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2.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作物生产是通过轮作进行的,某些地区存在耕地的弃耕现象。Wackernagel生态足迹方法没有考虑复种的影响,耕地类生态足迹核算结果实际是播种面积,而生态承载力核算得到的是耕地面积,因此,二者不具有可比性,生态足迹盈余核算存在逻辑性错误。从理论角度采用复种指数修正耕地类生态足迹,使核算结果为耕地面积,增强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可比性。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分析了阜宁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1995~2003年的生态供需状况及发展能力变动趋势,采用生态足迹盈余强度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1995~2003年,阜宁县人均生态足迹从1.120 7 hm2增加到2.434 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人均生态赤字从0.815 3 hm2增加为2.017 2 hm2,发展能力由1.226 5增加为3.140 7,生态足迹盈余强度由-1.226 5增强为-0.495 7 hm2。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得到的发展能力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Wackernagel方法所得结果,表明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43.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为耕地、有林地(森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迹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8类。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自动分类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并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驱动力做了分析。以Costanza等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测结果为基础,对各种地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重新赋值,进而估算近30年大宁河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30年,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总的变化趋势是林、灌、草地经历了不断破坏和缓慢恢复的过程,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建设用地不断扩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历了一个先损害后恢复的过程,表现为生态服务价值从1973年到1995年不断减少,而1995年到2002年连续增加。  相似文献   
44.
测定了乌江中上游的洪家渡至乌江渡水库段水体中总氮、氨氮和溶解态硅等营养物质含量,并现场测定水深、温度、溶解氧和叶绿素浓度等理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秋水库分层现象不断减弱期间,氮、硅的空间分布受水库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差异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特征。流域内地表水总氮含量变化不大,水库内垂直分布也较均一;7至9月份河流和水库表层水体总氮含量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47、317和 3.00 mg/L。7、8月份水库表层水溶解态硅含量明显低于上下游水体,说明水库生物吸收作用强而导致水库滞留溶解态硅;在垂直剖面上,0~30 m 水体溶解态硅含量随水深增加而增加,30~60 m 溶解态硅含量变化不大,这反映了水库上层水体生物对硅的吸收,和下层水体溶解态硅的吸收和释放平衡。  相似文献   
45.
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标记分析湖内鲤、鲫群体遗传多样性,从40个随机引物中各筛选出8个引物适合鲤、鲫群体RAPD扩增。在鲤群体中,共检测出6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2条,多态位点比率为70.00%;而在鲫群体中,共检测出6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0条,多态位点比率为65.57%。用POPGENE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湖内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0.230 1,H0=0.391 0)和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0.218 6,H0=0.375 8)都较高,都有较大的遗传变异。而在鲤、鲫群体内,雌性群体与雄性群体相比较,其各自的遗传多样性很接近。  相似文献   
46.
江苏省高宝湖区湖泊群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高宝湖区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和白马湖湖泊富营养化共性与差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4年,4个湖泊总体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之间,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值在年内均呈波动变化,丰水期明显大于枯水期;主要营养因子水平在4个湖泊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TN和SD 2项指标阶梯状差异较为明显,Chl-a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年内分布水平差异,并在春、夏季存在藻类暴发风险;各湖泊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差异较大,宝应湖、白马湖以及总体分析的高宝湖群Chl-a均与水温、TP相关性显著,TP应是高宝湖群藻类生长限制的主导营养因子;各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存在差异性,总体上宝应湖与白马湖富营养化特征较为类似,与高邮湖差异较大,邵伯湖富营养化特征与高邮湖接近,又兼有与宝应湖、白马湖相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47.
周阳    王艳丽    陈璐    王伟    张丽娜    吉晟 《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6(6):37-40
以天津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数据中SO2、NOx及颗粒物排放数据以及各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调查核算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制作天津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用MM5模型模拟2010年天津市地区1、4、7、10月的气象场,通过CMAQ模型,设置不同计算情景,分析天津市ρ(O3)变化与NOx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的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随着天津市NOx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ρ(O3)可能呈上升趋势,在夏季,需要削减4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以避免ρ(O3)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48.
由于包含复杂的毒害化学污染物质,水体复合污染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安全。对复合污染水体进行监测、评估和治理是水环境管理的重点之一。监测并识别水体关键毒害污染因子是进行水质管理的前提,也是复合污染研究的难点。目前国内外在水复合污染毒性监测研究上主要基于动物活体试验或者生物体外测试。由于受限于毒理学测试方法,常见的应用通常仅关注于某方面的毒性效应或者少数的分子指标,因而受到质疑和挑战。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 AOP)的概念将化学污染物的结构、致毒的分子启动事件和生物毒性的有害结局建立关联,为污染物的毒性测试、预测和评估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旨在论述有害结局路径在复合污染毒性评估和关键毒害物质鉴别中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在有害结局路径的指导框架下,借助于生物体外高通量测试技术、化学分析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系统地分析化学混合物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健康相关指标的响应水平,评估水体中复杂结构污染物,与不同生态和健康有害结局之间的关联,为水环境评价和优先污染物的筛选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文通过综述AOP框架在复合水体中毒害物质风险研究的现状和优势,对AOP在水环境环境管理上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9.
区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大型天然浅水湖泊,江苏天目湖是一个较深的水库型湖泊,也是重要的城乡生活及工农业水源地之一。为了解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 2006年在天目湖全湖采集7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GC/MS分析了16种优控PAHs。结果表明: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控PAHs总量介于28750~71393 ng/g(干重),平均值为45852 ng/g;在空间分布上,北部受污染程度高于南部,主要是北部旅游业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PAHs总量呈显著相关;利用特征化合物指数对PAHs的来源进行判别,指示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木材、煤的不完全燃烧。与不同地区水体沉积物PAHs含量对比表明,天目湖PAHs污染处于一个低至中等程度。基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环境质量标准,仅有1个样点芴浓度超过风险效应低值,但远小于毒性风险效应中值,因此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较小。然而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的污染程度已超过南水北调东线所经过的南四湖,而且天目湖湖水较深,湖水交换周期比较长,其PAHs污染应引起重视,需制定切实措施保护江苏“最后一泓净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