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张俊  许建华 《灾害学》2014,(1):182-187
援引多个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案例,对应急处置中的要素展开分析,论证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地方政府应当遵循信息及时、科学应对和以人为本三大处置原则,从而把握信息、处置流程和处置对象这三个关键因子,提高地方政府应急响应效率,更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2.
2020年4—9月通过离线采样研究了盐城市城区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水平及组成特征、臭氧生成潜势、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以及毒性效应等多效应评估和来源贡献。结果表明:盐城市城区VOCs平均体积浓度为35.09×10-9,盐塘湖公园站点浓度最高;盐城市VOCs主要组分为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烷烃。通过挥发性有机物多效应评估发现,关键物种为乙醛、对二乙苯、丙酮、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采样期间对VOCs浓度的主要贡献来源为二次生成、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  相似文献   
93.
籍静  王娇娜  李秀艳  张俊  李从举 《环境化学》2019,38(5):1098-1105
本文采用一种改进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TPU/PAN纳米纤维复合膜,研究了不同复合方式、不同层数结构对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微观形貌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纤维膜的面密度对空气过滤测试中过滤效率和过滤压降的影响.为了得到高效低阻的空气过滤用纳米纤维膜,实验探索了TPU(粗纤维)和PAN(细纤维)之间的复合方式以及复合层数对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PU和PAN间的最佳复合方式是Mixed/PAN,最佳层数是Mixed/PAN/Mixed/PAN这种4层结构,当纤维膜的面密度是1.31 g·m~(-2)时,空气过滤效果最好,过滤效率可达到97.34%,过滤压降仅为98.13 Pa,品质因数为0.038 Pa~(-1).这说明了粗细交织结构与层间结构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过滤效率并且降低压降.对过滤性能较好的膜进行泡压法滤膜孔径测试,测得此纤维膜的平均孔径为2.26μm.  相似文献   
94.
张俊 《环境教育》2002,(5):26-27
常听有些学校领导说: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经费问题很难解决。我却不那么认为,首先,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既花费少又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活动,比如开展自编环保小报比赛,要求学生必须利用旧挂历纸,进行资源再利用。第二,学校的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互动式的教育。我们的体会是:1.课题有优势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我们学校选择了环境教育的课题,就是要教育孩子从小具备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能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考虑进去;从小具有对环境的一种责任感。我们这样的课题,是可持续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在国外,…  相似文献   
95.
中肋骨条藻与锥状斯氏藻藻际细菌溶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对数生长期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和10%的2216E培养基,以未加入培养基的对照组和10%无菌组作为对照,研究藻际细菌的溶藻效应.结果表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未受抑制,而10%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则受到显著的抑制(p0.001),在第96h时,藻细胞几乎都被裂解,藻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效率(Fv/Fm)显著低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p0.001),表明藻际细菌具有抑制微藻生长的作用.在整个溶藻过程中,中肋骨条藻10%组细菌丰度增加了约250倍,锥状斯氏藻10%组藻际细菌丰度增加了约300倍,藻际细菌丰度的剧增可能是溶藻的主要原因.作为溶藻效果的评价指标,叶绿素荧光效率要优于细胞形态的改变、藻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叶绿素a含量,是较理想的溶藻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96.
西安城区大气PM_(2.5)中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西安市夏、秋、冬3季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变化规律,于2013年夏、秋、冬3季在西安市明城墙内采集大气中的PM2.5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含量。结果显示,PM2.5中OC和EC的季节平均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OC/EC的比值在夏、秋、冬3季均超过2.0,说明采样期间夏、秋、冬3季均存在二次污染。OC/PM2.5的比值夏秋两季差异较小,冬季明显高于夏秋两季;EC/PM2.5的比值在夏、秋、冬3季的变化不大。OC和EC的相关性:夏季秋季冬季。OC与PM2.5的相关程度冬季秋季夏季,且随季节更替变化明显;EC与PM2.5的相关性:秋季夏季冬季。即随着季节变化PM2.5浓度水平整体升高、污染加重时,PM2.5中的OC所占比例明显升高,EC比较稳定,说明受人为影响的二次排放为主要成分的OC对PM2.5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97.
气田钻井废弃泥浆固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张俊 《环境工程》2009,27(2):91-93
采用固化法对大牛地气田钻井废弃泥浆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研究。试验表明,主凝剂、复合助凝剂、吸附剂、调节剂最佳比例为4%、1.7%、3.5%、1%,固化物浸出液指标达到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要求,固化反应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固化剂比例、反应时间和温度。  相似文献   
98.
气候智慧型农业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积极响应气候变化、有效保障作物生产安全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碳减排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核心要义,而中国大量且长期存在的小农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不可背离的重要主体。基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的调研,继而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小农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即低碳生产效率与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考察小农通过土地流转或农业社会化服务衔接现代农业,对低碳生产效率和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小农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仍处于"低效率—高成本"阶段,水稻低碳生产效率仍存在平均56%的提升空间;碳边际减排成本均值为34.13元/kgCE;(2)土地转入虽未能提升水稻低碳生产效率,但却具有碳边际减排成本优势;(3)生产雇工和农机服务对水稻低碳生产效率和碳边际减排成本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低碳生产效率的提升仍面临分工与交易费用的两难之困。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促进小农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实现低碳生产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9.
为去除水中Sb(Ⅲ),采用改进的共沉淀法制备抛光污泥掺杂Fe_3O_4吸附剂(HCO/Fe_3O_4),并采用海藻酸钠(SA)固化交联形成HCO/Fe_3O_4复合微球吸附剂(SAB);利用吸附序批实验考察了pH、温度和共存离子对SAB吸附Sb(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SAB的HCO/Fe_3O_4和SA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2.0%。在pH为7,温度为25℃时吸附72h,投加4.0g/L SAB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Sb(Ⅲ),去除率达到80%以上。NO_3~-和SO_4~(2-)对SAB吸附Sb(Ⅲ)没有显著影响,而10mmol/L PO_4~(3-)对SAB吸附Sb(Ⅲ)有微弱的促进作用。SAB对Sb(Ⅲ)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结合了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与物理吸附(扩散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基于湖北省1 007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从主人翁意识、村庄认同、村庄喜爱、事务关心和村庄依恋5个维度,探讨了农户的村庄归属感对其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98.42%的农户参与了环境治理,但参与2种或以上环境治理行为的农户仅占29.60%,参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当前农户的村庄归属感普遍较高,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村庄归属感对农户环境治理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主人翁意识越强、对村庄的认同感越高、对村庄的喜爱程度越深、对村庄事务越关心、对村庄的依恋程度越高的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可能性越大;(4)农户个体特质能够调节村庄归属感对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当农户为女性、年老、高学历、居住时间长及大姓时,村庄归属感对其环境治理行为的作用更大。据此,除了继续优化常规经济、制度手段外,还应注重培育与强化归属感这一内在的激励机制,以推动农户环境治理行动,进而实现生态宜居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