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309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黔中高原岩溶丘陵坡地土壤中的~(137)Cs分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黔中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深度分布坡顶和坡底具有相同的趋势,次表层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最大;坡中土壤中137Cs的含量先增加后陡然减少。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介于9.1 Bq/kg~56.9 Bq/kg之间,变化趋势顺坡降低,与土层厚度变化趋势相反;平均比活度为26.1 Bq/kg,远远大于本底值。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面积活度介于144.7 Bq/m2~440.2 Bq/m2之间,顺坡变化趋势不明显;与本底值比较,流失比较大;可能的原因一是黔中岩溶坡地早期石漠化较严重,基岩无法吸附137Cs,导致核爆期间沉降的137Cs随水流失;二是岩溶坡地土壤中的137Cs随土壤颗粒发生了地下漏失。基于以上调查和目前的计算模型,认为用于调查均质土壤地区土壤侵蚀的137Cs法暂时不适合直接用于基岩型岩溶坡地土壤侵蚀速率的调查。  相似文献   
432.
为了解天然次降雨过程中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石盘丘小流域两个不同土地利用配置的A、B子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对集水区出口径流量和氮素进行监测.A集水区为农林水复合配置模式,B集水区为传统农业配置模式,利用EMC评估次降雨过程径流中氮的平均浓度,分析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径流氮流失过程中,B集水区的TN浓度(1.37~15.17 mg·L-1)>A集水区(0.84~9.28 mg·L-1);A集水区第一次峰值占第二次峰值的比值62%远小于B集水区的97%;A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69%,B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75%,A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67%,B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80%.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氮流失的影响显著,与B集水区相比,A集水区能有效减少氮的流失,明显消减第一次TN峰值,减少DN和NN的养分占比.本研究为三峡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3.
水生维管束植物自屏对水质净化资源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介绍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综合生物塘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自屏对水质净化、资源化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自屏影响净化水质,降低溶解氧浓度;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提高“系统”的生态处理功能,同时获取资源化效应。综合生物塘处理1吨污水产生的资源价为0.64元,日处理150吨污水的资源效益为95.8元。  相似文献   
434.
Zeta电位法研究除草剂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Zeta(ζ)电位法研究比较了扑草净和扑灭通在4种土壤胶体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带有正电荷的除草剂在负电荷土壤表面吸附后,土壤表面的ζ电位有所增加,甚至使ζ电位从负转变成正.通过零电荷点计算得到除草剂和土壤之间的吸附常数和Gibbs自由能,并由经典的振荡平衡法得到相近结果.  相似文献   
435.
讨论了岩溶坡地土壤空间异质性的表述与调查方法,选取了地表石质土地面积比例及空间分布和土壤厚度及空间分布两个方面作为土壤空间异质性的表述内容,引入了地块破碎度、离散度、变异函数等指标;以王家寨为例,研究发现岩溶坡地土石比、破碎度、离散度、土壤厚度等指标从坡顶到坡下逐渐增大;石质地块破碎度在微观地块上表现为值越大地块越完整,是否与研究尺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土壤厚度变异系数基本在1~1.5之间,与土壤厚度变程和土壤平均厚度有关;最后用土壤侵蚀的原理解释了岩溶坡地土壤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36.
小尺度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统计分析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北京市东南郊大兴区某生态农场的4个地块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表层土壤中Cu、Zn、Cr、Pb和Cd的含量.统计结果表明,3块大田的土壤性质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大田与菜地间的差异较大.大田的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一级土壤质量标准,而菜地个别采样点的Cu高于一级标准,Cd高于二级标准.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由3个主成分反映,Cu、Zn和Cd为第一主成分,Pb和Cr为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对3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空间分析,用高斯模型来拟和主成分因子的半方差函数效果最佳.第一主成分有较好的空间相关性,而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在GIS平台上,应用克里格插值法作图分析了主成分因子的空间分布特性.第一主成分在菜地的值高于大田,第二和第三主成分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一分布结果表明,土壤中Cd、Cu和Zn积累来源于蔬菜生产中的农业投入,Pb和Cr受外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37.
本文对介绍硅线石选矿废水的处理工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38.
<正>2022年6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以“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为主题,而这已经是第五次将“责任落实”作为全国“安全生产月”的主题内容,其余4次分别在2021年、2017年、2011年和2002年。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中,大力营造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氛围已经成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行之有效的抓手之一。笔者通过研究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希望以此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相似文献   
439.
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模式下运行的SBR,考察不同溶解氧(DO)浓度(1.0、0.5、0.1 mg·L~(-1))对同步侧流磷回收的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主流系统除磷及侧流磷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实验阶段主流系统对COD、NH_4~+-N及TN的去除均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中TN因出水NO_3~--N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故TN去除率升高。DO为1.0 mg·L~(-1)和0.5 mg·L~(-1)时对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9.0%和95.4%,主流系统出水磷达标率分别为96.0%和84.0%。而当DO浓度过低(0.1 mg·L~(-1))时,硝化与吸磷对有限电子受体的竞争及吸磷时间不足导致反应结束时系统内平均磷残留量达1.02 mg·L~(-1),除磷率降至87.2%。鉴于侧流磷回收是对主流系统的磷剥夺,会影响污泥的好氧吸磷能力,继而厌氧阶段释磷量因侧流提取降低。与此同时,DO为1.0 mg·L~(-1)时,侧流磷回收率较其余2个工况高,且此工况下主流系统的厌氧释磷及好氧吸磷能力均最高,考虑到主流工艺的可靠运行及出水稳定性,认为DO=1.0 mg·L~(-1)为最优工况。  相似文献   
440.
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研究NaCl盐度对耐盐脱氮污泥硝化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瞬时盐度冲击对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氮氧化细菌(NOB)的抑制及恢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中NaCl浓度为0~50g/L时,AOB几乎没有影响,NOB影响较小。当NaCl浓度为60 g/L时,AOB影响较小,NOB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当NaCl浓度为70 g/L时,AOB、NOB均受到严重的抑制;耐盐脱氮污泥能够适应NaCl浓度50 g/L的瞬时冲击,盐度降低有利于AOB、NOB的恢复。当耐盐脱氮污泥受到NaCl浓度60 g/L的瞬时冲击时,系统发生"中毒"现象,盐度降低至0 g/L时,AOB、NOB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