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微脉冲激光雷达(MINI-MPL)、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对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多地污染过程的生消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边界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低层大气盛行偏南气流,大气湿度持续增加,加之北京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特殊地形是造成北京此次严重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聚集在800m高度以下,严重污染时,污染物高度甚至仅有400m左右.风廓线雷达反演风场显示:2次PM2.5浓度快速上升阶段低层伴随持续偏南风或偏东风.污染过程期间,逆温结构明显,两次污染快速发展阶段恰好出现在两次逆温最强时段.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激光雷达退偏振比总体小于0.25,反映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气溶胶,前期以一次排放颗粒物为主,后期以二次转化颗粒物为主.退偏振比污染过程前期呈明显日变化特征,且白天退偏比比夜间高.  相似文献   
62.
随着全世界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非常规天然气能源日渐引起关注和重视.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12月31日发布新发现矿种公告,宣布页岩气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我国第172个独立矿种.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要进行社会效益和环保评估,要在页岩气开发各个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减少或杜绝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探讨页岩气资源开发中环境风险法律规制制度并研究其完善之路,可以有效防范环境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诸要素之间的关联特征,建立了城市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分析模型。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就不同的研究范围对模型进行了扼要的描述。结合某市经济结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编制了可供参考的综合投入产出表以及计算程序。重点从总量结构、直接效应和完全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环境经济的综合开发与整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4.
提出一种新的优化准则函数,结合改进的加速遗传算法,能够求得全局最优的水质参数。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新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良好的优化性能。  相似文献   
65.
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COD的模拟去除及纳污量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状芦苇土柱灌溉鸭粪废水的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COD的净化规律,并估算了芦苇湿地系统对COD的最大纳污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养鸭废水对芦苇的生物量影响不同,低、中、高浓度处理下芦苇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长36.1%、24.4%、24.3%;不同时期湿地系统对COD的净化效果不同,生长期要明显好于抽穗期和开花期;同一时期不同浓度处理条件下芦苇湿地系统对COD的净化效果亦存在明显差异,高浓度处理下湿地系统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低浓度和中浓度处理.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COD的净化可以用指数方程表示,而且在相同进水浓度下,降解常数(k)与温度成线性关系.高浓度处理条件下,估算出白洋淀芦苇湿地系统对COD的最大纳污量约为26629t·a-1.  相似文献   
66.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5月、8月、11月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浮游植物的调查,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42种,以硅藻门所占比例较大;细胞密度为5.3×107~2.41×109ind/m3;生物多样性H为0.56~1.4,植物物种丰度指数D为0.06~0.36,均匀度指数J值均在0.5以上。结果表明: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区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淡水特征,种类组成及数量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主要河流入水口处浮游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差别不大,均较低。渤海水域主要河流入水口处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以下,且春季好于夏秋两季,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趋势。  相似文献   
67.
溪流营养盐滞留的水文与非水文过程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溪流营养盐滞留中水文与非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贡献水平,首先定义了水文与非水文过程营养螺旋指标,并在将水文过程营养盐吸收长度Sw_hyd、非水文过程营养盐吸收长度Sw_nonhyd和溪流营养盐吸收长度Sw_tot三者之间假设为“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各支路电阻”关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测算Sw_nonhyd的技术方法;基于不同水文与非水文过程作用情景的OTIS(One-dimensional Transport with Inflow and Storage)模型模拟,构建了计算溪流水文与非水文过程营养盐滞留贡献率及估算溪流主流区和暂态存储区非水文过程营养盐滞留量的模型与方法,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溪流丁坝群NH4+-N、PO43--P滞留调控实验的案例中.结果表明:水文与非水文过程营养螺旋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溪流营养盐滞留潜力;与对照组相比,丁坝群结构显著降低了水文过程NH4+...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我国夏半年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基于2015—2020年夏半年(4—10月)空气质量监测、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结合统计学方法与主观经验开展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分析时段内我国大气污染呈单污染比例升高、臭氧(O3)与PM2.5污染“双高”污染事件减少的特征,中东部大部分地区O3超标日数增加、PM2.5超标日数减少的“跷跷板”效应十分明显. 通过对污染过程的分析发现,区域O3污染持续性特征明显,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O3污染过程共有6次,最长持续时间为15 d. 与之相比,复合污染过程表现出离散性(区域污染过程少)、间歇性(持续性过程少)的特征. 区域O3污染过程发生时的气象条件一般为最高温度较高、风速较小、混合层高度较低,但东北地区在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区域O3污染. 通过对地面天气分型的分析发现,均压场型和低压控制型为O3污染出现时最主要的两种地面天气形势,高压控制型下出现O3污染的概率相对较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倒槽控制下也有一定概率的O3污染出现. 研究显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半年O3污染影响显著,关注不同地区O3污染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大气复合污染防控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9.
1975年以来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北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1975、1987、1992、2001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3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近35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由14.14%和1.52%增加到19.74%和1.98%;草地和水域面积则分别减少3.87×10^4和0.41×10^4hm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1604%,草地次之。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和草地,林地与草地问相互转化。导致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0.
建筑施工行业具有流动性大,露天作业,作业环境变化多,劳动繁重且体力消耗大等特点,属于事故多发行业.其事故类别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及坍塌.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失误.英国壳牌石油公司认为一切事故归根结底都是管理上的失误造成的,而加强管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安全检查.本文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质量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