤矿事故数据并结合全国煤矿事故数据进行对比,对事故等级、类型、地点、企业性质、煤矿辖区5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煤炭价格与煤矿安全形势有正负影响;近年来山西省煤矿安全总体形势好于全国,但机电、运输事故频发,水害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对该类事故加强防范措施;回采工作面为事故多发地点,这与全国煤矿事故特点不尽相同;国有重点煤矿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高于地方煤矿企业,这主要是由于国有重点煤矿数量多、产量大的原因。应同时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坚决落实安全责任制,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9.
近年来,胜利油田发供电、供水、供暖、车辆运输等生产保障系统深入开展现场标准化建设,结合油气田生产保障系统特点,合理划分生产现场并建立现场建设清单制定建设标准并开展对标改进,形成标准化看板并稳固建设成果,为提升油田生产保障系统标准化水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0.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法。本文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出发,依据高职学生及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