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490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小清河表层沉积物重污染区重金属赋存形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黄莹  李永霞  高甫威  徐民民  孙博  王宁  杨健 《环境科学》2015,36(6):2046-2053
测定了小清河表层沉积物重污染区间隙水中重金属(Cu、As、Pb、Zn、Cr、Cd和Ni)的质量浓度,采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分别基于美国水质基准(CCC、CMC)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间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清河沉积物间隙水中的重金属基本不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毒性.除As外,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背景值,呈现明显的累积效应.沉积物中Cu、As和Ni主要赋存于残渣态,Pb、Cr主要赋存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Zn、Cd以酸可溶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Cd、Zn、Cr和Pb的有效态含量高于残渣态,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RAC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Cr和As处于无风险到低风险级,Ni处于低风险到中等风险级,Cd处于中等到高风险级,Zn处于中等到极高风险级,不同重金属RAC的平均值依次为CdZnNiAsCuCrPb.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除Cd有强~很强生态风险外,其他6种重金属均表现为低生态风险,RI值介于136.83~264.83,研究区采样点处于中等~强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2.
基于水化学和氮氧双同位素的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性及定量识别地下水中氮的污染来源,比例及迁移转化特征,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北岸主要供水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方法耦合δ15N-NO3-18O-NO3-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贡献率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污染以NO3-为主,12处采样点4次采样过程中约77%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0mg/L)的限值,其污染在2018年8月(夏季)较为严重,空间浓度插值结果显示硝酸盐呈现出沿河及远岸点位浓度相对较低,中间较为稳定区域浓度较高的空间特征,并表现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污染程度的差异性:旱地浓度最高,城镇次之.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显示地下水硝氮污染来源中粪肥及生活污水占45.37%,土壤氮来源为41.39%,降水和化肥中NH4+来源占13.24%,与研究区以城镇和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现状较为一致.此外,同位素特征值结果显示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文可为地下水氮的污染来源解析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分析方法进而为污染的防治提供优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3.
为考察餐厨垃圾不糖化直接进行产丁醇发酵的可行性,优选高效利用淀粉产丁醇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perbutylacetonicum N1-4,并发现不同来源和构型的淀粉对发酵有影响,且直链淀粉更易于被利用。餐厨垃圾直接发酵比糖化发酵效率高,且可避免底物抑制。在固液比1∶1条件下,餐厨垃圾直接发酵丁醇产量达到12. 1 g/L,丁醇碳转化率为0. 402,最大生产速率为0. 705 g/(L·h);固液比1∶2条件下,直接发酵最大生产速率是糖化发酵的2. 05倍。餐厨垃圾发酵产丁醇,可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为丁醇生产提供廉价原材料。  相似文献   
64.
采用智能便携式采样器,对钢铁企业生产工艺中的烧结、焦化、炼铁和炼钢4种单元生产工序外排的烟尘进行采样,同步在企业厂区及相邻2个周边村庄采集了3种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2.5)),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7种指示性PCBs和12种类二噁英类PCBs(记作DL-PCBs)质量浓度。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产工序,PCBs的排放特征不同,焦化工序排放的Σ_7PCBs和Σ_(12)DL-PCBs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647. 85,1422. 62 ng/m~3,其次为烧结工序,Σ_7PCBs质量浓度最低的是炼铁工序,Σ_(12)DL-PCBs质量浓度最低的是炼钢工序。检出的PCBs单体中,质量浓度最高的单体出现在不同的生产工序,烧结工序是PCB81,焦化工序是PCB123,炼铁工序是PCB167,炼钢工序是PCB52。钢铁企业厂址及周边的2个采样点不同粒径颗粒物载带的PCBs与4个工序外排烟尘中检出的单体数目和浓度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周边环境空气中PCBs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钢铁企业外排烟气的影响。颗粒物粒径越细,其所载带的Σ_7PCBs和Σ_(12)DL-PCBs质量浓度越高。由主成分分析可知:钢铁企业周围环境空气颗粒物中PCBs主要来自焦化和烧结工序。钢铁企业内以及周边环境空气颗粒物中的Σ_(12)PCBs的毒性当量值略高于已有报道,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5.
为调查清洁取暖政策实施后北方试点城市的取暖方式及能源结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鹤壁市农村地区1030户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基于结果发现,以煤炭、秸秆为主的传统取暖方式逐步被电力、天然气取暖所取代。全市农村地区年标准煤耗量约为796093 t,较之前下降约20. 27%,人均年耗0. 86 t。当前农村能源结构中,电力、汽油柴油、天然气、煤炭、太阳能、集中供暖、LPG、沼气、薪柴的能耗占比分别为54. 19%、15. 93%、10. 17%、6. 43%、6. 30%、5. 17%、1. 01%、0. 45%和0. 45%。清洁取暖政策的推行是驱动能源替代的主要因素,驱使鹤壁市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迅速转变,传统的煤炭、薪柴、秸秆等燃料的消耗量大幅降低,电力、天然气、汽油柴油逐步主导了能源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冬季清洁取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6.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密集地区,良好的植被覆盖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增进居民生活福祉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评估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19年研究区NDVI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区域性、阶段性和季节性差异,就区域平均而言,2000年以前(第一阶段)的生长季NDVI比2001年以后(第二阶段)增加更快,而两阶段春季NDVI增加速率均为各季节最快;(2)同一阶段NDVI与各气候因子的关系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而同一季节NDVI的主要气候控制因子在不同阶段也不一致,并且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具有很大空间差异.总体上,1982~2019年研究区生长季NDVI的增加与气温的持续上升关系紧密,第二阶段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增加也产生了积极作用;(3)相比于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近3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变化的...  相似文献   
67.
<正> 根据Schilling和Winchester(1967)、Gast(1968)提出的逐步熔融公式以及Rayleigh(1896)首先获得的对分离作用的推导式,作者(1970)给出了上述公式。此后,几位作者尤其是Hertogen和Gijbels作了发展。  相似文献   
68.
禹果  肖睿洋  王春霞  王子健 《环境科学》2006,27(6):1162-1165
利用umu/SOS显色实验评价北京市郊污水灌溉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积累,得到表征样品遗传毒性大小的β-半乳糖苷酶诱导活性(IU值).以达到阳性时诱导比率R=2(试验管IU值/对照管IU值)需要的土壤重量来反映土壤样品的相对遗传毒性.R值起初随着96孔板每孔土壤样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达到某一定值后呈现稳定,此时各土壤样品投加量均为每孔约含10mg土壤.用剂量效应曲线中线性段的斜率作为标准,判断出遗传毒性物质为性质相同的一类污染物,根据相关资料推测主要是由于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积累.  相似文献   
69.
环境空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硫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预浓缩系统与GC MS联用,建立了环境空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硫的分析方法,该法用苏玛罐或Tedlar袋采集空气样品在预浓缩系统中经液氮于-160℃冷冻浓缩后,进入GC MS进行分析。甲硫醇、乙硫醇、甲硫醚、乙硫醚、二甲二硫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 0、1 0、1 0、1 0、0 5μg m3。经6次的重复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 0%。该方法已用于环境空气的测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不同染料化合物在河流底泥上的吸附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北京清河底泥对染料化合物的吸附行为,并探讨了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测定了6种染料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H值、离子强度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使吸附量增加,6种染料在底泥上的吸附都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分为快速吸附(小于1h)和慢吸附(12h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