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7篇
综合类   2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湖南2008年极端冰冻特大灾害成因分析及影响评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8年初,湖南出现了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特大低温冰冻雨雪极端灾害天气.本次过程具有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过程气温、冰冻、严寒期的多项评估指标创1949以来极值,综合评估为特大型气象灾害.从天气学角度出发,对此次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低温雨雪冰冻造成的湖南农业、电力、通信、交通等行业影响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2.
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用途、规划原则、设施布局方式与处理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现阶段城市再生水利用规划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3.
气候变化对涟水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分析1996~2015年过去20 a及2020~2079年未来60 a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涟水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将气候变化划分为1996~2015年、2020~2049年、2050~2079年三段气象背景时期,选用Had GEM2-AO大气模式的RCP2.6、RCP4.5、RCP6、RCP8.5四种典型浓度路径作为未来时期的气象输入条件,并细分为9种气候变化情景。运用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以KGE克林效率系数为目标函数,采用湘乡站实测径流量及MOD16蒸散发数据并行校准模型参数,通过p-factor、r-factor、R2、NSE和PBIAS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和不确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校准期及验证期蓝水绿水模拟均达到可信程度。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对比1996~2015年、2020~2049年、2050~2079年三段气候背景时期,在各RCP浓度路径下蓝水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约降低了1.4%~17.3%,绿水流均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约增长3.5%~12.4%,绿水蓄量则在持续降低,大致下降了7.8%~19.7%,即使将95PPU模拟不确定性范围考虑进来,绿水流的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因此,将绿水资源纳入涟水流域未来水资源评价体系,实现蓝水绿水综合规划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4.
分析了A/O-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在某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中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A/O-MBR工艺对某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提标改造后,除TP外,出水COD、NH+4-N、TN指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应对出水再采用一定的强化除磷措施(如投加化学除磷药剂...  相似文献   
25.
掺硼金刚石电催化工艺(BDD工艺)作为当前热门的水处理技术,已被成功用于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采用因子设计方法,考查了BDD工艺对偶氮染料金橙-Ⅱ的降解效能。实验选用染料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电解质浓度、施加电流和流速作为操作参数,并以脱色率作为响应指标来评估各参数的统计学显著性。在考察的5个因素中,前两者对于处理效果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为此,在高因子水平情况下又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主效应和相互效应,同时构造了回归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因子设计法对于优化BDD工艺是非常适用的,并显示了其实际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6.
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超过第二产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第一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小,全国只有4个地区第一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是最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策略,以期能有效控制产业发展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溢油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  陈澎 《环境工程学报》2014,(11):5062-5066
为了提高溢油预测的准确性,建立和优化溢油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的溢油预测方法,实现溢油预测功能。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解决了模拟预测过程中样本库巨大、函数模型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通过选择有效的输入参数和样本数据,建立局部逼近网络;通过径向基函数训练样本数据,利用输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作为约束条件调整权重因子、径向基中心和宽度,加快函数模型的收敛速度。该模型模拟了溢油的漂移、扩散过程,达到预测的目的。利用该模型,建立了溢油预测模块,并针对一次溢油事故进行预测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能够为应急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28.
居民家庭生活用能是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的扩大,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将不断攀升。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是促进家庭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数据显示,具有合理回报率的节能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往往非常缓慢,这种现象被称为"能源效率缺口"。检验能源效率缺口的最常用方法是估算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的隐含贴现率。本文以热水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南京市开展基于陈述选择实验的问卷调研,搜集了消费者关于不同类型热水器选择的陈述偏好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离散选择模型,对消费者选择热水器的隐含贴现率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1消费者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能热水器之间进行选择时,平均隐含贴现率为30%,远高于其资金的机会成本,说明存在能源效率缺口。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被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隐含贴现率越低,小学学历的被访者隐含贴现率为51%,而大学本科/大专学历的被访者隐含贴现率为22%。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被访者家庭收入越高,隐含贴现率越低,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被访者隐含贴现率超过30%,而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被访者隐含贴现率仅为5%。4信息不完全可以导致能源效率缺口,在平均收入和平均教育水平的情况下,没有看过空气能热水器广告的被访者的隐含贴现率为42%,而看过空气能热水器广告的被访者隐含贴现率仅为16%。  相似文献   
29.
采用聚乙烯醇(PVA)对尼龙织布表面涂覆改性,对改性前后织布进行表征并进行纯水通量测试,随后以牛血清蛋白(BSA)模拟污染物测试尼龙织布改性前后的抗污染性能,并对改性后的织布进行溶解性有机碳(DOC)浸出实验.改性过程中,优选3%涂覆浓度和250μm涂层厚度,改性后织布的纯水通量值约提高85.0%,对BSA的截留率由6.0%±0.5%上升至7.2%±0.7%,通量恢复率由90.0%提高到96.1%,可逆污染比重上升,不可逆污染比重下降,污染形式主要表现为可逆污染.为避免改性尼龙织布应用于厌氧氨氧化-膜生物反应器(Anammox-MBR)时对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生不可逆危害,提出应对制备完成的改性尼龙织布进行为期3d及以上的静态清水浸泡或动态浸出处理.  相似文献   
30.
利用耦合了污染源在线追踪模块的化学传输模式NAQPMS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结合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小时观测数据,模拟了2014年1、4、7、10月4个月份武汉地区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量化了本地、武汉城市圈及远距离地区对武汉PM2.5浓度贡献.研究发现,2014年武汉市PM2.5年均浓度为85.3 μg·m-3,污染天(PM2.5日均值≥75 μg·m-3)占全年总天数的47.9%.细颗粒物的月均值呈现出季节性特征,即冬季污染最为严峻,1月均值为199.1 μg·m-3,PM2.5浓度超标持续一整月;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秋介于两者之间.模拟的PM2.5平均浓度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城区高,郊区低"的分布态势.污染物区域来源解析发现,武汉市本地排放源贡献在1月最低,为34.1%,表明外来源贡献对长期灰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7月本地源影响最显著(65.7%),和毗邻城市源(23.1%)一起成为夏季污染物的主要来源.4月和10月本地排放贡献比分别为49.1%和42.1%.4个月份,武汉城市圈对该市PM2.5浓度的贡献差异不大,范围在20.8%~24.1%.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远距离传输贡献率趋势与本地来源相反,占10.6%~35.3%.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团跨界输送对武汉不同季节PM2.5浓度有重要贡献.在冬季大范围污染背景下,污染物区域大范围协同控制才能有效减缓武汉PM2.5污染问题;而夏季对本地及近周边城市的减排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武汉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