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01.
电子束辐照降解水体中磺胺间甲氧嘧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束辐照初步探索了去除水体中磺胺间甲氧嘧啶(SMM)10mg/L的过程.研究了吸收剂量、自由基清除剂、无机盐等对辐照降解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和模拟计算,推测了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并对降解产物进行了毒性评估.结果表明,当吸收剂量为3.0kGy时,去除率高于99%,辐照降解效率高.在辐照降解过程中,还原消除占主导作用.降解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碳酸根、硫酸根和硝酸根等无机阴离子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抑制SMM的降解.根据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对降解产物的分析,结合高斯理论模拟,推断出9种可能的降解产物和相应的降解途径.费氏弧菌的毒性测试显示,辐照降解中间体毒性先升高后降低,在吸收剂量为2.0kGy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02.
李青  曾凡伟  徐刚 《灾害学》2004,19(3):81-85
SARS是一种灾害,本文从SARS灾害的特点和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了SARS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以期引起广大人士对此类灾害的关注,以便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3.
阳离子淀粉-双氰胺-甲醛絮凝剂的合成及其絮凝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小君  汪学英  徐肖邢  徐刚 《四川环境》2004,23(4):12-14,23
以阳离子淀粉、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以硫酸铝为催化剂,并引入添加剂合成了阳离子淀粉 双氰胺 甲醛脱色絮凝剂。探讨了阳离子淀粉用量、甲醛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添加剂对阳离子淀粉 双氰胺 甲醛树脂混凝脱色性能的影响,并对印染废水进行了混凝脱色试验。实验结果发现,当双氰胺23 5g、阳离子淀粉5 6g、甲醛57 8g、硫酸铝4 8g、添加剂12 5g、反应温度(70±1)℃、反应时间为1 5小时。试验表明产品的混凝脱色性能良好,CODCr去除率≥91%,脱色率≥99%。并对制得的产品进行了絮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104.
贵州喀斯特水库红枫湖、百花湖P(CO2)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吕迎春  刘丛强  王仕禄  徐刚  刘芳 《环境科学》2007,28(12):2674-2681
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富营养水库(红枫湖、百花湖)表层水中的CO2分压P(CO2)进行为期1 a的监测,分析了影响两湖P(CO2)季节变化的因素并阐明了两湖P(CO2)季节变化的机理.不同于北部温带地区水库,两湖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表层水中CO2欠饱和,其他季节CO2过饱和.通过对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与P(CO2)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两湖P(CO2)与Chla之间存在的显著负相关,是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菌呼吸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两湖P(CO2)出现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水温与P(CO2)之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是由于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引起的.降雨量与P(CO2)之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影响水库中营养盐的输入和浮游植物生长引起的.NO-3、NO-2P(CO2)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是藻类吸收与有机质降解、硝化反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SiO2-3P(CO2)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是SiO2-3受降雨输入及藻类吸收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两湖DOC与P(CO2)相关性的差异可能与两湖DOC来源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5.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Cr、Hg、As进行了化学测试分析,并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Cd、Pb、Zn的含量都低于国标规定的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Cr、Cu、As的含量在大部分区域也都低于国标规定的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仅在局部区域为二类沉积物区。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As,As在局部站位表现为中等单因子污染,Cr在研究区只有一个站位为中等单因子污染,其它重金属为低单因子污染,重金属总体污染低。另外,研究区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低,总的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106.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是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中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从化学品泄漏事故的特点和规律入手,弄清它对应急救援工作的影响和要求,是消防部队完成救援任务的当务之急,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7.
贵阳市区大气降水中甲酸和甲醛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李心清  黄荣生  江伟  丁文慈 《环境科学》2008,29(7):1780-1784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贵阳市区大气降水中甲酸和甲醛含量并分析了其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两者的年体积平均浓度(volume mean weight average, VMWA)分别为(13.27±25.92)μmol/L和(7.89±8.92) μmol/L,并且夏半年甲醛和甲酸浓度低于冬半年的浓度,这可能与该地区冬季干燥少雨、降雨的同时易伴随干沉降有关.甲醛和甲酸的昼夜变化(白天>夜晚)则反映了人为活动和大气光化学反应对其浓度的影响.相关性分析发现,甲醛和甲酸是在云下(below-cloud)过程进入大气降水的,随降雨的进行,雨水中甲酸和甲醛浓度逐渐减小,降雨起到稀释作用.同时,雨水中甲酸和甲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68, P<0.001)说明两者存在类似的来源或反应.甲醛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的甲酸不能很好地解释所检测到甲酸数据,说明甲醛氧化反应不是贵阳地区甲酸的主要来源,植物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可能是甲醛和甲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8.
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在有机酸来源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解析是大气中低分子有机酸研究的重要内容。收集了贵阳市和尚重镇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降水样品,测定其中有机酸和主要的无机离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有机酸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两地区均存在有机酸的共同来源。运用不同来源示踪剂发现,尚重镇低分子有机酸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受植物或土壤的直接和间接释放作用的影响;贵阳市低分子有机酸的来源相对复杂,尤其是人为活动和大气光化学反应都可能是大气有机酸的重要来源。主成分分析把贵阳市和尚重镇大气降水中主要离子大致分为3类,尚重镇SO42-、NO3-、HCOOH、CH3COOH和(COOH)2是第一主成份,反映了农业活动、土壤释放和生物质燃烧可能是这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贵阳市降水中CH3COOH、HCOOH和(COOH)2具有较高的因子负荷,为第三主成份占方差总和的19.68%。  相似文献   
109.
上海市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氯酚、溴酚及多环芳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及蕰藻浜表层底泥样品中19种氯酚(CPs)、2种溴酚(BPs)和美国环保局(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黄浦江底泥中19种CPs的总平均浓度最高(18.3 ng.g-1干重(dw)),苏州河次之(14.8 ng.g-1dw),蕰藻浜最低(4.44 ng.g-1dw),而两种BPs的含量相当.4-氯酚(4-CP)和五氯酚(PCP)是占主导的污染物,表明底泥中CPs可能受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较大;而BPs的来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CPs的毒性当量贡献值随着氯原子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底泥中16种PAHs的总浓度范围是132—6800 ng.g-1dw(平均值为3050 ng.g-1dw).PAHs组成特征及源解析表明,底泥中PAHs主要来自燃烧源.生态风险分析显示,上海市水体底泥中的PAHs均未超过生态风险评价中值(ERM),表明不存在严重和频发的PAHs生态毒理风险.  相似文献   
110.
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其最佳状态是法律指引与行为模式相一致。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是由正当性理念推动的环境司法改革,对传统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对法治基本原则的固守,不宜超越法治的底线。推动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乃至环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法治逻辑,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以形式法治为原则,以实质法治为补充;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以专业化为原则,以灵活性为补充;以法律正义为原则,以社会正义为补充;以被动司法为原则,以能动司法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