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探讨玻璃纤维过滤器处理含DEP雾废气的效率问题,在实验室进行了DEP雾去除实验。考查了不同气体入口浓度、过滤流速下玻璃纤维过滤捕集装置对含DEP雾废气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利用玻璃纤维过滤器去除DEP雾,在DEP雾粒径主要分布为0.48~3.4μm之间,DEP雾浓度小于220 mg/m3,过滤流速小于10 cm/s情况下,玻璃纤维过滤器对DEP雾的去除率大于99%,最大气体流量下的压力降小于1610Pa;同时对含油(酸)雾废气除雾效果好,特别是对于粒径特别细微的油(酸)雾,捕集效率也很高,还可回收利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颗粒物污染是影响居民居住环境的关键因素,为了控制颗粒污染物扩散、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必要研究不同风向和不同污染源位置下颗粒物的扩散规律。根据几何参数建立了建筑小区的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选用RNG k-ε两方程模型和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DPM)对建筑小区内的气流运动、颗粒物扩散及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不同风向、不同污染源位置下人呼吸高度和窗高处的空气流场和颗粒物浓度场。研究显示,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合理安排建筑小区布局及车道的走向可以有效减轻建筑小区受污染的程度,从而提高建筑小区风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15年7月~2016年3月期间在广西玉林市3个空气监测点位共采集环境大气颗粒物PM_(10)样品218份,PM_(2.5)样品202份,利用多波段热/光碳分析仪分析其颗粒物中有机碳和(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时空变化、污染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玉林市PM_(10)中OC和EC质量浓度分别为10.99μg·m~(-3)和5.11μg·m~(-3);PM_(2.5)中OC和EC质量浓度分别为7.51μg·m~(-3)和4.70μg·m~(-3).3个监测点位大气中PM_(10)和PM_(2.5)冬季的OC和EC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季节,PM_(10)、PM_(2.5)中OC和EC的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58和0.60(P均小于0.01).应用最小OC/EC比值法对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进行了估算,冬季大气PM_(10)和PM_(2.5)中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50μg·m~(-3)和6.74μg·m~(-3),高于其他季节.PM_(10)和PM_(2.5)中SOC/OC比值均0.5,玉林市大气中粗细颗粒物均以SOC为主.夏季PM_(10)和PM_(2.5)中SOC/OC分别为80.6%和77.7%,为四季最高值,与夏季温度较高、光照强烈、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将OC转化为SOC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洁  蒋丽娟  王晓琳  肖琳 《环境科学》2017,38(10):4253-4261
凤眼莲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淡水湖泊的生态修复中,但其对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对水体中氮素的去除鲜有报道.本研究在氮素去除过程中对比凤眼莲和细菌的相对重要性,并且检测浮游植物对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相对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水体中氮素的去除率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潜在能力使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s)对硝化作用基因amoA和反硝化作用基因nirS/K进行检测,从微观角度研究富营养化水体中是否会受到凤眼莲存在的影响.结果表明,TN的减少在70d的实验周期中所有处理组表现较为一致,但凤眼莲存在的实验组在24h内TN和NH_4~+-N的去除上有显著的降低,并且amoA的丰度有所增加,nirS/K的丰度有所降低.T-RFLP结果表明亚硝化单胞菌在氨氧化微生物中占优势.凤眼莲的种植可以实现富营养化水体中NH_4~+-N的快速有效减少,且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到淡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实际是针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源的监测与评价,与道路交通沿线的居民实际的感受相差甚远.通过对上海市公交车站点噪声调查、监测及评价,结合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方法,论证了公交车站点对交通噪声污染评价的影响,与现行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评价做出比较并分析差异,提出了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评价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环保部相继出台了包括火力发电、水泥制造、汽车制造、造纸工业在内的12个不同行业类型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规范。然而,造纸污泥综合利用热电项目验收监测尚未列入规范编制日程,其中工程调查、标准制定、点位布设和报告编制等环节仍存在一定误区和难点。文章例从上述薄弱环节入手,对常见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供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北京雾霾天气生物气溶胶浓度和粒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高敏  仇天雷  贾瑞志  韩梅琳  宋渊  王旭明 《环境科学》2014,35(12):4415-4421
近年来北京雾霾天气频发,空气颗粒物聚集是导致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颗粒物,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本研究调查了雾霾天气时,生物气溶胶浓度和粒径分布规律;对其同空气质量指数PM2.5(AQI),环境温度和湿度间的Spearman’s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冬夏两季重度雾霾天气时,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物气溶胶浓度与PM2.5(AQI)呈负相关,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环境湿度与细菌气溶胶浓度呈负相关而与真菌气溶胶浓度呈正相关.在冬季,最大浓度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分别在4.5~7.0μm和2.1~3.3μm粒径范围内检测到,而夏季最高浓度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均分布在3.3~4.5μm范围内.本研究结果将为不同雾霾天气下,评价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典型地区农用地污染调查及风险管控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提出以土壤中全量浓度筛选值和管控值作为衡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标准,对湖南省部分稻田农用地土壤及点对点稻米样品中镉、铅、砷、汞的总量和有效态浓度及稻米中含量进行监测,根据重金属总量浓度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组。结果显示:(1)土壤及稻米中镉含量基本为随着风险级别的升高而增加,铅、砷在土壤和稻米中含量无规律性结果,汞监测结果均为未检出。(2)低风险组稻米镉超标率为12. 0%,高风险组稻米镉达标率为33. 3%,表明利用总量浓度对农用地土壤潜在风险进行分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依据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总量及稻米(早稻)中含量情况,对风险级别进行调整并综合判断:有58个样品为低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68. 2%,超标率为零;有15个样品为中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17. 7%,超标率为80. 0%;有12个样品为高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14. 1%,超标率为100. 0%。调整后评价结果与上述标准的划分目标更接近,能够提高上述标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2017年2—3月,采用黑碳仪、浊度仪和能见度仪在桂林市开展气溶胶吸收、散射等系数测量,探索该市气溶胶及气体的消光特征,并估算其对大气消光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桂林市春季气溶胶散射系数(σsp)范围为4. 64 Mm-1~1 264. 41 Mm-1,均值为220. 52 Mm-1,吸收系数(σap)范围为3. 66 Mm-1~120. 86 Mm-1,均值为20. 05 Mm-1。气溶胶及气体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具有显著的双峰双谷等日变化特征,这与桂林市占比较大的旅游大巴等机动车运行时间有关。气溶胶消光系数占大气消光系数92. 65%,其中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占83. 54%和9. 11%;气体消光系数占比为7. 35%。  相似文献   
20.
微/纳塑料(MN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广泛。MNPs能作用于土壤动物而引发生态毒性风险,该文综述了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蚯蚓、线虫和跳虫等常见土壤动物能摄食MNPs,并通过消化和排泄影响MNPs在土壤中分布。MNPs可在个体、组织器官和分子水平上引发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如生长发育、运动行为、生殖和神经毒性。MNPs毒性作用与肠道损伤、机体代谢改变、氧化应激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机制相关,并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寸MNPs之间具有差异性。MNPs毒性还与添加剂释放和负载的其他污染物相关联。另外,土壤动物还会作为食物或通过食物链将MNPs传递给人体,引发健康风险。最后,对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