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367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的稳定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筛选到的一组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通过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方法研究了菌种的组成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连续继代培养的第74~83代复合系的菌种组成没有变化,非常稳定.多代继代培养过程中各代的pH值变化趋势一致,pH值从发酵开始的8.7下降到纤维素旺盛分解时的6.5以下;随着分解结束,pH值逐渐恢复到发酵开始时的水平并保持稳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多代继代培养后复合系各代的滤纸纤维素分解率和CMC糖化差异很小;在发酵液起始pH4~10的范围内,复合系对pH值具有缓冲能力,并正常分解纤维素;经过70~100℃高温处理10min后再转接的复合系对纤维素仍然具有分解能力,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682.
以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为试验地,开展针阔混交林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的分离量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 于2011—2013年生长季(4—9月),利用壕沟断根和移除凋落物方法区分RA(自养呼吸速率)、RH(异养呼吸速率)、RL(凋落物呼吸速率)及RSOM(有机质呼吸速率);同时,实地观测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AT(大气温度)、SR(太阳总辐射强度)、ST(5 cm深处土壤温度)和SW(5 cm深处土壤湿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除RL外,其他组分呼吸速率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或7月,月均值差异显著(P<0.05);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年均值年际变化均不明显(P>0.05),但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年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②RA和RH分别占RT(土壤总呼吸速率)的27%和73%,RSOMSOM占RH的63%. ③除RL外,其他土壤组分呼吸均与AT和ST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AT和ST是影响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 ④指数模型最适用于描述该区AT和ST与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除RL外,其他土壤组分呼吸对AT的敏感性Q10(温度每增加10 ℃所造成的呼吸速率改变的商)高于ST,并且不同组分呼吸的Q10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83.
以重庆缙云山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区,研究了土壤呼吸及其Q10(温度敏感性系数,指温度增加10℃所造成的呼吸速率改变的商)的时间变异特征,并深入分析二者受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 2011年4—12月采用LI-8100二氧化碳通量测量系统观测选取样地的RS (土壤呼吸速率)、土壤5cm深处的T5(土壤温度)和W5(土壤湿度),分析RS与Q10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单一和二元混合模型探讨T5和W5对RS、Q10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在观测期内RS和T5月均值均呈单峰曲线变化;RS的变化范围在(1.38±0.15)~(3.94±0.21)μmol/(m2·s)之间,T5的变化范围在(9.28±0.65)~(22.99±1.14)℃之间;由于受到自然降水影响,W5的月际变化不规律. ②Q10季节差异明显,最大值(3.31)出现在春季,观测期内的平均值为2.01. ③RS与T5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W5的关系不明显(P>0.05);RS与T5、W5的关系模型拟合度分别为87%和26%;T5与W5的复合模型对RS的变化解释能力为89%,高于单一模型. ④影响Q10的主要因素是T5,其次为W5.   相似文献   
684.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PT)能很好地描述个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决策模式和风险偏好。分析表明,利用前景理论研究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的个体行为决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因此,建立了突发水污染事件个体行为决策框架。以典型的镇江市水源苯酚污染事故为例,运用突发水污染事件个体行为决策框架,描述了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的个体行为特征,研究了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的个体主要决策偏差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的个体决策偏差下的行为及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个体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模式。  相似文献   
685.
于2013年8月2日至31日,利用Airmo VOC在线分析仪开展了北京市东北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在线监测,分析了其中16种苯系物的污染水平、变化特征、来源及其臭氧形成潜势(OFP),并采用US 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BTEX(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种苯系物在观测期间总平均质量浓度为10.36μg·m-3,其中BTEX的质量浓度均值为7.45μg·m-3,约占总的苯系物质量浓度的72%。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一次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即早晚较高,中午较低。苯与甲苯的质量浓度比值(B/T)平均为0.39,说明除机动车尾气外,涂料和溶剂的挥发释放对大气中苯系物也可能具有重要贡献。间-对二甲苯、1,2,4-三甲苯和甲苯的OFP值较高,对北京市大气臭氧光化学形成具有显著贡献。BTEX和苯乙烯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值在8.70E-05至3.76E-02之间,危害指数为6.19E-02,对暴露人群尚不存在明显的非致癌风险;而苯的致癌风险值为8.80E-06,超过了US EPA的建议值1.00E-06,显示苯对研究区居民身体健康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686.
镉胁迫对菜豆幼苗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等技术,检测不同浓度镉(Cd)胁迫对菜豆幼苗叶片DNA损伤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0,20,40,80mg/L)的增加,菜豆幼苗中的Cd含量及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在低浓度(20mg/L)Cd处理下含量增加,中、高浓度(40,80mg/L)Cd处理下减少.选取8条寡核苷酸引物(10bp),利用RAPD随机扩增技术,对菜豆幼苗叶片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扩增,8条引物均产生特异性谱带.正常叶片基因组DNA的RAPD图谱得到46条谱带.与正常组相比,Cd处理下利用不同引物扩增得到的RAPD图谱发生改变,呈现不同程度的谱带强度增强或减弱、谱带缺失或新增,与对照的RAPD图谱存在明显差异.Cd胁迫下基因组模板稳定性下降,并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稳定性下降幅度增大.利用RAPD技术获得的DNA多态性变化,可指示镉毒害生物遗传效应,并为镉污染地区蔬菜品种的选育及镉毒性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7.
采用稀土氧化物改性NaY型分子筛(Ⅰ型催化剂),100 gⅠ型催化剂中添加0.5 g CeO2得到Ⅱ型催化剂,100 gⅠ型催化剂中添加0.5 g La2O3和0.5 g CeO2得到Ⅲ型催化剂。分别采用Ⅰ型、Ⅱ型和Ⅲ型催化剂催化热解废轮胎(粒径0.2 mm),Ⅱ型和Ⅲ型催化剂的产油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均低于Ⅰ型催化剂。在催化剂加入量为2.5 g、废轮胎加入量为100 g 的条件下,Ⅲ型催化剂催化热解反应的产油率和油气总产率均高于Ⅰ型和Ⅱ型催化剂。Ⅱ型和Ⅲ型催化剂催化热解主要产生轻组分气体,Ⅱ型催化剂C4选择性最高,Ⅲ型催化剂C3选择性最高。  相似文献   
688.
宁夏引黄灌区是水污染严重地区之一,大部分排水沟水质属于劣五类,主要污染物是硝态氮与铵态氮.猪粪还田试验共有3个处理:传统施肥+空白(CK)、传统施肥+猪粪还田4500 kg/hm2(T1)和传统施肥+猪粪还田9000 kg/hm2(T2).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30,60,9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30cm土层处,猪粪还田没有明显增加土壤硝态氮淋失.与对照(15.96±0.41) kg/hm2相比,T1(16.85±0.40) kg/hm2与T2(17.01±0.46) kg/hm2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6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也没有达到显著差异;90cm土层处的猪粪处理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猪粪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提高,30cm土层,与对照相比,T1和T2的有机质增加0.95g/kg和1.41g/kg,分别提高7.50%和11.13%;总氮增加0.06和0.16g/kg,分别提高7.72%和22.04%.猪粪还田提高了作物产量,水稻增产12.26%~11.56%,冬小麦产量提高9.32%~12.52%.  相似文献   
689.
土壤中铬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一定的缺点。过硫酸盐氧化法虽在排出大量干扰离子方面有独到之处,但都存在因取样不易均匀,离心分离沉淀操作烦锁,沉淀对铬的吸附不易洗脱等问题,测定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极难达到要求。笔者对此法作了些改进,克服了上述缺点,提高了精密度与回收率。  相似文献   
6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