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5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679篇
安全科学   1036篇
废物处理   123篇
环保管理   574篇
综合类   2731篇
基础理论   521篇
污染及防治   344篇
评价与监测   192篇
社会与环境   155篇
灾害及防治   154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亚热带典型花岗岩小流域径流化学特征与化学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流域尺度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径流水体的影响及花岗岩化学风化对CO2的吸收,对亚热带典型花岗岩区不同利用条件下的2个相邻小流域(F-森林、FA-森林/农田)的地表径流及其常量离子和溶解Si含量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期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溶解Si,Na+和HCO3-构成地表径流的主要化学成分,FA流域离子总量高于F流域,反映了流域内农业活动对其化学径流的贡献.皖南典型花岗岩小流域(F、FA)径流中Sidiss/Na+和NO3-/SO24-比值均远高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富含碳酸盐岩的太湖流域径流中的相应值,揭示了区域岩性差异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酸沉降组成差异是决定径流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皖南花岗岩小流域(F、FA)径流化学组分约43%和38%来源于大气降水,57%和50%来源于岩石风化,FA流域内农业活动对其化学径流的贡献约为12%.皖南小流域(F、FA)花岗岩化学风化过程对CO2的消耗通量分别为(0.67—0.96)×105 mol.km-.2a-1和(0.64—1.05)×105 mol.km-.2a-1,远低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石灰岩母质流域.  相似文献   
992.
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耦合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其粮食产量带来了严峻考验。论文在遥感和GIS支持下,选择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两流域包含的东北典型黑土区作为研究区,以USLE模型和SPOT 5影像为基础,分别获取了2005年研究区的坡面侵蚀量和侵蚀沟分布数据,据此分析了典型黑土区坡面侵蚀和沟蚀之间在不同等级、 坡度、 坡向等方面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是坡面侵蚀主要区域,沟蚀发展程度比较剧烈;坡度小于5°时,坡度是沟蚀产生的制约因素,当大于5°时,坡度已经不是侵蚀沟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阳坡坡面侵蚀量高于阴坡的坡面侵蚀量,坡向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不是影响沟蚀发育的首要因子;侵蚀强度在2 500 t/(km2·a)以下的地区,随着坡面侵蚀量的增大侵蚀沟密度增大,而当大于2 500 t/(km2·a)以后,侵蚀沟密度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93.
采用O3/KMnO4化学氧化法与曝气生物滤池(BAF)联用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二级出水,进行长期连续实验,考察pH、O3/KMnO4投加顺序和投加量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O3/KMnO4化学氧化法在pH为7.2~7.6的条件下,当O3和KMnO4投加量分别为10和1.5 mg/L时,ρ(BOD)/ρ(COD)由0.13提升至0.26,COD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0.90%和31.97%。在此基础上采用O3/KMnO4/BAF联用工艺,COD和UV254去除率分别提高至71.30%和74.86%。  相似文献   
994.
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减轻我国的工业/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压力,通过对工业和建筑固体废物、粉煤灰、水泥以及外加剂的组合配比实验,优化制作具有轻质高性能的混凝土建筑砌块的方法,并对所研制的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和导热性能进行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砌块性能良好。预计此类复合建筑材料可以在未来的市政建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烧结机头除尘灰的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对烧结机头除尘灰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烧结机头除尘灰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随着电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不断加快,我国与日俱增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已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健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与处理处置体系,杜绝其可能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促进“变废为宝”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意义。本文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影响与经济价值做了简要的概述,介绍了当前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管理现状,重点梳理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回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励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多元共治型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创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程,在行业管理中加强各方协调联动,深化国际环保合作等建议,以期为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针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处理周期长、脱水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外源辅助加热的生物干化机,比较不同通风模式(温度控制通风设置4个处理:TFWD 45-50、TFWD 50-55、TFWD 55-60、TFWD 60-65;时间控制通风设置2个处理:TFSJ 20、TFSJ 60)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过程系统脱水能效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温度控制通风的4个处理相比,时间控制通风的2个处理的总氮(TN)和铵态氮损失较小、发芽指数(GI)较高;2)连续通风TFSJ 60的水分去除效率最低(66.78%),TN和铵态氮损失最小(分别为8.14%、12.96%),腐熟度最高(EC为2.72 mS/cm、GI为75.00%),单位质量水分去除能耗最低(1.10 kW·h/kg);3)TFWD 50-55的水分去除效率最高(达到99%以上),TN和铵态氮损失最大(分别为16.95%、57.83%),腐熟度较低(EC为4.28 mS/cm、GI为19.58%)、去除单位质量水分的能耗较高(1.74 kW·h/kg)。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N、铵态氮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EC、耗电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生物干化后的物料若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后回归土壤,则建议采用连续通风(TFSJ 60)处理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后的物料若焚烧或者填埋处理,则建议采用温度控制通风(TFWD 50-55)处理餐厨垃圾。研究结果为餐厨垃圾快速生物干化处理通风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长期风化、磨损和光解形成。塑料自身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污染海洋环境;微塑料表面还可吸附有机污染物,此吸附作用受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吸附污染物后的微塑料生物毒性增强。另外,聚合物复合光催化材料可加快有机污染物如染料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因而微塑料可能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解。针对目前微塑料对有机物光降解的贡献、机理鲜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1)微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是否存在影响?(2)微塑料类型、尺寸以及反应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如何影响?(3)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999.
为探明滨海滩涂围垦区农作物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与围垦年代、作物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关系,采集盐城地区不同围垦年代(围垦20、30、40、60年)农田4种主要作物(大麦、小麦、油菜、蚕豆)样品63个,测定了其根、茎叶和籽粒中Cd、Cu、Zn、Pb、Hg、As及全氮(N)、全磷(P)和粗蛋白(CP)含量,分析了重金属累积特征及与围垦年代、N、P、CP及N/P比的关系,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围垦农田作物整株各指标含量分别为Cd (0.52±0.94)、Cu (12.98±16.00)、Zn (34.93±27.91)、Pb (3.50±5.88)、Hg (0.0063±0.0063)、As (1.94±3.72) mg·kg~(-1)及N(13.69±8.27)、P (5.98±2.24)、CP (79.55±49.54) g·kg~(-1);籽粒中则分别为(0.0059±0.020)、(1.83±1.48)、(11.13±4.45)、(0.09±0.30)、(0.0023±0.0036)、(0.0021±0.0048) mg·kg~(-1)及(19.21±7.68)、(6.04±1.64)、(111.78±47.81) g·kg~(-1); 2)作物重金属均表现为根茎叶籽粒,N和CP与之相反,表现为根茎叶籽粒,而P则表现为根籽粒茎叶; 3)不同围垦年代之间作物重金属、N、P、CP含量、N/P比及综合污染指数(Pz)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4)各作物籽粒6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均小于1,除个别样品Pb超标(超标率11%)外,其他重金属均未超标; 5)作物籽粒重金属Pz均值为0.38,表明该地区作物重金属总体处于安全级,但大麦、小麦、油菜籽粒均有样品Pb含量超过警戒线,个别样品甚至达到重度污染水平; 6)作物整株各重金属之间、重金属与P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而重金属与N、CP、N/P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在籽粒中则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显示,盐城滨海滩涂围垦区作物重金属累积与围垦时间关系不大,其含量目前尚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但Pb污染值得关注,作物重金属与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与N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高氮低磷的机体养分状况有助于降低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分析层状岩体劈裂抗拉强度的各向异性,选取层理砂岩为研究对象,设计进行了加载线与层理走向垂直和平行的两组试验。结果表明:(1)加载线与层理走向垂直时,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大,对应岩样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加载方向与层理走向平行时,随着加载线与层理夹角的增大,对应岩样的抗拉强度也逐渐增大;(2)加载线与层理走向垂直时,层理效应系数在层理面法线方向与加载方向一致时最大,在层理面法线方向与加载方向垂直时最小;加载线与层理走向平行时,层理效应系数在层理面法线方向与加载方向垂直时最大,在层理面法线方向与加载方向一致时最小;(3)加载线两侧层理结构称对称分布时,试样的破裂面是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破坏模式为直线型;层理结构关于加载线不对称时,试样的破裂面往往由多段折线或者弧线构成,破坏模式为折线型或弧线型。研究结果为比较全面地把握层状岩体抗拉强度各向异性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