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按照国家标准,一顶合格安全帽的承重为5千克,可经受从1米高处下落造成的冲击6月7日,媒体报道了"钢筋从天而降直接插进工人头部"一事,安全帽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市场上的安全帽合格吗?意外发生时安全帽能起到防护作用吗?就此,  相似文献   
32.
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由于长期过量施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和环境问题严重,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是降低活性氮损失、增加蔬菜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策略,然而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NP)]对我国蔬菜生产的产量、植株氮吸收、氮肥利用率和氧化亚氮减排效应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蔬菜产量(9.2%)、植株氮吸收(10.4%)和氮肥利用效率(11.2%),同时减少氧化亚氮排放(28.4%).不同硝化抑制剂类型中,NP对增产效应和氧化亚氮减排效应的影响幅度最高,分别为16.1%和32.0%,其次是DMPP和DCD.硝化抑制剂在不同氮肥用量中能提高蔬菜产量(6.7%~14.7%)和减少氧化亚氮排放(14.6%~36.8%).在中性和碱性菜地土壤中,硝化抑制剂的增产效应和氧化亚氮减排效应的影响幅度较酸性土大.硝化抑制剂在露地栽培、根菜类和叶菜类的条件下对产量的增加和氧化亚氮的减排效果较好.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总氮含量和土壤pH是影响硝化抑制剂对蔬菜产量形成和驱动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因素.综上,硝化抑制剂是实现蔬菜系统提质增效、节肥减排的重要举措.同时,农户应根据土壤和田间管理措施选择适宜硝化抑制剂类型,以最大限度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
赵鹏  梁涛  张国华 《安全》2012,33(2):8-11
针对辽河油田热注作业场所噪声严重超标的情况,为了有效降低噪声、切实保护现场员工身心健康,经过现场调查,根据热注作业场所噪声特性,提出利用室内吸声、隔声、消声等装置及隔声门窗的组合式噪声治理技术,现场噪声值测量结果表明:水处理间处噪声测量值由91.0dB(A)降低至79.7dB(A),降幅达到12.4%,锅炉进风口处噪声测量值由107.0dB(A)降低至87.1dB(A),降幅达到18.6%,降噪效果明显,此两处噪声值基本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34.
针对配合国家五部委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涉及环境敏感区联合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如油气田企业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复杂、数量众多,其划定的科学性,涉及该类地区油气生产设施强制退出缺乏有力法律法规支持等,提出进一步评估、梳理现有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功能分区,区别对待、加强环境敏感区禁止情况的针对性,降低环境敏感区内油气设施退出的盲目性,加强油气资源探、采矿权批准的严肃性,分级管控、建立战略储备勘探及分级开发机制等对策建议;并对油气田企业提出加快摸清环境质量现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评估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视力度和参与力度,加快与地方政府就生态保护红线问题沟通对接,积极争取纳入地方政府正面清单管理,加快建立并完善油气生产及设施建设的基础数据库,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35.
沉积物中酸挥发硫对上覆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梁涛  林健枝 《环境化学》1998,17(3):212-217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装有新鲜河流沉积物和上覆水且可控制环境参数的模拟体系及参比体系,通过定时定量投放重金属溶液,研究了富含酸挥发硫的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铜,镉,铅,锌)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模拟体系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静态释放;随后考察了同一沉积物样品经酸化后对上覆水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能力的变化及在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的静态释放。研究结果表明:水相金属迅速转移到沉积物中,被其  相似文献   
36.
香港河流及近海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并测定了香港重点监测河流河口及近海处的表层沉积物、孔隙水样品的理化特征及生物毒性;对比了沉积物与孔隙水、孔隙水与上覆水、经过不同处理的孔隙水以及加入重金属前后沉积物与孔隙水的毒性,并进行了浸提实验及其毒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当重金属的含量很低时,沉积物孔隙水中硫化物和非离子氨可能是引起孔隙毒性的最主要因素;在SEM/AVS小于1的情况下,沉积物的毒性与SEM/AVS的值无关,其毒性取决于沉积物中AVS及其他有机物的含量;浸提实验由于破坏了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毒性。  相似文献   
37.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视角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涛  顾晨洁  梁涛  王潜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797-1805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健康性的讨论,迄今已引起多个学科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对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都各自进行过健康评价。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一个新领域,有关它的概念、评价等方面存在各种争论,故急需一种更能被普遍接受的、用来定义、分析、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前提,依据统计学理论,通过因子分析和正态分布理论,提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新视角。最后通过模拟实例对100个生态系统群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找到了其中不健康的11个生态系统。该方法能通用于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生态系统健康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8.
李春娟  马军  梁涛 《环境科学》2008,29(6):1550-1554
以高铁酸钾和硫酸铝为预氧化剂和混凝剂,考察了NH ,4-N、浊度、TOC、AOC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r)等参数的变化,分析了高铁酸钾预氧化对松花江水源水性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硫酸铝混凝时,在混凝剂投量为50mg·L-1的条件下,松花江水的UV254、浊度、TOC的去除率分别为36.7%、80.2%、31.1%.当高铁酸钾为预氧化剂,投量为1 mg·L-1,时,混凝后松花江水的UV254、浊度、TOC的去除率分别为63.3%、89.6%、37.%.铁酸盐预氧化使混凝后的NH ,4-N值上升了17%.高铁酸盐预氧化使松花江水混凝后的AOC值从998 μg·L-1升到1 241 μg·L-1,同时,使混凝后的AOC/TOC从28.4%上升到38.7%,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水中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这一过程中, AOC-P17所代表的醛酮类物质显著增加,达到总AOC的83%.溶解态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考察表明, Mr小于500的分子所占的百分比由单独混凝时的38.9%上升到预氧化后的65.0%,证明高铁酸钾预氧化将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分子有机物的增加引起了原水可生物降解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9.
用采虹方头鱼进行了不同形态铜有效性的暴露实验。涉及的形态包括游离态和吸附态。研究结果发现,对实验鱼而言,除游离态铜是最重要的生物有效态外,颗粒态铜也能部分地被鱼吸收。鱼鳃是吸收游离态和细颗粒吸附态铜的主要部位。食物(粗颗粒态)中的铜则能通过摄食方式被吸收  相似文献   
40.
利用小型人工降雨模拟器 ,选择官厅水库周边 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 ,通过进行天然大暴雨实验 ,研究了氮、磷随暴雨径流及径流沉积物的迁移过程 ,同时估算了总氮、总磷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流失速率 .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同降雨条件下 ,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量和沉积物产生量大小顺序均为 :不施肥菜地 >葡萄果园 >施肥玉米地 >海棠果园 ,产流量和沉积物流失量成显著正相关 .氮、磷流失速率和流失量随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 ,地表径流水相TN、TP的流失大小顺序为葡萄果园 >施肥玉米地 >海棠果园 >不施肥菜地 ,其中大部分是以悬浮颗粒态形式流失 .单位面积表层 10cm土壤氮、磷流失量分别高达 17.5 3~ 41 14g·m- 2 和 1 99~ 14 2 5g·m- 2 ,其中随径流沉积物相迁移的氮、磷占绝大部分 .地表径流水相氮、磷的流失速率分别在 2 5 9~ 4 47mg·m- 2 ·min- 1 和 0 43~ 0 63mg·m- 2 ·min- 1 之间 ,而径流沉积物相氮、磷流失速率则分别高达 3 86 42~ 13 61 76mg·m- 2 ·min- 1 和 2 10 5 6~ 5 3 0 19mg·m- 2 ·min-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