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39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回归分析法,定量确定了DOP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深圳湾水体中ρ(DOP)为(0.073±0.077)mg/L,总体上丰水期(4-9月)低于枯水期(10月-翌年3月),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ρ(DOP)为(0.022±0.013)mg/L,夏季(7月)和冬季(1月)较高,春季(4月)和秋季(10月)较低,其年际变动略呈下降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均呈现为保守,具有同源性.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结果表明,深圳湾DOP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DOP主要来自海源.依据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14.5%和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水体中的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显示,周边人为向海排放对深圳湾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12.
为了解我国市售童装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选择了21种常见品牌的童装,采用Agilent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中16种PAEs(phthalate esters,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测定,并应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方法评估了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我国市售童装中w(∑16PAEs) (16种PAEs的总含量)为2.97~40.0 mg/kg,平均值为11.0 mg/kg.其中,w(DEHP)〔DEHP为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w(DBP)(DBP为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w(BBP)(BBP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三者之和为1.73~26.7 mg/kg,未超出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值;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BP、DEHP和DNO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是含量较高的四种单体,四者之和占w(∑16PAEs)的53.9%~96.8%(平均值为82.5%),可能与童装加工过程的人为添加有关.童装中DM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BP、DBP、BBP、DEHP、DNOP和∑7PAEs的非致癌风险值均远小于1.0,对儿童无明显非致癌风险, 但DEHP的致癌风险值接近10-6,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13.
2013—2015年中国PM2.5污染状况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13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范围PM2.5近地面监测以来,少有研究从全国空间尺度分析近3年全国PM2.5污染状况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识别PM2.5污染加剧或缓解的空间范围,更缺乏直接对比评估国家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内外PM2.5污染特征变化的差异.基于2013—2015年PM2.5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时空统计分析与空间插值制图手段,揭示近3年ρ(PM2.5)及不同等级污染天数的时空变化格局,并着重对比分析“三区十群”区域内外ρ(PM2.5)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13—2015年,全国持续监测的413个站点中有335个监测站点ρ(PM2.5)年均值下降,其中218个站点实现连续两年年均浓度降低,74个站点ρ(PM2.5)年均值降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ρ(PM2.5)年超标率由50%以上降至30%以下,重度污染站点占比由88.38%降至73.77%,严重污染站点占比由65.86%降至36.35%;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及周边城市群、陕西关中城市群PM2.5污染呈现明显好转趋势;西藏、云贵高原以及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沿海地区ρ(PM2.5)一直较低,空气质量相对优良;但与此同时,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及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仍是中国PM2.5重污染区域,新疆西南部、合肥、南昌等地区逐渐形成新的PM2.5重污染格局.   相似文献   
214.
将气体-气溶胶收集仪(GAC)与一台湿法测量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值的TOC分析仪连接,开发了一套在线测量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方法,解决了方法建立初期背景值较高的问题,确立了方法运行的条件,分析了造成方法测量不确定性的原因,并将其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20d的连续观测(3C-STAR).GAC-TOC在线测量WSOC的方法检测限为0.07μg.m-3,它能提供离线采样方法不能达到的高时间分辨率;将该方法所测WSOC浓度与热解法元素碳/有机碳(Elemental Carbon/Organic Carbon,EC/OC)分析仪所测得OC浓度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证明了其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整个观测期间WSOC平均值为(2.81±2.31)μg.m-3,占OC的比例的平均值为23%±13%,最高小时均值为77%;WSOC和OC显示了较为一致的日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GAC-TOC在线测定WSOC的方法可连续实时的得到大气颗粒物中WSOC浓度.  相似文献   
215.
配备低压进样系统的GC-FID法测大气中的CO和CH_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主研发的低压进样系统与GC-FID法相结合,解决了低压样气难以抽取进样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SUMMA采样罐内低压样气中CO、CH4的分析.罐内样气压强大于30kPa情况下,该进样装置能将待测低压气体提升至常压状态并完成进样过程.本系统采用3个六通阀、5分子筛与TDX-01双柱实现O2、CO、CH4的有效分离.通过对5分子筛柱的反吹去除杂质组份,既保持基线平稳,又可缩短分析周期,提高效率.该分析系统CO、CH4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9.2×10-9、5.5×10-9.本分析系统与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Donald R.Blake实验室针对CO、CH4比对的相对误差分别低3%和1%.  相似文献   
216.
华北地区冬季和夏季大气甲醛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华北地区大气甲醛的污染特征,应用自主设计的一套大气甲醛在线分析仪,于2017年冬季和2018年夏季在山东省德州市开展大气甲醛综合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德州站冬季和夏季大气甲醛小时浓度范围分别为0.15×10~(-9)~9.89×10~(-9)和0.43×10~(-9)~10.42×10~(-9),平均值分别为(3.04±1.70)×10~(-9)和(4.32±2.06)×10~(-9),结合日变化特征可知,白天甲醛、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和臭氧(O_3)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光化学生成是甲醛的主要来源;冬季夜间检测出的高浓度甲醛则表明一次排放也具有重要的贡献.此外,大气甲醛的浓度变化受相对湿度、光照、风速和湿沉降影响较大,并且湿沉降是大气甲醛去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17.
环状扩散采样管的研制及其在大气氨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采样过程中气体与颗粒物之间的相互干扰的问题。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新型大气痕量气体采样装置-环状扩散管,并应用于采集大气中的氨。在大气条件下对氨的收集效率可达97%,检测限为0.15μg/m^3,与滤膜法和湿式环状扩散管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基本一致,从1985年到1992年,在4-5月份测定了北京中关村地区大氨浓度,其变化范围4.6-40μg/m^3,平均浓度17μg/m^3。  相似文献   
218.
基于江苏省“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工作,指出监测点位设置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点位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思路,总结监测网络调整结果,并开展点位优化调整的成效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19.
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联合观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8月,为做好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南京大学等36家单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空气质量保障联合观测,共获取监测数据5万多个,巡航观测里程超9 000 km,编制预报及分析报告87份,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80%。结果表明,强力管控措施的实施,对缓解空气污染效果显著;通过联合团队观测方式,集中了产、学、研、用的技术优势和科研力量,带动了全省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能力的整体提升,为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0.
综述了我国不同介质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介绍了样品采集和前处理、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内容,以及VOCs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VOCs监管控制的现状和重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VOCs环境标准体系、完善分类监管的优先控制物种清单、尽快实现VOCs监测工作的常态化、推广应用先进的VOCs监测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