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2篇
基础理论   5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锑渣和铋渣浸出液中微量Se^4+和Se^6+的适宜条件,考察了多种离子对测定Se^4+和Se^6+的干扰情况,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7%~8.9%,加标回收率为92.0%~105.0%。  相似文献   
52.
微波消化/ICP—AES法测定固废物中的多种元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MDS-81D型微波消解系统,消解固体废弃物样品,如电镀污泥,铬渣,砷钙渣,铜渣,铋渣,锑渣,尾矿渣,铅锌渣及粉煤灰等,并以ICP-AES方法测定了消解液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了不同样品的消解条件,如试样量,酸的种类,浓度,用量及微波功率,加热时间等。对锑渣进行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0%-4.0%,回收率87.0%-116.2%,与常规消解法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3.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从化学分析、生物检测以及生物化学分析三个方面,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关微囊藻毒素鉴定和分析的测试技术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了各种测定方法对于不同介质样品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54.
我国固体废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废弃物监测中在采样、制样、浸出毒性实验、分析方法及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5.
采用选择性较好的HNO3-KI-MIBK萃取体系对铋渣和尾矿渣浸出液中的痕量银进行预分离富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AAS)进行测定,此法不仅变异系数小(约为3.1%),而且检出限比直接火焰AAS法降低两个数量级,达0.5ng/ml。另外,还就样品细度对银测定结果的影响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6.
本工作提出了农药厂生产车间排放废水中乐果及氧化乐果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氯仿做提取溶剂,三次提取;用国产键合固定相D做为载体,涂渍3%OV—210的玻璃填充柱,及带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其含量。  相似文献   
57.
近日获悉美国国家环保局对《TESTMETHODSFOREVALUATINGSOLIDWANTE》手册做了许多修订。新版(第三版)除了对第一和第M章以及原来的40个方法做了修改补充外,又新增加了18个方法。本文编译了新增的方法及有重大修改的章节,以便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者了解美国在此领域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58.
我国水生生态系统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对水生生态系统各相中各类环境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论述了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等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判别的研究状况,同时指出了我国目前对于环境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9.
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概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技术特征、作用和影响,结合环境管理需求,讨论了物联网在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中的若干应用场景,设计了环境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物联网在环境自动监控应用中应关注和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0.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C高值区(>600mg/L)均呈条带状分布于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附近海域,且随水深加大SSC快速降低(400μg/L)集中于近岸海域,渤海中部POC仅为20~50μg/L左右,但底层POC向渤海湾中部扩散范围比表层大.POC和SS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海区近岸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冬季SSC和POC高值区与最大侵蚀区、波致底切应力>0.2N/m2的区域相对应,表明在冬季强海洋动力条件下,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不仅是沉积物的“源”,也同样是颗粒有机碳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